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教育廳廳長(陜西教育廳廳長劉建林)
近年來,陜西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規劃,積極發揮高校資源富集優勢,以新時代國家教育對外開放總體布局為藍圖,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強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交流合作,搭平臺、立品牌、促交流,全面推動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邁出堅實步伐。
▲ 2023年11月17日,2023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在西安開幕
陜西省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主動作為,為中外高校、企業、科研機構搭建合作交流平臺,鼓勵高校依托自身優勢學科,廣泛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目前已形成“兩平臺、三聯盟”為主的交流合作局面,全面推動陜西教育對外開放內涵式發展走深、走實。
(一)打造“兩平臺”合作交流機制
搭建“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和“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會”兩個交流平臺,依托“兩平臺”每年集中發布陜西省高校對外合作成果,舉辦中國傳統文化展演展示,開展中外專家研討交流活動。截至目前,“絲綢之路教育合作交流會”自2014年開始已成功舉辦九屆,先后有9000余名國內外專家學者參與活動,簽署合作協議200余項,成立有關聯盟和教育研究機構20余個,舉辦中國傳統文化展演展示等活動近50場次;“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會”自2020年開始已成功舉辦四屆,累計有來自64個國家的3700余名專家學者參與到能源化工、電氣工程、航空航天等九大領域的學術交流合作中,共落實“中外雙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名額1348個,有效促進了中外教學科研工作者的互動交流,強化了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成果孵化、實踐應用的互融互通,搭建了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共建共享、協同創新、高效共贏的重要紐帶。
(二)構建“三聯盟”為主的合作互動平臺
多年來,陜西省屬地高校依托自身學科優勢,廣泛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教育交流合作,聯合國內外高校,發起成立專業領域聯盟組織,持續擴大自身“朋友圈”,形成多個寬領域、深層次的合作平臺。其中,西安交通大學發起成立的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和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發起成立的“一帶一路”職教聯盟,旨在共同推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國際化,打造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教育交流平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與國內外高校、企業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為陜西省教育系統更加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體系提供新動力,為陜西省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建設發展打開新局面。
▲ 2015年5月,“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揭牌成立
(三)扎實落實“中國—中亞峰會”九項任務
省教育廳印發《中國—中亞五國涉陜教育合作工作方案》,明確重要事項和責任單位,重點部署了4大項、9小項的任務分工。西安交通大學的“新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新吸納中亞國家高校7個;西北工業大學哈薩克斯坦分校建成運行,“絲路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基地”順利啟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哈薩克斯坦動物科學國際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長安大學“中亞五國交通基礎建設領域人才培養聯盟”正式成立;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的“一帶一路”職教聯盟順利完成“秦嶺工坊”建設評估指標體系,聯盟高校在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新增兩所海外“秦嶺工坊”;西安石油大學積極推進土庫曼斯坦“魯班工坊”建設;西安市“中亞五國”留學生教育培訓計劃專項300名獎學金生已入校報到。
陜西省把培養大批與“一帶一路”倡議要求相適應的人才作為與沿線國家開展合作的基礎保障,依托自身區位優勢,大力培養專業精、語言通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為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一)積極推動職業教育“走出去”
鼓勵高職院校積極參與“魯班工坊”建設。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肯尼亞鐵路培訓中心、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中國-贊比亞職業技術學院”分別獲批全國首批“魯班工坊”立項及有條件運營立項項目。同時,陜西省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求實高效、共同發展”為原則,積極推廣“秦嶺工坊”自主品牌,以海外開設產業學院為抓手,培養了解合作國文化、掌握專業職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項目成立至今,已有7所高職院校分別在海外開設7所工坊,對外輸出國家級崗位職業標準和配套人才培養方案,培養了解合作國文化、掌握專業職業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為中國綠色“一帶一路”職教建設打造新的陜西品牌。
(二)推進國家公派留學選派工作機制改革
落實“放管服”改革,加大屬地高校公派留學自主權,“西部綠色建筑創新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高職學校智能制造類專業群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等一批特色項目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加強了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項目宣傳和實施力度,4所高校入選“高校國際組織師資出國留學項目試點高校”。近三年來,陜西省完成國家公派留學人員3600余人,實現了派出規模和比例逐年攀升,助力地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
(三)“留學陜西”培養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
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陜西省國際學生學歷生占比由2013年的46.6%提升至2022年的70%,“一帶一路”國家學生占比由2013年的51.2%提升至2022年的71%,“留學陜西”品牌規模初見成效。在培養模式方面,屬地高校聯合行業優勢企業,以“學校+企業+學生”三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為基礎,積極探索“境內+境外”雙境培養、“學校+企業”雙師共教、“學歷+職業”雙證融通、“中文+職業技能”雙管齊下的國際化專業人才培養培養方式。培養過程中注重國際學生語言能力、傳播能力、專業能力、科研能力、實踐能力的全面開發。國際學生有機會在企業進行實踐實習活動,深入崗位體驗,充分提高技術技能水平,滿足企業“走出去”海外用工需求,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貢獻陜西力量。
陜西省不斷擴大優質國際教育資源,擴大中外合作辦學規模,加強國別區域研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通用語種專業建設和復語教育,推動陜西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
(一)中外合作辦學規模不斷擴大
截至2023年底,全省高職及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總規模達46個。其中,本科以上層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0個、項目30個,機構數量居西部前列,在讀學生1.7萬余人,畢業生進入全球前200名高校就讀人數超1400人,學生榮獲計算機設計大賽等國家級獎項數量532項、省部級560項,合作辦學效益快速提升。
(二)形成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專業群
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通用語種專業建設,增設沿線國家語種專業,探索實施了非通用語+通用語、外語+專業的復語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方案,推動非通用語專業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提升學生綜合實力及國際視野。截至目前,陜西省5所高校開設非通用語種20個,培養非通用語種人才數千人,服務于外事、外貿、金融等多個領域,對國家發展戰略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撐,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三)國別區域研究進一步加強
指導高校依托自身學科優勢,積極開展“一帶一路”國別國情研究,通過舉辦各類學術、人員交流活動,承接多項課題,以學促建,不斷提升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教育機構合作水平,助力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搭建外方了解中國的橋梁,助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融合、文化包容、民心相通。
▲ 2021年7月,陜西省“一帶一路”國際學生文化藝術季系列展演在大唐不夜城舉辦
千古駝鈴悅耳聲,十年共建五洲情。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陜西的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我們將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及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緊扣陜西省“十四五”發展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進一步加大陜西教育對外開放力度,促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交流不斷走深、走實,為促進陜西經濟發展,服務國家外交大局作出新貢獻。
本文刊登于《教育國際交流》2024年第3期
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