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教育試題及答案,比較教育試題及答案解析
有一年,一個地方的學校進行合并,那些在后勤部門工作的教輔人員為了在新的學校謀得一個更好的發展,紛紛報名擔任學科教學老師,結果除有真才實學的人之外,幾乎剩下的所有人都報名擔任語文教師。教學效果先不用說,僅此種行為也是滑天下之大稽。
對于語文教學,為什么這么多的門外漢也敢說自己能夠勝任?因為他們所受的語文教育其實就是“門外漢”教育。在他們眼里,語文也不過是照著課本讀一讀、描著漢字寫寫,最后花點時間背一背,簡單又輕松,幾乎沒有什么難度。
這就是我們語文教育的現狀。如果您有機會走進學校,當面問一問學生,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小學生非常喜歡語文,初中生厭惡語文,高中生仇恨語文,大學生幾乎就不怎么讀書了。我們的語文教育就好像逼著學生練鋼琴,十級考完了,那么學生與鋼琴的緣分也就恩斷義絕了。同樣,高中畢業,學生與語文的感情也就徹底毀滅了。這實在是語文教育的悲哀!語文教師的恥辱啊!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我想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語文考試有標準答案。可能很多人不明白,作為一個曾經的語文教育的從業者,我給大家做一個科普。
首先大家要弄清一個概念,什么是語文?通俗來講,就是語言文字,它包括語言學、音韻學、訓詁學等等,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一門學科。這樣說比較專業,化作老百姓的話來講就是,這是一門教給你認字、寫作、說話、交流,然后形成自己思想,能夠重新解讀其他文化現象的一種能力。
但是,我們的語文教學現狀是什么呢?只有四個字“標準答案”。
我們所有的語文教學都在圍繞“標準答案”努力,為了盡最大限度的獲取高分,拋棄了語言美、文字美、哲理美、思想美,把一個血肉豐富的參天大樹抽取成了干巴巴的樹枝。如此,誰能夠喜歡她,誰能夠愛她?
學生最討厭的語文題型主要有三個:一個是找病句;一個是閱讀理解;最后一個是作文。
先說找病句:這個題目純粹是用理科思維來設計語文試題。出題者會拿出四個句子,其中三個句子都會存在問題,主要有語序不當、成分殘缺、結構混亂、表意不明等類型。小學不教語法、初中不學語法,而我們的考題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全是這種從語法角度設計的題型。老師講不明白,學生聽不明白,每次做題蒙的成分多,理解的成分少,試想這樣的考題有何意義?我們為什么老喜歡做些費力不討好的事。
再說閱讀理解。什么叫做閱讀理解?先有閱讀,后有理解。我們現在是不鼓勵學生閱讀,學生偶爾讀一本小說,老師家長就像如臨大敵,學生就像犯了什么不可饒恕的錯誤,一陣輪番轟炸,學生視閱讀如同,不敢越雷池半步。再者,老師們帶領學生上閱讀課,也僅僅是推薦那幾本老掉牙的名著。我不反對讀經典、讀名著,但是讀這些東西他確實是需要閱歷。都什么年代了,還圍繞著幾本舊書進行狂歡,學生能喜歡嗎?重點說一下試卷上的閱讀理解。這些文章有的有哲理、有的有美景,還有的是人生感悟,我們講道理的時候經常告訴學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是現實是我們就害怕學生讀出屬于自己的思想。這樣的題目竟然有標準答案,這樣的題目竟然可以背誦答案,這樣的題目竟然有萬能的一二三!人是有思想的,讀一篇文章我們就會被作者的情緒帶入,可是在答題的時候竟然在要求拋棄情緒,絞盡腦汁的去湊標準答案,這不是反人性嗎?
最后說一說作文。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誰都想在學完語文后能夠寫出優秀的文章。寫好作文的前提是什么?首先是大量的閱讀,其次是個性的體會,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可是,現實的作文教學是枯燥的,是無趣的。我們反對孩子閱讀,我們又把他們關在學校里,我們強迫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是我們有要求他們寫出有著深刻人生體會的文章,這可能嗎?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所以,老師們有又用新的辦法了:背誦,尤其是要背標準范文。如果是一個產品,我不反對模仿,也不反對山寨,相反我還會支持,世界上哪個后發國家不是靠模仿、山寨起家的。但對于文章,我們堅決不能靠模仿、靠背范文應對考試。因為文章是感情的產物,背誦就如同嚼叫別人嚼過的饃,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還有的老師教作文寫作采用了“八股文寫法”,規定學生必須點幾次題,然后分成固定段落,每段開頭用上一句優美的開頭,形成固定標準格式。平時就這樣寫,考試時直接套用。無法描寫自己的真實情感,缺少對生活的直接體會,再加上缺少閱讀,學生的作文已經變得不可讀、不能讀、不愿讀,面目可憎,浪費生命。學生不喜歡,情理之中。
語文,我們的母語教學!這應該是我們的學生生涯中最美麗、最可愛、最欣喜、最鐘情的科目,即使不喜歡,也會從內心尊重她。可是,自從有了“標準答案”,我們的老師不知道怎么教了,學生不知道怎么學了。很多人看似懂她,實則又誤解她,曲解她,最后又妖魔化她,這是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悲哀呢?
寫此篇,與大家共勉!
如果您覺得我的文章寫得還行,麻煩您點個關注,我會繼續為您提供優質的寫作內容!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