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海房產;利海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怎么樣
本文作者:鐵頭321
1 前言 房子屬性
房子歷來是中國人的頭等大事,被稱為歸宿,家的地方。無論外面的風雨再大,顛沛流離,回到家總能給你溫暖和安慰。
我們父母這一輩甚至更早一輩爺爺奶奶,是沒有商品房概念的。福利分房,單位集資共建房,還有農村祖祖輩輩的宅基,是以前很多人的真實寫照。但是福利房和單位房也有很多弊端,你需要符合條件才能入選。隨著城鎮化大方向的發展,大量人口融入城市,房子是遠遠不夠用的。
改革開放后,鄧爺爺才提出了住宅建設商品化的概念,為我國后來的城鎮化住房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從此,中國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房。
2 我國現狀房地產市場
房子歸屬到商品屬性后,就會隨著市場買賣供需關系等因素價格上下波動。但是房子又和普通商品有很大的區別。這里面摻雜的因素較為復雜。
總的來說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我國房地產市場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監督管理體制。房地產也成為調控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特別是引進香港的“炒樓花”經驗開啟預售制,房地產市場搭乘人口紅利和城鎮化的東風迎來了建國以來最大的一波發展。
到如今房地產產業甚至綁架了不少當地政府的GDP貢獻。房價經過好幾波央媽放水之后也是水漲船高。在低位上車的百姓也吃到了一波實實在在的紅利。
隨著調控和信貸收緊,政府限購限價,很多小房企資金鏈斷裂,最終形成如今幾大超級房開三國鼎立的局面。
甚至現在有口風要取消預售政策,實行現房現賣。看來頂層領導也看到了房地產過快增長的弊端。實體經濟低迷,全民炒房,再加上六個錢包掏空了三代人的積蓄。居民消費也陷入困境。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被房地產綁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不過我們要相信頂層智慧團會最終帶我們走出來一條路子來。
3 三套房產購買經驗
上面念念叨叨說了那么多房地產行業的內容。其實無論國內大環境如何,作為底層百姓更關注的是自己的生活。如何買房,需要注意什么。希望自己這幾次買房的小小經驗能幫到大家。關于三套房的裝修可移步本人另外一篇原創文章。
硬裝+軟裝,25萬裝3套的農民工裝修之路 篇一:#原創新人#123平自住房裝修記
第一套
畢業工作4年,從國外常駐回來,剛好手上有點小錢,對于外地人大學畢業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要扎根,房子是剛需,沒啥好糾結的,買。
當時還單身,考慮的因素買房第一是方便上下班,離單位近。第二個是價格便宜點自己負擔得起。
符合要求的有三個盤,一個恒大,一個利海米蘭,一個大川。恒大名氣最大,可惜當時去看二期房源剩下的戶型樓層都不是很好。三期還沒開盤,最終pass。
大川樓盤在上班經過的一個主干道上,地理位置不錯,緊挨著兩個區的中間位置,出行很方便。因為交房要3年后,心里感覺沒底,也pass掉了。
最后只剩下一個利海米蘭三期在售。同事有買到一期的已經入住,咨詢了一下整體還可以,一年后交房。挨著區政府也近。沒有特別明顯的短板。
當時是13年底,二三線城市房地產正經歷一個寒冬低迷期。所以有很多促銷活動。
最終在利海米蘭買了一個小戶型3室87平帶精裝。買的時候銷售還特意帶我去看了一下,已經動工在挖地基了。各種優惠打折完,首付30%加上維修基金和一些別的雜費一共付了接近13w(均價在4300左右一個平方)。
人生中第一次買房的大事就這么定了下來。沒有過多的驚喜和悲傷,平平淡淡。插播一下當時一個事情。買這個房子的時候我單位的領導當時是持反對意見的,他建議我買隔壁區(本市的核心區)的房源,最后被我以離單位偏遠和價格高拒絕了(主要還是沒錢貪便宜)。
事情出現變故被我發現的時候在14年6月。本來按照合同三期14年底12月交房。但是二期的部分業主已經超過了交房時間還沒有音訊。警惕的我此時才想起來房子會不會爛尾啊。
網上一搜,利海米蘭在13年的時候全國的樓盤就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違約延期交房。房開資金鏈緊張,拆了東墻補西墻。最后果不其然,房開宣告破財違約,房子成了爛尾樓。(14和15年也是很多小房開破產跑路頻發的兩年)。全國爛尾樓扎堆,觸目驚心。
最后經過業主們長達兩年的維權和投訴,其中各種心累和折騰,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體會。好在在當地區政府的協調下,總算收房成功。代價就是精裝修和違約金都沒有了,作為補償的是一個車位(算賬肯定是虧的,但是由爛尾到能收房也是很大的安慰了)。當時這三個備選里面除了恒大另外兩個樓盤都爛尾了,這是后話了。
敲黑板:作為剛需首套房,一定要多方考察,多方考察,多方考察。盡可能選擇大房開的樓盤。比如恒大,萬科,保利這種。假如我買之前多留個心眼網上搜一搜,也許就不會發生后面那么多事情了。
其次,多聽聽老同事或者長輩的建議(最好是買過兩套以上房子的),他們的社會閱歷比我們多的多,考慮的也更加周全。我當時要是聽從我領導的建議,買在隔壁區,現在至少是多翻一倍的收益。
因為國內的預售政策,房開只要拿到預售證就可以開賣。盡可能選擇已經完工的樓盤,風險系數最小。
第二套
時間到了15年底,談了女朋友,準備結婚。第一套房子雖然買了但是爛尾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解決。所以再買一套作為婚房再次成了剛需。吸取了第一套的教訓,這次目標:大房開,準現房,帶學區,配套完善,上班不遠。
符合條件的就兩個樓盤,而且還挨著。其中一個剛好有朋友在里面上班,作為一個港資房開在我們市里做的幾個小區口碑很好。然后要撤資甩賣手下的地產,恒大接手。
16年初,恒大接手后第一次推盤,折扣力度非常大,開盤直接人山人海搖號選房。因為朋友提前告知還有一小部分小洋房本次一同出售,但是宣傳的時候只有高層(因為價格比之前賣的低,怕前面的業主鬧事就沒宣傳)。所以進去選房的時候直接就去找洋房(就是那種6層帶電梯一梯兩戶)。
經歷過買房的朋友對上圖肯定不會陌生
最終成交買了一套123平。恒大當時還有首付分期免利息政策。等于首付只交了6萬多就把洋房買下來了。后面的首付分3年每隔半年付一次。而我辦公室另外一個同事買的早,同一個小區類似戶型多花了15萬。
所以這次剛需換房真的是趕在了風口,在剛好恒大接手基本上是底部的一個價格入手上車。而且升職空間很大。地鐵口在小區側門旁邊(正在修),永輝超市在400米遠(已營業),市里最大的醫院在1.2km內(正在修)。電影院在永輝超市樓上(已營業)。樓盤帶一所公立學校(已開學)和2所私立學校(已開學)。
敲黑板:目前這套房子已入住,如果按照當時買入的價格算等于翻了3倍(本市后面新開盤的新房已經買不到小洋房了,只有別墅和高層)。
在有能力的時候看好就果斷入手,比如我當時準備入手高層100平左右的,考慮到以后家庭小孩老人之類的買大點還是咬咬牙能上的,剛好又遇到首付分期,直接買了小洋房。對于當時的價位在所在區算比較高的價格,但是因為配套好,容積率小,升值也是最快的一套。
當天開盤單位還有兩個同事和我一起去看的,他們也是剛需,卻都猶豫了沒有下手,直到17年9月才買的房,但是價格已經漲的很嚇人了。
所以,真的有時候風口來了你上車了就可能會少奮斗很多年,這是有道理的。
第三套
后面的情節眾所周知,從16年中旬開始,二三四線城市的房子開啟了一波瘋牛般的上漲,普遍翻倍。多的翻2到3倍。這波漲勢一直持續到17年底18年初。目前上層凍結成交量和限購,暫時幾個月房價沒怎么動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17年上半年的時候,朋友所在地產公司剛好手上有幾套房源是最早客戶認籌之后退掉的,就內部處理價給員工了(當時市場價6折左右),剛好遇到了這個機會,當時手上的錢準備用來給前面兩套房裝修用的。如果買了這套可能裝修就得推后。
和媳婦一商量,決定先買房。朋友可以幫忙操作,就果斷入手了第三套房。
這在當時來說也是一個小小的,因為房子地理位置較偏,距離市里有10公里左右。周邊配套也沒起來。優點就是價格加上內部員工價可以做的很低。而且挨著工業區近,出租也會比較容易。租售比回報也還算合理(15年左右回本)。就當做是一個長遠的投資了。
這套買完之后,也算是買在一個低洼位置。收房后簡單裝修一下就出租了。租金比月供少400多。等于除了首付和裝修的錢每個月養這套房需要我另外掏400多塊。換來的就是15年后完全屬于我的一套房子。
4 小結
目前三套房均已裝修完畢。其中2套出租基本抵月供。另外一套自住,貸款用自己公積金,每個月再貼幾百塊就夠還貸了。所以整完之后也沒啥壓力了現在。終于過上了幸福的“包租公生活”
通過這幾套房子的購買,入過坑,維過權,也踩過狗屎,也中過。給大家十條買房的建議(輕拍):
1 作為剛需的第一套房,不要擔心房價漲跌,有機會有條件就果斷入手。
2 能買好地段的就不要貪小便宜買差的地段,哪怕是小地段的小戶型也要好。
3 能用20%的首付就不要付30%,能貸多長年限就貸多長年限。因為多出來的那點利息比起多年后的通貨膨脹完全不值一提。用最少的錢去辦最大的事,這個杠桿也是國家政策賦予我們買房最好的一個工具。
4 剛需早日上車,只有你上車了,才能追趕得上持續不斷上漲的房價,以及以后改善型換房也比買房要簡單輕松很多。
5 作為投資,如果沒有特別好的潛力,現在是不建議繼續投資房產。經過了這幾波的上漲,至少短期的三五年會是一個整理期。
6 還是作為投資,如果真要買,可以買人口持續流入的城市的房子,因為人口持續流入代表了這個城市未來的活力,哪怕短時間低迷,長的周期里面房價肯定是上漲的。而人口持續流出的城市再便宜的房子也要慎重。(比如經常上新聞的鄂爾多斯,北京燕郊通州等,風口一過就是一地雞毛,留下無數接盤俠)
7 買房簽合同的時候注意一些合同上的細節,比如違約金賠付,是萬分之一還是萬分之三?產權辦理約定是收房后幾年內?這關系到萬一房開不能按時交房時你的切身利益。
8 收房時記住找房開要相關證件看一下是否具備交房條件,比如消防驗收過了沒有?住建局規劃驗收過沒有?證件不全可以拒收并且房開還得賠你違約金。
9 收房時三通費用國家已經強制取消,不需要單獨繳納。
10 如果硬要在買房和買股票之間做一個選擇,還是買房吧。
最好祝福大家都買到稱心如意的房子,和家人住的開心,和和睦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