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學校(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學校怎么樣)
5月25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校第八屆教育教學研討會開幕。豐臺區教育委員會主任楊曉輝,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委員人事處處長李曉強、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李鐵安,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院長支梅,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團黨委書記鐘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實驗協作處副處長李新翠,豐臺區委教工委統宣科科長黎雪和豐臺區創新人才發展中心主任孫震出席會議。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校小初高全體教職工參加本屆研討會,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各聯盟校、北京市人文協作體項目校、豐臺區教科研聯盟校、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團校以及包括拉薩北京實驗中學、內蒙古扎賚特旗音德爾第二中學、北京市昌平區百善中學和邢臺市任澤區第一中學等手拉手學校的教師通過網絡觀看會議直播。
研討會由教科研史兵主持。
研討會分由主會場論壇和五個分論壇組成。
研討會開始之前,學校桐芯樂團以一曲《男兒當自強》演奏出了青少年的熱血;教師張延民和來自小初高三個學段的同學們朗誦的《面向未來的教育》沉靜而激昂宣稱“讓我們勇敢地追求,讓我們堅定地前行”。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第一階段:教育領軍者的思考
校長李同向大家介紹了舉辦此次研討會的初衷。她表示,面對智能時代的發展,要清醒的看到教育發展中的變與不變,在變局中抓住新機,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教師要勇于轉變教學方向,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未來已來,大家要主動擁抱智能時代,在知新達變中篤行致遠。
本學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校加入北京十二中教育集團,鐘靈在發言中表示歡迎并希望共同發展。
李曉強回顧了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校的合作歷程,也對未來的合作做了規劃。
楊曉輝肯定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校以往所作的努力,并期望學校能夠抓住機遇、再接再厲。
創造未來的教育,擁抱教育的未來——第二階段:專家主題講座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開展“人工智能+”的行動。面對“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學校教育發展生態,面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面對充滿不確定和個性化的未來,真正的高質量教育從何而來?作為教育的實踐者,我們必須有更加清醒的思考。
李鐵安就此為大家做了題為“新時代深化教學改革的新路向”的講座。他強調,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能變;“育人”的課堂宗旨和教育活動的核心邏輯不能變——“以修身立德抵達萬物一體”。他表示,“固本溯源”“守正創新”才是對高質量教育的清醒思考。
“培養什么樣的人”是未來教育發展要回答的根本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呢?支梅圍繞以上問題所做的講座對大家啟發很大。
支梅用視頻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講解題目時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過程,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不僅僅是提供資源和思路,“情緒價值”和啟發式教學也已經成為它們擅長的范圍。這些變化在帶來更多機會和可能的同時,也給教師的角色帶來了挑戰。她以一項語文項目教學的作業為例,展示了初中項目的教學方式在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數字化賦能以及跨學科學習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分論壇一:高品質課堂
小學分會場的主題是“高品質課堂”,出席小學分會場論壇的嘉賓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燕學敏、豐臺區創新人才發展中心主任孫震、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小學英語教研員孔燕君。
小學分會場論壇由小學部教學主任程祎主持。
綠樹蔭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小學是孩子們成長的關鍵階段,在綠樹成蔭的校園里,老師們為孩子們營造著高品質的育人環境,讓孩子們在校的每一天都是為了更好的明天。論壇首先發言的是班主任劉晨老師,她從“星火苑”的成立談到自己的帶班方略與心得,又從Happy哥的故事說起自己和孩子們的教育故事,給青年班主任帶來了無限的動力!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學部的英語教研團隊一直致力于大單元主題教學,注重在英語課堂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鼓勵學生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故事。徐娜匯報分享了小學英語教研組多年來的研究歷程和成功經驗,他們用心研究課堂、研究學生,舉全組之力開展課題研究,努力走在區英語教研的前沿。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年輕教師用他們的滿懷熱情投入到課堂中,努力用自己的才華智慧,點亮學子的心靈。青年教師康雨涵以二年級《搭配》一課為例,談了自己對培養學生思維的想法,把自己心中的高品質數學課堂的樣子描述出來。
數學教研組長蘆媛媛從如何培養年輕人,如何上好數學課,到如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理念,為大家分享了高品質數學課堂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經驗。
風吹麥浪溢清香,金芒爍爍兆豐穰
高品質課堂是教育教學的核心,讓孩子們在課堂學會思考,學會創新,學會合作,成為一個勇敢面對未來的人。小學部語文教研團隊在高品質課堂方面的研究已經開展了多年,教師傅春輝以《十六年前的回憶》一課,帶來他對高品質語文課堂的思考,嘗試在不確定的世界里,尋找教育的確定性。
武芳就小學部聚焦高效課堂,賦能未來教育的理念匯總了近幾年小學部教學工作的業績,讓老師們回憶了這些年做出的努力,并堅定了高品質課堂的自信。
燕學敏和孔燕君進行點評。
“學習生活化”——分論壇二:
項目學習
初中項目學習分論壇在階梯教室進行,出席的嘉賓和領導有: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中教研室副主任王慧,北京師范大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韓思思,中國教科院豐臺實驗學校教學副校長楊光。
論壇由學校課程中心主任王敏主持。
論壇發言從科技、人文、社會三個方面開展。
科技篇
首先初中化學組教師范澤婷結合 “制作簡易制氧機”和“解密氣割槍”做“為未來而教——初三化學項目式教學探索與實踐”專題發言。
接下來初中物理組教師楊明華結合《揚聲器制作》做“依托微項目撬動素養導向下的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實踐研究”專題發言。
人文篇
初中數學組教師高樂以風箏為切入點,結合《玩轉風箏》做“求趣、求理、求實、求新——數學組沉浸式‘開箱’項目學習”的專題發言。
教師邵彤帶來“聚焦情境任務,落實微項目教學——以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愚公移山》教學實踐為例”的專題發言。
社會篇
“盧溝醒獅,永定河畔,坐落著我們美麗的校園……”初中地理組高志鳳老師帶來“全面育人理念下初中地理項目學習設計——以《盧溝橋曉月湖環境調查與改進建議》為例”主題發言。
初中生物組屈佳樂帶來人與自然的和諧畫面,并作“項目教學實施策略——以初中生物《制作受傷鳥類臨時安置箱》為例”專題發言。
韓思思做點評。她對六位教師的發言表示肯定,并指出在具體的項目學習實踐中,體現了情景、貫穿、小組合作等關鍵詞,并指出面向未來的教育可以在信息化的方向上進行靠攏,同時在具體的項目學習過程中,難免為了迎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而將項目探究進行適當的“打折”,在這個過程中,損失掉了一些真實情景問題的復雜性,可以增加科學性閱讀來進行有效的補充與延伸。
王慧點評時從六位老師的發言中概括出四真:真學習、真研究、真實踐、真成長。她表示,學校的項目學習是真付出的,且真實有效的,這在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學生成績的取得上均有良好的體現。初中的教學應適應新的高考趨勢、未來的發展趨勢,在這過程中,如通過項目學習、跨學科、綜合性實踐等,都將使得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創新能力培養得到大的提升。
“大單元教學”落地課堂——分論壇三:大單元教學
高中分會場的發言主題是“大單元教學”。蒞臨現場的兩位專家分別是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中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市中學物理學科骨干教師李凱波,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黃燕寧。
高中分會場由學校中學教學主任畢海星主持。
高中英語學科馬陽發言的主題是《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讀寫結合的策略研究》。她介紹了深度學習理論以及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讀寫課的實施策略。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學生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最終實現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高中生物學科星佳的發言題目是《提升科學素質 成就未來人才》,她結合國家相關文件,對未來人才可能具備的能力進行了概述,并以生物學科“基因工程”大單元教學設計為例,解讀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造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高中地理學科王素慧圍繞“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人”這一教育觀點,在“走向碳中和”單元教學中開展大單元教學研究。她將當代的社會問題、科技進展等融入到課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分析當下的各種問題并探討解決方案,真正做到了培養未來人才的目的。
高中化學學科趙欣媛主張,在設計教學活動時一定要基于學生已有水平,合理設計學生活動,促進學生素養發展。要發展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就要求教師積極開展“素養為本”的課堂教學實踐。
高中歷史學科程舒笛論證了素養導向下歷史大概念教學的可行性,以《中外歷史綱要》單元復習為例,闡述了如何運用大概念開展歷史學科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整體性認識,逐步培養出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高中數學學科王安琪從數學高考題體現的跨學科思維展開論述,指出大單元教學設計要求從現實生活中提取問題,以真實情境為背景,以現實驅動教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高中語文學科徐曉開展了“大單元視域下的教學實施路徑探究”,在開展語文學科教學實踐過程中,依據單元大概念和基本問題來精選單篇教學內容,構建單元體系課程,不斷豐富單元教學模式。
黃燕寧用“熠熠生輝”形容整個發言過程。她認為每個發言都展示出老師在做自主研究,而且在教師成長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學生的成長。作為教師,要享受到職業幸福感,就是要在工作中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大單元教學的研究也是要基于教學實際的需求,基于學生發展的需要。
李凱波對老師們在教學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她提出,要將大單元教學的理念貫徹在日常教學中,在理論的指導下統籌規劃教學行為,通過大單元教學落實育人目標,實現對未來人才的素質培養。
“一體化”創新發展——分論壇四:特色發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校是十二年一貫制的學校,在研究一體化教學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舉辦本論壇的目的是通過梳理學校在藝體、思政和心理“課程一體化”的成果,為研究構建具有大實驗特色的“十二年一貫制”課程體系探索路徑。
“北京市生涯與學生發展指導項目”的負責人、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王紅麗,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道德與法治教研員、正高級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樊淑偉和國家級裁判員、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高中體育教研員程富春。
論壇由學校教科研負責人史兵主持。
近年來,學校圍繞體育和藝術已經先行成立了小初高大教研組,開展了一體化的課程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校體育大教研組組長作為藝體的代表,圍繞“以體育人,一體化成長”主題,以“籃球項目”為例,向老師們介紹了學校在體育教學上的一體化實踐探索。
程富春首先肯定了學校的研究氛圍,他認為,學校開放的態勢和體育教研組團結、向上的精神調動了教師們的積極性。學校的體育大課程對學生實現了貫通式培養,探索了有效的體育教育的路徑和方式,體現了體育教學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為其他學校提供了可借鑒和可復制的模式,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打下了習慣和愛好上的基礎,讓體育鍛煉成為學生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思政一體化是學校的優勢。小初高三位思政學科發言人就本學科的研究和實踐與大家分享。小學教師孫燕的發言題目是《面對信息時代點燃學生學習興趣,塑造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初中教師羅穎發言題目是《提升法治素養,面向未來教育》;高中副校長王莉的發言題目是《法治讓生活更美好》。
三位老師立足“依法治國”的大主題,基于與每個學段的學生都相關的社會熱點,依托三個學段的教材進行研究,體現出小學階段培養學生道德情感,初中階段打牢學生思想基礎,高中階段提升學生政治素養的培養目標進階。
樊淑偉認為,學校找到了思政一體化研究的新路徑。縱觀三位老師的發言,體現了小初高思政一體化的共通點,基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有進階性的任務。三位老師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把核心素養的培育放在了首位。通過設計層層遞進的活動,一步步引導學生被動參與到主動探究,體現了深度學習的發生。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兩項也正是未來對人才的要求。
最后,高中生涯心理老師李春林為大家介紹了學校生涯心理課程開展的情況,她發言的題目是《合創幸福生涯彩虹課程,共建適應未來健康環境》。李春林介紹了學校生涯教育的七個實踐路徑,總結了學校近幾年通過心理班會、生涯教育課和實踐活動等推進的生涯教育的實踐和經驗,重點介紹了剛剛結束的“心理活動周”舉辦的“茶文化”職業體驗項目。
“有立場”和“有教育觀點”是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王紅麗老師對李春林報告的描述。她指出,從中可以看到老師希望生涯教育培養學生什么能力,產生有什么影響,這為生涯教育搭建了7種實施框架。王紅麗從心理課程與學科深度結合的角度,為學校的心里一體化研究開闊了新的思路。
做“有為擔當”的學生——分論壇五:學生代表大會
學校第二屆學生代表大會提案工作會議在閱覽室召開。豐臺區委教工委少工委辦公室主任李曉季,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豐臺實驗學黨校黨總支書記李晨輝、后勤副校長潘照輝、后勤主任蔡巍、學生發展中心主任馬靜、大隊輔導員許佳偉、食堂經理、物業經理與24名學生代表參加會議,中學學生會主席和小學大隊委列席會議。團委書記駢建偉主持會議。
提案工作概覽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里,代表們以高度的責任感,認真準備、積極建言獻策,針對學校食堂、教學樓廁所、教室制冷設備、垃圾桶的擺放、體育設施的維護、午休時間、車棚的建設等關鍵問題提出了一些列切實可行的建議。駢建偉從提案征集基本情況、提案主要內容兩方面總結了提案工作報告。
溝通與反饋
學生代表依次陳述提案,認真同相關部門溝通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各部門負責人高度重視,認真聽取學生代表的發言,并針對所提出的問題和建議,進行詳盡的答復和反饋,獲得了代表們的廣泛認同和好評。
學生代表發言
領導和有關部門回復
領導講話
李晨輝從本次提案的立意、內容、邏輯性、創新性、可行性、說服力、對學校的貢獻等方面肯定了本次提案交流工作,同時表示學代會是學校民主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他強調學代會是學校治理模式變革的主要措施之一。他希望同學們在民主實踐中將個人的奮斗目標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結合起來,做好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李曉季高度評價代表們的提案,并分享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應該如何在為學校、區域、社會的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做出自己的貢獻。她希望同學們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青年學生。最后,她希望同學們能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勵志勤學,刻苦磨煉,展現出自信自強、剛健有為的精神風貌,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提案工作的影響
本次提案工作激發了學生的智慧和創造力,不僅反映了學生的利益訴求,更關心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它為學校與學生之間搭建了一座溝通交流的橋梁,對校園民主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校園服務體系、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