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是什么級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員單位名單
讀大學期間,除了學習專業相關的科目之外,很多大學生會利用各種機會來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為將來走上職業道路鋪路。其中,社會實踐、企業實習、校內外的志愿服務活動,以及各種實踐類賽事都是提升能力的鍛煉形式。
【社會實踐】
早在2004年,中央、國務院便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表示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20年來,學生們利用假期可以開展的實踐教學、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形式越發豐富,社會實踐也成為高校學子成長的必經環節。
2023年5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分團委書記張迎晨組織大學生為中小學生開展科普實踐活動。 受訪者供圖
暑期將至,不少高校大學生正在著手準備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他們需要提前完成定選題、做方案、聯系實踐地、整理行程等繁瑣的事務,只為在即將到來的暑假里,盡量通過實踐活動深入一線拓展視野,鍛煉自己并豐富假期生活。
去年暑假,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川航e家實踐隊”的學生來說,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有著特殊的意義。他們所設計的航空航天科普小課堂就開在神舟十六號航天員、北航教授桂海潮在云南保山的母校,而后者正在中國空間站“天宮”執行任務。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后,實踐隊負責人、北航宇航學院航天類專業大三學生孫宇航便萌生了到導師母校看一看的想法。
他們通過導師聯系到了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第一完全中學,以暑期支教的形式給當地孩子們帶去了航空航天科普課堂。為期兩天的課程中,他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以桂海潮、楊利偉、戚發軔等杰出人物的小故事為引子,將其中涉及的航空航天理論知識,科學家、航天員精神等內容教授給孩子們。“講到楊利偉和桂海潮老師在航天訓練中會遇到什么時,孩子們都特別愛聽。”孫宇航回憶,每次他提出問題后,臺下小手都舉得很高,還有一名學生主動說自己關注到了“天眼”,他立刻加了一節有關于貴州天眼的課程,跟孩子們分享。
當下,高校學生們的假期實踐活動豐富多樣,在鄉村振興方面,有高校學子利用美術專業能力為鄉村繪制墻繪扮靚新農村的行動;有幫助留守老人學習智能手機的隊伍;也有大學生利用傳媒領域的專業優勢為鄉野拍攝宣傳片。不僅走進農村,很多實踐隊伍還會利用假期跨出國門,探訪國外的高校和科研機構。
記者注意到,每年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和學校團委都會下發社會實踐相關政策文件,文件中會對大學生社會實踐做出具體要求。例如2023年2月23日,《共青團中央 全國學聯關于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實效深化共青團實踐育人工作的意見》,明確了五個方面的社會實踐內涵,包括聚焦紅色基因傳承、聚焦理論普及宣講、聚焦發展成就觀察、聚焦服務黨政大局以及聚焦就業創業實踐五個方面。2023年6月底,教育部辦公廳又發布《關于深化高校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明確了高校如何深化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大一新生可先開展“認識性”社會實踐
那么,新一屆大學生對于社會實踐活動應該做好哪些準備?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分團委書記張迎晨認為,大一新生應首先開展“認識性”的社會實踐,根據高校的培養進程,逐年深化實踐活動內容。比如,新生可以利用假期選擇深入社會基層,通過走訪參觀了解國情社情;可以去到鄉村、社區等有需要的地方,為當地孩子們組織夏令營、托管、科普小課堂等,在志愿服務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張迎晨介紹,很多高校實施大類招生政策,學生們完成大學一年級的課程后,將面臨專業選擇。這時候,同學們可以選擇調研類的社會實踐,了解與所在大類相關的產業現狀和發展前景,比如可以走訪調研行業內的企事業單位,加強專業認知。近年來,“政務實習”也成了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熱門,全國各地黨政機關會在寒暑假為大學生提供省、市、縣不同層級的政務實習鍛煉機會,組織大學生深入地方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一線崗位承擔具體工作。“也可以參與紅色實踐活動,比如重走紅色足跡、追尋紅色記憶、訪談紅色人物、挖掘紅色故事、體悟紅色文化等,在社會實踐中加強黨史理論教育。”張迎晨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實踐不同于文化研學,不僅要看一眼、走一遍,學生們更要在社會實踐中長知識、增才干、作貢獻。”張迎晨強調,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認識國情、了解社會,為實踐地解決一定的問題,這才算實現了社會實踐的目標。要在社會調研中發現問題,在問題探索中形成解決方案,為實踐地貢獻青年智慧。
重在參與的過程,在實踐中得到鍛煉
進入大學后,應該如何尋找實踐項目?張迎晨介紹,目前各高校都有很多常態化社會實踐項目,不少項目形成了品牌,學生們可以留意這些項目每學期的招新通知。學生還可以主動和思政導師、團委老師、輔導員等聯系,尋求一些資源支持與實踐指導。
比如孫宇航便通過導師聯系到了桂海潮的母校,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2級本科生黃嘉浩則通過校友會聯系到了校友企業,拜訪了一線工作的學長學姐們。但過程并不容易,確定項目后,學生們需要提前分工處理聯系實踐地、制定行程、準備物料等一切繁雜的工作,常常也要配合對方的時間,一再確定并調整活動的行程。孫宇航告訴記者,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第一完全中學的實踐中,前期溝通非常順利,但臨近暑期,趕上學校初高中的期末考試,老師、學生備考壓力大,實踐工作一度難以推進。為不給孩子們的學業帶來麻煩,實踐隊還臨時推后時間。實踐結束后,同學們還需要總結材料,撰寫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社會實踐就是一次很重要的鍛煉,我們希望學生全過程參與,自發討論想法和方案,主動和實踐單位聯系、溝通。不能學校都給學生們溝通完了,學生只是去看一看。”張迎晨認為,社會實踐是高校學子成長的必經環節。“這幾年,‘內卷’成了一個熱詞,很多學生進學校第一關心的是能不能保研,但從老師的角度來說,只要學生們按照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充分利用好科研平臺、社會資源,真正成長為綜合素質很強的人,保研、適應社會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張迎晨同時介紹,志愿服務也屬于社會實踐的一類,除寒暑假的公益類社會實踐以外,也可以貫穿在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志愿服務可以讓學生在服務過程中認識社會,在不同服務崗位上得到多方面鍛煉。低年級學生可以參與垃圾分類、社區美化、交通管理、助老愛幼等公益活動,高年級學生便可以利用專業知識、語言能力服務一些國際賽事、會議,“重要的是在參與過程有所收獲,如果僅當成一次任務,將無法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作用。”張迎晨說道。
【競賽】
2024年3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發布的《2023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分析報告》中分析了84項全國性的賽事,主要為大學生們可以參加的學科類競賽。
兼顧興趣與專業發展在競賽中收獲成長
對于大學生而言,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競賽項目?參與競賽可以獲得哪些成長與驚喜?
北京建筑大學測繪與城市空間信息學院導航工程專業2022級本科生高琦軒曾獲第五屆“普譯獎”全國大學生英語寫作大賽二等獎、北京建筑大學“數理杯”數學建模大賽一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北京賽區三等獎等獎項,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S獎。他從自身經歷出發,為準大學生們答疑解惑。
在高琦軒看來,大學生參與競賽活動,首要的好處是開闊眼界。“我之前參加了一些互聯網+創新創業的競賽,接觸到了很多本專業接觸不到的知識,讀了很多論文。”同時,多參與專業相關的競賽活動,還可以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能。“我是測繪學院的,通過參與測繪技能大賽大大增強了我的專業實操能力。課本上學理論,競賽中進行實踐,這樣對知識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不少高校還會專門設置學科競賽獎學金,“參與競賽還能申請獎學金,同時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成績,未來申請保研或出國交流,參賽經歷可以作為能力證明。”
除學科競賽外,大學生們還可以根據興趣愛好,參加藝術類競賽、體育類競賽等。以北京為例,設有北京市大學生書法大賽、北京市大學生文創設計大賽等等。以首都高等學校第62屆學生田徑運動會競賽為例,報名者可分為甲乙丙組,其中乙組和丙組都面向非教育部田徑項目高水平運動隊學校的學生。
高琦軒建議,大學生在選擇競賽時首先要考慮自己的興趣所在,同時,盡量選擇與自己本專業相關的競賽,“這樣可以在專業領域內更好地提升自己,也能在比賽中認識更多優秀的同學。”此外,高琦軒提到,幾乎每所高校都會在大一新生的入學手冊中提供大學期間可參與競賽的名錄,“基本上是按照競賽的級別和學校的認定程度來做的名錄,大家可以照著表格有選擇性地參加。”
但是,大學生參與競賽并不是越多越好。高琦軒提到,即使是大一新生,也可以參加競賽積攢經驗,“不要什么競賽都參加,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還要考慮到大學的學業壓力,在保證課內成績的情況下去參加競賽,才能有‘錦上添花’的效果。”
記者了解到,對于想要日后創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通過競賽積攢經驗也是一個不錯的途徑。北京對創業的大學生也有眾多扶持,比如已開展三年的“京彩大創”北京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今年不僅成立了專項基金,為具有市場前景和創新潛力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和保障,解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遇到的資金瓶頸問題;同時,還成立了北京高校科轉加速器,重點針對每年在大賽中涌現的優秀項目,為創業者提供全流程、全鏈條的創業支持。
【實習】
對于本科生來說,實習可能是他們在這一階段最為直接接觸社會的方式。一部分學校在培養計劃中,也會將實習列入必修學分之中。
實習不光是為未來就業做準備
學生應該在幾年級實習為好?學生在大學為就業需要做哪些準備?北京林業大學就業創業指導中心老師林思言表示,在大學期間實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實習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同學提升自我認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以及自己和目標之間的能力差距,清晰自己的職業規劃。此外,在實習的過程中,同學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實踐技能,以及綜合素質。”
“因為大一一般都是基礎課,在大一結束的暑假,可以進行一些社會實踐。結合專業的實習可以在大二或大三結束的暑假開始。尤其是大三暑假,我覺得有必要參加實習。”林思言說道。
大多學校會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和幫助。林思言介紹,北京林業大學每年都會請用人單位到學校進行宣講,并舉辦專門針對實習崗位的雙選會,幫助學生更好了解和接觸企業。在線上,學校的就業微信公眾號每天都會推送一些招聘實習的信息,幫助同學們篩選出比較優質的實習。“此外,我覺得同學們還可以多聯系導師。導師們在行業中都比較有經驗,也可能給大家推薦一些好的實習崗位。”
而想要獲得好的實習機會,學生們也需要在大學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首先是要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同學們要清晰自己的職業目標,根據目標多去做一些人物訪談,了解目標企業和崗位需要什么樣的職業能力,然后有針對性地去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林思言表示。
“我覺得對于大一新生,首先應該盡早地明確自己的生涯目標。據我了解,許多學校高中階段就已經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課程。對大一學生來講,可能就業這個問題還沒有那么緊迫,他們更應該在這個階段清晰地探索自己,在了解自我以后,再去尋找一些機會,去了解外部世界,去把清晰的自我和外部世界進行鏈接,然后確定一個精準、適合自己的職業目標。并據此盡早規劃自己大學四年的學習目標和時間計劃。”
其實,在實習之外,同學們也可以參加學校提供的一些就業指導和企業參訪活動,以更加了解社會,并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學校每年都會開展就業指導訓練營,針對不同的就業方向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此外,如果同學們對自己的自我認知不是很清晰,可以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網站上進行職業生涯的測評,或在學校內預約,學校提供專業的咨詢師為同學們提供一對一的生涯咨詢。“其實各個學校在就業這方面的活動非常豐富,希望學生們主動關注。”林思言說道。
【時間管理】
大學時間相對自由,實際上更難管理。進入大學,沒有了家長和老師的時時督促,學習要靠自律,節奏要把握在自己的手里。
大學相對自由但要求更高了
“我給大一新生做過調研,讓大家寫大學感受或有關大學的關鍵詞,很多學生寫了’自由’。”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23級本科生輔導員陳星翰說,客觀來講,大學生活確實相對比較自由,但實際上對學生的要求也變高了。作為學生,學習仍然是大學階段比較重要的內容,如何完成從高中到大學的轉變和適應,是大一新生普遍面臨的問題。
大學時間相對自由,實際上更難管理。陳星翰表示,進入大學,沒有了家長和老師的時時督促,學習要靠自律,節奏要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作為輔導員,我們平常給學生們的建議是:上課時間和課下學習時間的安排比例在1:2左右。”上課只是學習的一部分,學生更多時候需要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
“當然,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因此,做好時間分配的同時,還要尋找一些學習方法提高效率,彌補時間上的缺失。”陳星翰提到,學生們在學習中普遍面臨的困擾是:手機影響了他們的專注力。“有些學生確實想認真學習,但是反饋學習效率比較低,自習時總忍不住看手機、玩手機,一玩手機時間很快就流走了。”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他給學生兩個建議,比如,可以在自習時使用手機定時鎖屏軟件,將手機鎖定一個小時或一個半小時,僅在緊急情況下能接電話和信息,以此約束自己安心學習。再比如,跟隨身邊自律的同學一起上自習,共同成長,互相促進。總之,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新京報記者 劉洋 楊菲菲 徐彥琳 蘇季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