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費附加減免政策_教育費附加減免政策2024
個稅政策調整惠及的人群涵蓋“一老一小”的家庭、以及有子女教育支出的納稅人;對于相關的托幼行業、教育產業以及養老行業也具有提振作用
文|《財經》記者 鄒碧穎
編輯|王延春
個稅政策迎來調整,“一老一小”家庭有望紓解壓力。
8月3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提高個人所得稅有關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的通知》(下稱《通知》),決定提高三項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涉及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方面,調整后的扣除標準自2023年1月1日起實施。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白彥鋒向《財經》表示,本次政策調整直擊納稅人的稅負痛點,體現了國家對教育、養老、托育等行業的高度重視,政策引導意味深遠。個稅政策調整惠及的人群涵蓋“一老一小”的家庭,以及有子女教育支出的納稅人;對于相關的托幼行業、教育產業以及養老行業也具有提振作用。
根據《通知》,一是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由每個嬰幼兒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二是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由每個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財政部稅政司有關負責人解釋,每個孩子從出生到完成學歷教育,其父母每個月可以在稅前扣除2000元,每年2.4萬元,這些扣除既可以由父母雙方分別享受,也可以由其中一方享受。
三是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其中,獨生子女按照每月3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非獨生子女與兄弟姐妹分攤每月3000元的扣除額度,每人分攤的額度不能超過每月1500元。這意味著稅基可以少計算3000元再繳稅。
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納稅人已經按照原標準填報享受2023年度這三項專項附加扣除的,無需重新填報,信息系統將自動按照提高后的專項附加扣除標準計算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對約定分攤或者指定分攤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額度有調整的,可以在手機個人所得稅APP或通過扣繳義務人填報新的分攤額度。
白彥鋒分析,之所以選擇當前這個時點出臺個稅優惠政策,是因為2019年中國曾經對個人所得稅稅前扣除、稅率結構、稅目設置進行了一攬子改革。2022年也新增了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項目的稅前扣除?,F在距離這些改革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受疫情等綜合性因素的影響,中國老齡化程度也有所加深。為此,國家加碼的這些稅前扣除,無疑正當其時。
據悉,《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起初,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主要涉及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2022年1月起,新納入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
2018年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稅起征點為每月5000元。彼時,2018年這一輪個稅改革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四項勞動性質的所得,合并為綜合所得,最高邊際稅率為45%。中國對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等,仍采用分類征稅方式,統一適用20%比例稅率。
此前,亦有許多聲音呼吁將個稅起征點從每月5000元提升到每月8000元-1萬元。但一些專家認為,直接提高個稅起征點顯得“簡單粗暴”,提高個稅起征點需要考慮整個稅制結構的實際情況,掌握一個適當的度,直接將5000元一下提高到1萬元未必可取。
2018年的一項推算數據顯示,新一輪個稅改革后,中國14億人口中,大約只有6500多萬人在交個稅,占比不到十分之一。財政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個人所得稅為14923億元,比上年增長6.6%。而在中國稅收總額中,個人所得稅的占比只有9%。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曾表示,現在中國個稅的繳納人口僅占勞動力人口的15%左右,如果提到1萬元估計僅占5%。要讓人們樹立普遍的交稅意識。當然,政策也在變,可以通過個稅抵扣等方式調整。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接受《財經》采訪時曾表示,應當看到,個稅在中國稅收體系中明顯的被邊緣化。中國還在建設現代稅收制度的起步階段,如果進一步將納稅人的覆蓋面縮小,并不是可取的發展趨勢。因此,要理性看待個稅改革,考慮個稅改革方案不僅看起征點如何調整,還要以系統思維,通盤考慮整個稅制設計中的結構、各個要素和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