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電子書
《論語》教育智慧:教育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
《論語》感悟(五十八)
王營
原文: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赴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4.2 孔子說:“不仁的人不能長期過貧困的生活,也不能長期過安樂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于實行仁德,聰明的人追求仁。”
4.5 孔子說:“發財和做官,這是人們所想得到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不接受;貧窮和卑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擺脫它,不去掉。君子離開了仁,還怎么成就君子的名聲?君子不會在吃一頓飯那樣短的時間內違背仁,匆忙急促的時候是這樣,顛沛流離的時候也是這樣。”
感悟:我們還是不去深究“仁”的具體含義。在這兩章里,孔子告訴我們,只有為了“仁”的理想不斷追求,并且“安于仁”、不“違仁”、踐行“仁”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君子,一個有大智慧的人。這樣的人不會受外部環境所左右,他可以長期過顛沛流離的貧困生活,也可以長期過養尊處優的安逸生活,但是無論貧賤還是富貴,都不能動搖他對“仁”的追求,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為什么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赴約,不可以長處樂”?不仁的人,因為心中沒有“仁”的信念作支撐,貧困的時候不守本分,胡作非為,甚至不擇手段地去撈取錢財和地位,結果就會犯事,怎么能長久?同樣,不仁的人在富貴安樂的時候也會想入非非,欲壑難填,甚至不擇手段尋歡作樂,結果也會犯事,也不可能長久。這說明,得意忘形和失意忘形,都不是“仁者”或君子所為。
當今社會上有些所謂的公仆,由于他們失去了“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在沒有當官的時候,為了個人利益,絞盡腦汁,不擇手段地往上爬,一旦走向領導崗位,他們便利用手中的職權,巧取豪奪,貪污受賄,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其結果是鋃鐺入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不仁者不可以久赴約,不可以長處樂”。
由此可見,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從小讓他們樹立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獻身崇高事業的仁人之志,是促進學生一生幸福的奠基工程。什么是幸福?幸福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感受,像孔子所說的那樣,為了實現心中的“仁”的理想,不管處在怎樣的環境中,一生都保持一種奮發向上、樂觀自信的精神狀態,這就是幸福。也正如孔子稱贊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在革命戰爭年代,許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了實現國家獨立、人民幸福的崇高理想,他們不懼雪山草地的艱難環境,不畏敵人的嚴刑拷打,面對反動派的屠刀,他們高唱國際歌,甚至在刑場上舉行婚禮,表現出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雖然他們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卻為理想而獻身,這正是君子所為,也是真正的志士仁人!
艱難的環境可以考驗一個人,幸福安逸的環境也可以考驗一個人的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正如孔子所說的那樣:“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物質生活的富足也是幸福的應有之義,孔子并不反對靠正當途徑升官發財,但是升官發財也有正確和邪惡之分,作為君子,既使靠正當手段升了官、發了財,也不能放棄自己的理想,也不可忘記自己的責任,因為“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在孔子眾多的學生中,既有顏回之類安貧樂道的弟子,也有子路之流富甲一方的商人,他們之所以最終成就君子之名,正是因為他們對“仁”的共同追求。
在和平年代,我們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既要教育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經得起失敗、挫折的考驗,又要教育學生經得起金錢、利益的誘惑,引導學生通過正當的渠道獲取合理的勞動報酬,培養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感。要讓學生始終堅信,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下,都不可忘記自已的理想和肩負的責任,特別是在當前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社會環境下,一個人更應當心中有信念,事業有追求,不斷超越自己,在理想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