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兒個別教育記錄-大班幼兒個別教育記錄怎么寫
區域活動是幼兒園的教學活動形式之一。
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講評任務包括診斷幼兒行為、運用策略促進幼兒學習及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
講評主要針對活動中的幼兒表現和活動過程進行。講評的組織形式包括典型案例講評法、單一區域講評法和整體區域講評法等。
幼兒園的區域活動通常是指教師以幼兒的興趣為依據,將活動室相對劃分為不同的區域,讓幼兒自主選擇活動區域,通過與材料、環境、同伴充分互動獲得學習與發展的活動。也有研究者將區域活動定位為區域游戲,本研究則將幼兒園戶外活動區域的幼兒自主性活動也納入討論范圍。
教師通常對活動區域材料的投放及對幼兒活動的指導等較為關注,對區域活動中的幼兒表現卻較少關注,專門的評價活動則更少見。
教師講評作為師幼互動的重要形式,是教師引導幼兒回顧、講述活動過程,并予以有效反饋,以幫助幼兒提升已有經驗。
促進師幼情感交流的過程,這與高瞻課程模式(High/Scope Curriculum Mode)的理念較為接近,即強調按照“計劃一工作一回顧”的順序開展日常活動,以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
Hohmann和Weikart認為,活動中的“回顧意在給兒童的計劃和工作劃上一個句號,讓兒童在腦海中建立起計劃和行動之間的關系并借以表征他們的思想”“對事件及經驗的回顧是一種技能,這種技能對兒童智力和社會情感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將使其終身受益”。
區域活動中的教師講評具體是指教師在對幼兒自主活動過程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對幼兒的典型行為進行以點帶面的點評或和幼兒一起討論。
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通過講述,一方面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提煉自己的學習經驗。
教師有針對性的提問可以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與幼兒的情感交流也有助于良好師幼關系的建立。當然,講評活動是否能達到上述效果,還取決于教師是否具備良好的觀察能力和靈活的組織能力。
一、教師在區域活動中進行講評的任務
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講評任務主要是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診斷、運用策略促進幼兒的學習、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
診斷是講評的基礎,教師需要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觀察,選擇其中具有討論或分享價值的片斷進行分析;
運用策略促進幼兒的學習是指教師在分析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策略促進幼兒語言、情感、社會性、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與幼兒進行情感交流,是指在引導幼兒分享經驗的過程中,促進幼幼、師幼之間的情感互動。本研究結合一個大班區域活動中教師講評的案例,具體分析教師的講評任務。
幼兒園大班的活動室設有植物園、親親小學、自來水廠、醫院、放映廳、銀行、輪船等區域。
這天,在開展了約一個小時的區域活動之后。主班教師進行了大約15分鐘的講評。
教師:(將扮演“保安叔叔”的幼兒1摟在懷里,面向全班幼兒坐著)保安叔叔今天最忙。
還記得游戲開始時,老師說過一個什么想法嗎?“希望今天的保安叔叔不要做……”
幼兒:木頭人。
教師:來,保安叔叔,介紹一下你的工作吧。
(幼兒1聲音低低地為大家介紹自己的工作。)
教師:大家仔細聽,他的聲音可能有點低哦。
教師:保安叔叔今天在親親小學做了什么事情呀?
幼兒1:老師沒有證件,不能進來。有些老師沒有證件,我就客氣地請他們拿出身份證。
教師:噢,有證件可以進去,沒有證件,就“客氣地”請他們拿出身份證來。那什么叫身份證啊?
(幼兒1沒有回應。)
幼入2:我知道。
幼兒3:我知道。
教師:什么叫身份證,它可以用來干什么呢?
(幼兒踴躍回答,但他們的答案大半是不完整的或錯誤的。教師由此判斷出幼兒對身份證尚不了解。)
(教師拿出自己的身份證,開始講解它的作用。)
教師觀察到幼兒1在本次區域活動中有積極表現,但這個幼兒性格偏內向、不善表達,教師利用這個契機,將他的角色扮演作為講評內容,希望通過幫助幼兒1在集體面前表達并與大家交流,促使其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幼兒行為有所診斷,即通過觀察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表現,發現幼兒性格偏內向、不善表達。于是,教師在講評時將幼兒1攬入懷中,引導他講述自己做保安的經歷,給予積極肯定,體現了良好的師幼互動。
此外,教師還針對全班幼兒對身份證不甚了解的情況,為幼兒講解了身份證及其作用,從而豐富了幼兒的學習經驗。
二、教師在區域活動中講評的內容
關于區域活動中教師講評的內容,有研究者認為可以是幼兒的作品,幼兒的認知沖突,幼兒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幼兒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新發現或幼兒的堅持性、合作性、探索性等學習品質。
本研究認為,可以將幼兒表現、活動過程這兩個方面作為講評的主要內容。
幼兒表現包括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幼兒的作品、幼兒在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幼兒的社會性及情感發展和教師在講評過程中生成的問題等二級維度,其中,教師生成的問題通常源于幼兒的提問和表現。
活動過程可包括區域創設、幼兒參與程度、區域活動和主題活動的關系等內容。
在區域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是否對新投放的材料和活動內容感興趣,記錄下幼兒的興趣點,注意分析幼兒作品的創新之處。以及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投入,關注其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的認知或交流困難,及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社會性發展水平,并根據這些確定活動后的講評內容和形式。
講評除了要基于對活動中幼兒實際表現的觀察,還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來進行。
小班幼兒多處于獨自游戲階段,堅持性和紀律性較弱。教師在講評時宜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重在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并關注師幼間的情感互動,促使幼兒將區域活動和活動主題聯系起來。
中班幼兒會較多選擇角色游戲和結構游戲,能合作開展規則游戲,但解決問題的能力仍較弱。教師在講評時宜多就幼兒的作品以及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角色扮演、規則制訂等進行引導,還要關注幼兒在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大班幼兒的社會性、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均有一定發展,逐漸能將區域活動和主題活動聯系起來。教師在講評時宜捕捉幼兒提問和回答中出現的教育契機,有針對性地培養幼兒的判斷力、創造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教師在區域活動中進行講評的組織形式
從講評對象來看,教師在區域活動中的講評可以是針對全體幼兒進行的集體講述、討論活動,也可以是針對個別幼兒進行的交流活動;
從講評范圍來看,既可以是針對某一區域的講評,也可以是針對整個區域的講評;
從講評主體來看,既可以是以幼兒為主的交流和分享活動。也可以是以教師為主的講評活動。
由于時間有限,傳統的講評活動大多采用高結構的講述形式,教師對幼兒所提出的問題往往會避而不答。這在某種程度上雖利于控制班級秩序,但很容易挫傷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宜結合講評內容靈活把握講評時間,選擇多元講評方式。
1、典型案例講評法
前文所舉案例中,教師就是以典型案例講評的形式組織講評活動的。教師既要注意對區域活動中個別幼兒的觀察,又要注意引導全體幼兒參與討論,避免顧此失彼。
2、單一區域講評法
上海市某幼兒園中班上學期開展了“我愛我家”主題活動,創設了家園建構區、“畫畫我家”繪畫區、角色扮演區等。幼兒在家園建構區用積木搭建自己的“家”。某次講評活動中,全班幼兒圍坐成一圈后,教師展示了兩名幼兒的作品,并請這兩名幼兒講解,然后引導全班幼兒討論:他們各自用了什么方法使房子建得更穩固?
接著,教師還請幼兒在現場通過操作加以驗證。講評活動在游戲中達到高潮。這位教師就是因為在觀察中發現某些幼兒仍然沒有掌握壘高技巧,才在講評活動中選擇“家園建構區”為講評內容的。教師還就壘高時的“底座面積”和“對稱結構”兩個方面引導幼兒討論,之后讓幼兒通過再操作鞏固新技巧。在這次講評活動中,教師敏銳的捕捉到了教育契機,激發了幼兒自主學習和游戲的興趣,使幼兒的游戲經驗得到了發展。
3、整體區域講評法
某幼兒園每周組織一次全園中班、大班混齡“戶外活動一小時”活動,某次活動后,中班c教師依次就每一個游戲(包括“勇敢者的道路”“快樂滑板車”“小猴爬桿”“快樂旋轉”“海獅頂球”“小刺猬背果果”等區域活動)向幼兒詢問誰玩過,并讓玩過的幼兒講解游戲過程,以及在游戲中如何與小朋友合作等。
教師根據活動種類多、場地規模大、幼兒混齡等特點,觀察不同年齡幼兒選擇游戲和合作互助的特點并在講評活動中作進一步了解,關注不同年齡、不同游戲水平幼兒自主游戲的情況,同時也整合了不同區域游戲的發展價值。
四、結語
區域活動中的講評集中體現了教師的觀察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在實踐中,教師要合理安排講評時間,保證幼兒有充分的時間表達,注重在這個環節中培養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要善于運用靈活的講評活動組織方式和策略,提高幼兒參與講評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要注意優化講評內容,以有效發揮講評活動的作用。
*聲明:本文圖文大部分來源于網絡,由園長幼師通服務平臺小編整理編輯,重在分享優秀教育理念,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