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質教育論-實質教育論和形式教育論的代表人物
關于教學的任務是什么?應該是干貨滿滿的知識還是具有無窮潛力的能力,這一問題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因此衍生出了形式教育和實質教育兩個不同觀點流派,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該部分知識點會考察代表人物以及核心觀點的對應,需要我們重點關注。
一、形式教育
(1)人物: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紀,代表人物有英國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雙洛)。
(2)觀點:形式教育論者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通過開設希臘文、拉丁文(非常難學的語言)、邏輯、文法和數學(邏輯推理,促進官能能力)等學科發展學生的智力,至于學科內容的實用意義則是無關緊要的,在形式教育的觀點中,能力比知識更重要,通過一些非常難學的內容,如拉丁文和數學,就能鍛煉學生能力,促進能力發展。
(3)理論基礎:形式教育以官能心理學為基礎。形式訓練說假定,人類大腦的許多區域代表了許多不同的功能。就像我們今天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有時候會看到某個角色由于發生車禍而失憶,醫生會解釋是由于大腦額葉受傷而產生的結果,這就是因為額葉具有記憶的功能。人的心智是由許多不同的功能組成的,不同的功能活動相互配合就構成各種各樣的心理活動。各種功能可以像訓練肌肉一樣通過練習增加力量(能力)。根據這種理論,在學校教育中,傳遞知識遠不如訓練功能來的重要。知識的價值在于作為訓練功能的材料。
洛克:形式訓練論的倡導者。他說:“要使所有的人都成為深奧的數學家,并無必要,我只認為研究數學一定會使人心獲得推理的方法,當他們有機會時,就會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識的其他部分去。”
裴斯泰洛齊:強調教學的首要功能應是促進人的發展,尤其是促進人的能力的發展。
二、實質教育
(1)人物:是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出現的,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和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是其主要代表。
觀點:實質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知識,至于學生的智力則無須進行特別的培養和訓練。
(2)基礎:實質教育以聯想主義心理學為基礎。
所謂聯想,即各種觀念之間的聯系或聯結。聯想的形成遵守兩條原則:相似律(相似的觀念易形成聯結)和對比律(能夠相互比較的觀念易形成聯結)。認為學習主要是知識材料之間的連接關系,所以我們要發展學生的知識,而不是能力。
赫爾巴特認為,知覺意味著僅僅進入意識界;這樣的新的知覺可以被吸收,也可以不被吸收。一個人已有的觀念對新產生的知覺起作用而吸收它,使它變得明白,這即是統覺作用。(舊知識把新知識同化了)統覺團越豐富,越系統化,就越能夠吸收新知覺,越能夠使新知覺清晰明白,易于被理解,這就是統覺作用的規律。因此他是實質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
斯賓塞: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科學的只是最有價值的。因此教學的任務是掌握知識。
以上就是實質教育和形式教育的區別,重視知識的是實質教育,重視能力的是形式教育,各位同學要做好區分,明確對應的教學任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