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教育-澳大利亞教育體制
2021年8月21日,
澳大利亞多個城市爆發反封鎖抗議,
4000多名抗議者上街進行反封鎖集會,
并與前來阻攔的警察發生暴力沖突,
6名警察在暴力沖突中遭到毆打,
鼻子 拇指骨折 出現腦震蕩,
隨后 警方也開始對民眾發起暴力逮捕,
僅墨爾本就開出236張罰單 逮捕了218人。
這樣的迷惑行為 令人忍俊不禁,
澳大利亞政府好不容易知道封城,
竟然會被百姓拼了命的阻止,
是澳大利亞的民眾都沒上過學嗎?
不可能啊,
按照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報告》的數據來看,
截止2017年澳大利亞的教育指數,
排名全球第二,
那么為何教育程度如此之高的澳大利亞民眾,
會在疫情面前表現得跟個三歲小孩一樣呢?
為何所謂的“高教育高素質人群”,
表現出來的確實愚昧而狹隘的“重度反智”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澳大利亞乃至整個歐美地區的反智文化,
澳大利亞作為一個典型的“歐化”國家,
其國內許多文化 都借鑒于歐美國家,
這方面尤其體現在他們的福利問題上,
澳大利亞和許多歐盟國家一樣,
是一個高社會福利性的國家,
許多澳大利亞人即使不工作 天天在家里玩
也能獲得政府給予的低保生活費。
這筆生活費大約在800-1000澳元之間,
在這樣的福利趨勢下,
還真的就有大約一百萬澳大利亞人不工作。
每天靠著政府低保過活,
而且 其中的一部分人,
為了獲得更多的政府低保,
拼了老命生孩子,
因為多生一個孩子,
就能多拿一份育兒基金。
指望這么一群 混吃等死的爹媽照顧孩子,
那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為了不管這些小孩,
澳洲的父母大多數都會選擇,
讓他們去便宜的公立學校。
而和這些平民階層的小孩不同,
澳大利亞絕大多數富人,
都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去昂貴的私立學校。
當然 他們的目的絕不是為了,
讓孩子鍍個金 看起來有,
而是因為在澳大利亞,
只有私立學校才是真正讀書的地方。
也只有在這里 孩子能受到正規教育,
這是怎么回事兒呢?
1931年 澳大利亞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后,
其國內的各方面 就一直學習,
以英國為主的歐洲國家,
西方國家干什么 澳大利亞就跟著做,
這其中便包括教育。
相信許多人都知道,
歐美國家倡導的所謂的“快樂教育”吧,
澳大利亞也一直提倡所謂的“快樂教育”,
也就是孩子喜歡什么 就讓他學什么,
學校不是教他們的知識 而是培養他們的興趣,
國內的許多“公共知識分子”,
總是喜歡鼓吹這樣的教育方法,
但實際上呢?
在這樣的快樂教育方案實施下,
培養出來的孩子 往往都成不了才。
1940年到1980年,整整40年的時間里,
澳大利亞青少年中持有大學學歷的人,
僅僅只占總數的7.3%。
澳大利亞的人均,
在這樣的情況下,
澳大利亞精英階層決定出面改變這一現狀,
他們集合起來花費數白億美元的資金,
建立了多個私立貴族學校,
并且從國內外大量招聘優秀教師,
大量的私立中學和私立名牌院校,
幾乎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的。
可以說 澳大利亞精英階層,
一手抬高了 澳大利亞的本土教育質量,
但是 他們之所以這么做,
并不是為了幫助澳大利亞老百姓,
恰恰相反,
他們之所以這么做,
正是為了 鞏固自己的地位。
方便自己和自己的后代,
繼續“奴役”底層民眾。
或許此時就會有人問了,
提高國家教育水平,
怎么和奴役民眾掛上勾了?
你是不是在胡說八道啊?
別著急 且聽我慢慢道來,
眾所周知 私立學校的費用,
往往都比國立學校的費用要高,
然而 這種情況在澳大利亞尤為夸張,
在澳大利亞一所私立中學的學費加住宿費,
一年大概在6萬澳元左右,
折合成人民幣接近30萬。
這大概相當于,
一個成年澳大利亞人,
不吃不喝 工作一整年的收入。
而絕大部分中低層階級,
根本負擔不起這個費用,
更不要提中學上面的私立大學了。
可能有人會說,
那我就讀國立學校也行啊,
國立學校 也可能出現一些好的老師,
給孩子們提供不錯的教育啊。
很遺憾 精英階層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發生,
在澳大利亞的教育界 會專門有一批人,
被稱為“教師獵手”,
他們專門負責觀察和挖掘那些有潛力的老師。
一旦在國立學校出現一個有潛力的老師,
那么他們就會立即出現,
用高薪和社會地位誘惑他們,
到私立中學去任職。
如果你不去任職,
他們就會想盡辦法逼你任職,
如果這名老師還是不聽,
那么這些人甚至會采取非常規手段,
讓這名老師人間蒸發。
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2016年一位名叫Scottd的女老師,
在距離學校操場50米的廁所內被人殺害,
而在其被殺害以前,
曾遭到一位名叫“Stanford”的人長期跟蹤。
而這位名叫Stanford 又好巧不巧,
就是悉尼大學的“人事部職員”,
像Scottd這樣的情況,
幾乎每年都會發生,
而這 就是澳大利亞的教育現狀。
精英階層通過壟斷優質教育人才控制教育,
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
使得中下階層與精英階層的知識水平差距無限拉大,
具體差距有多大呢?
根據澳大利亞官方數據統計,
66%的澳大利亞CEO都畢業于私立學校,
而這一部分中的84.7%,
掌握著澳大利亞支柱產業的命脈,
在澳大利亞有一所女子私立高中,
在這所高中里 走出來過兩任總督,
以及十幾位知名女性企業家,
和獲得了女王勛章的科學家,
被澳大利亞人稱為“女王的搖籃”。
2013年至2015年,
這所私立高中高考成績達到,
澳大利亞前10%的占比分別為,
61.5% 67%和60.9%,
反觀中下階層的學生,
每年有超過12%的學生,
死于 和暴力事件。
2016年 2.5萬名國立學校應屆畢業生,
集中在澳大利亞一處名為“黃金海灘”的地方,
舉行他們所謂的“熊孩子狂歡節”,
這場狂歡節上 學生盡情飲酒 ,
結果導致72名學生死于陽臺墜落,
264名學生死于過量,
超過3000人因為飲酒過量或者流血事件,
被送去醫院,
這件事情甚至驚動了政府。
同年 澳洲犯罪學研究所公開數據聲稱,
15歲-19歲的青少年,
已經成為了澳洲最危險的人群,
他們的暴力犯罪率達到了驚人的22.9%,
位列澳大利亞犯罪人群第一,
中下階級教育水平如此之低,
對于精英階層來說真的是好事兒嗎?
當然是一件好事兒,
這種階級化的教育,
可以讓精英階層輕輕松松的控制中低階層,
讓他們可以世世代代把中低階層當韭菜割,
畢竟他們沒什么文化 只能從事簡單的勞動,
對于精英階層而言 就好比是新世代的“黑奴”。
同時 這也是導致澳大利亞人民普遍看起來,
比較反智的一個原因,
這樣的現象 其實不僅出現在澳大利亞,
在歐美各個發達國家 也有,
甚至有的更為嚴重和明顯,
有機會 我們可以專門聊聊,
通過澳大利亞的教育問題,
我們也能看出 在資本眼里,
人從來都不是人,
他們只在乎自身和自身后代的利益。
之前遭到毀滅性打擊的培訓行業就是最好的證明,
富人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不惜花錢找各種各樣的好老師,
而教育培訓行業為了賺錢,
則把魔爪伸向那些公立學校的好老師。
如果任由其蔓延下去,
不久之后 等公立學校的老師全部成為,
富人們的私教老師,
那么普通學生就再也沒有和,
富人家的孩子競爭的資格了,
而正是因為出現了這樣的趨勢。
所以國家才會立即出動打擊培訓機構,
強制遏制這樣的情況蔓延,
這也是我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
所謂的“減負計劃”不光是為了,
給孩子們一些課外時光,
更是為了給全國的孩子,
一個公平公開的教育環境。
而不是讓精英階層培養精英后代,
切斷老百姓讓后代晉升的惡循環,
那些所謂的“快樂教育”,
所謂的西方“民主自由”,
不過是他們的政客用來麻痹老百姓,
讓他們心安理得的成為工具的借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