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
2023年5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國婦聯聯合印發《關于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人民法院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情形、工作方式、制發程序等。該《意見》出臺一周年之際,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從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了解到,2023年全市法院共發出家庭教育指導令32件,開展家庭教育指導1116次。一年來,南京法院如何開展這項工作,今后又有哪些規劃和打算?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南京中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審判庭副庭長路興。
曬數據——
去年發出家庭教育指導令32件,指導1116次
生育一對雙胞胎,本應為家庭帶來更多的幸福,但張某與王某卻因此走向分手。婚后,兩人育有一對雙胞胎兒子,不幸的是,長子童童(化名)被診斷為孤獨譜系癥,可能終身需要陪護照顧。因兩人在養育和治療過程中經常發生矛盾,張某起訴至法院要求與妻子王某離婚。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童童因疾病導致在生活、學習等方面存在諸多障礙,而父母的離異更是極易加劇其病癥。而張某與王某在離婚訴訟中對于婚姻關系、撫養探望、財產分割、居住問題等方面均有較大爭議。
面對該案涉及的特殊未成年人在父母離婚后的撫養問題,法院基于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則,特別邀請心理學專家共同參與家庭教育指導及調解工作。以充分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基點,法院與心理學專家指導父母雙方更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考慮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為他們營造穩定、和諧的成長環境。
以上是南京法院在《關于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意見》出臺以來積極開展指導工作的一則案例,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經過法院的家庭教育指導及調解,張某與王某最終充分照顧孩子的利益,就爭議事項達成一致意見。該案得以調解解決,童童今后的治療及兩個孩子的親情維系得到了保障。
“一年來,全市法院積極履行家庭教育指導社會責任,在審理的涉少、家事案件中依法、積極、規范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南京中院未成年人及家事案件審判庭副庭長路興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2023年,全市法院共發出家庭教育指導令32件,開展家庭教育指導1116次,其中委托其他機構、人員開展家庭教育指導115次,與民政、婦聯等部門聯合開展家庭教育指導101次。截至2023年12月,全市法院掛牌成立家庭教育指導站(中心)24家,實現家庭教育指導站在各基層法院全域覆蓋。
南京高淳法院發出的家庭教育令
如何做——
面對每個家庭的不同問題對“對癥下藥”
“每一個需要家庭教育指導的涉訴家庭都面臨不同育兒問題。”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了解到,南京法院在工作中會根據案件類別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并根據每個家庭面臨的不同問題,在辦案過程或裁判文書中“對癥下藥”。
在一起離婚案件中,父母雙方因教育理念不同產生承盾,頻繁爭吵繼而起訴離婚。法院在辦理該案時,邀請心理專家為雙方開展家庭教育指導,使得雙方當事人均認識到父母爭吵主要的受害人是子女,父母雙方雖有分歧,但在幫助子女健康成長上應保持一致。記者從南京中院獲悉,經過指導,該案中的父母雙方均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言歸于好撤回了離婚訴求。
路興坦言,因為《家庭教育促進法》施行時間較短,家庭教育指導還存在任務重、周期長,起效慢,法院單獨開展效果有限,家庭教育指導令的履行義務不夠明確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南京法院已對下一步工作做出了相應規劃。
他介紹,法院今后在制發教育指導令時,將加入具有較強可執行性的條款,明確告知受令人不履行教育令的后果。同時,未成年人成長和接受家庭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將探索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成效跟蹤機制。
新探索——
將家庭教育指導與人身保護令融合反家暴
反家暴一直是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重要內容,家庭教育指導與人身安全保護令的融合,將進一步強化南京法院在反家暴工作的效果。
“作為《反家暴法》的“尖牙”條款,人身安全保護令是實現從對家庭暴力加害人的事后懲戒向預防家庭暴力與對加害人的懲戒并重轉變的重要制度。全市法院在涉少、家事案件辦理過程中,發現可能存在針對未成年人實施的家庭暴力的,應當融合人身安全保護令和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路興表示,除依法對實施家庭暴力的人員作出人身安全保護令外,也應同時對其進行家庭教育指導。
此外,法院對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進行強制家庭教育指導時,若發現存在監護缺失、監護嚴重不力等情形,將及時聯系未成年人其他親屬、民政部門、基層組織等,啟動監護人撤銷或變更司法程序。同時,邀請心理咨詢師、專業社工等人員,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導、臨時監護等社會保障。
南京法院將根據《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相關規定,不斷完善家庭教育指導聯動機制,“特別是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婦聯、民政等部門協作,充分利用高校、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到家庭教育指導工作中來。”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萬承源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