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兒童的人格教育讀后感幼兒園
經常聽到同事或者朋友交流育兒經驗,我總是默默的傾聽著,很少分享自己的經驗。因為,自己實屬經驗不足。作為母親,我希望孩子將來樂觀、向上,更期待他能健康、陽光地成長!但是,育兒方式卻要么很放手,要么特刻板。缺乏靈活性,更缺乏目標性。以至于經常帶著孩子在那里玩,甚至有重新體驗童年的念頭。
近期,我有幸拜讀了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我感觸頗深。阿德勒認為由于人與人之間的生活模式是不同的,因此每個人的生活目標也不相同。孩子的生活風格通常形成于他四五歲時。這本書的閱讀,讓我猛地清醒過來: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不能錯過孩子的成長關鍵期。
阿德勒在書中有這樣一個觀點:評判所有成長發展的標準是兒童或個體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情感水平。我深以為然。
另外,書中還對社會關系進行了具體的闡述并舉例,他提出“社會關系并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結交朋友和與人相處,同時它還包括了由此而引申出的抽象品質,諸如友誼、同志之情、誠實、忠誠之類的。”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理論方面的指導,使我更全面地認識某些兒童心理,以便今后更成熟地面對問題學生和學生所產生的困惑和疑難。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阿德勒對兒童自卑感的闡述。他提到:所有兒童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可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刺激他們產生想去改善處境的嘗試,以此來驅散這種心理的自卑感。所以,在某一個層面上自卑感是兒童發展的基本動力。這種觀念完全推翻了我過去的認知。
我一直認為自卑感大多弊大于利,要想孩子健康、陽光地成長,就要幫助他把自卑感慢慢消除,就要使他們自信。這種對兒童心理學的片面、單一的狹隘認知,致使我的教育實踐缺乏經驗,更缺乏系統的認知。
對這本書的閱讀,使我困頓已久的疑惑瞬間明朗起來。也讓我回想起一件往事。
我的一位朋友,姐妹五人,最下面還有一個最小的弟弟。可能會有很多人感慨這位弟弟真幸福。確實如此,有那么多人寵著。不過,他的父母卻為他現狀深感焦慮。因為,姐姐們都在各自領域小有成就,只有這個男孩子在那里安于現狀的生活著。
自卑感可能會使這個男孩更加的自卑,但是也可能會讓這個孩子奮起直追。前提是作為第一任老師的家長“永遠都不應該貶低孩子在任何方面的突出成就,而應該用她作為教育的一個突破口,來鼓勵孩子在其他領域追求同樣的進步。”
但是,在現實中這個孩子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習慣了優渥的生活,沒有拼搏進取的意志,更沒有吃苦的體驗。而且,家人經常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他,使得他在自卑的路上越走越遠。整天行尸走肉般的沉淪在動漫和游戲中,不能自拔。這也是他保護自己自卑心的一種表現。若是有人懂得這些理論及時的引導,也許會出現另一種情況。
讀了這本書,我意識到家長應該幫助孩子作好準備入學的相應知識。如果沒有教育好他與別人的相處之道,很可能會被孤立或者被認為是異類。
從家庭到幼兒園,這是一個新的環境。從幼兒園到小學,更是一種新的體驗。“如果一個孩子準備充分,他會滿懷信心地迎接新環境。如果他準備不足,那么新環境將會使他緊張不安,從而導致無能感。”所以,作為一名教師,要能了解到自卑感和優越感是同一基本事實的兩面。
每個兒童都會追求優越感,這是來自對自卑感的補償作用,健康的兒童通過正當的途徑追求優越感,問題兒童則用不正當的畸形的方式追求優越感。
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錯過孩子的成長,更不能錯過孩子的成長關鍵期。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取孩子成長的橫截面來評判他們,應該從整體人格上幫助其平衡自卑感和優越感,讓他們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敘事者簡介
劉曉靜,山亭君行讀寫團隊成員,山亭區第二實驗小學教師。始終堅信:讀寫可以令內心充實而不擁擠,簡單而不貧瘠。愿意:在讀寫中豐富自己,邂逅人生中的每一次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