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產過剩_中國房產過剩背后的真相
中國的房地產過剩?這根本就是個“偽命題”。這兩天潘石屹有一個幾年前的采訪在網上流傳,說中國人的人均居住面積已經達到了西方的標準,所以房地產開發到頭了,過剩了。實際上這個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這些年關于房地產的泡沫不絕于耳,首先是16年-18年房價上漲過快,然后是由于房價上漲過快導致供應過量,最后是庫存太大又加上12道金牌,徹底擊垮了房地產(比如鄭州)。這些年,房地產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雷”漸漸成為主流思想,于是政策頻出,對房地產過度壓制,結果大家看到了,現在的狀態是房地產、金融與居民收入進入相互關聯的負反饋,各種“救市”措施也如重拳打到棉花上。
為什么我認為中國房地產過剩是個“偽命題”呢?因為根本就不能拿人均居住面積跟西方比來說事,兩者沒有可比性。西方國家的居住文化、人口規模、經濟結構和城市化進程跟中國完全不同,美國人的財富在股市里,中國人的財富在房子上,你不能簡單學美國也搞股市立國。房市和股市都是貨幣的蓄水池,你能說美國股市沒有泡沫嗎?大家都賣股票股票就一文不值。
經濟是建立在貨幣基礎上的,而貨幣本身就是一個信用,貨幣對于普通人就是一個基本保障,而對于企業家,他才能創造就業和增長,所以如果你把房產理解為股票,你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變現,或者一直持有享有紅利就好,這就好比是買房和租房。就跟股市不能過度炒作一樣,房產也不能炒作,但是一定要有流動性、保值性,好房子一定要增值保值。
房地產真正的價值是貨幣錨,央行印發的貨幣是需要有相應的資產作為錨定物的,在美國是國債,在中國就是房地產,本質是一樣的。國債是一張紙,背后是美國政府給背書,其實本金是還不了的,也沒想還,如果大家都去賣美債,美債就崩了,美國就崩了。同樣的,房產于中國,也是一個信用,大家都去賣,不就“崩”了嗎?不是他過剩,而是擠兌效應,他的作用本來就是穩定期和蓄水池,你現在把他當泡沫刺破了,那怪誰呢?其實這個泡沫最好的狀態就是刺而不破,穩定向上。
說房地產吸引了大量的社會資本,抑制了企業創新,老百姓被吸干了,這都是不懂房地產和金融造成的誤解。房地產是金融的放大器,創造了貨幣,你用20%的首付但是商業銀行創造了另外80%的貨幣,這些貨幣變成了政府收入,以及房地產上下游的工程款、裝修費、工資、租金等等,甚至是道路、學校和醫院,而購房人需要用20年去償還,這就形成了債務閉環。如果房價如紙,這個貨幣創造的效應就沒有了,那國家必須找到另外一個可以放大貨幣的出口,是什么呢?股市嗎?汽車嗎?至少現在還沒有找到。經濟學和貨幣學的原理普通人是很難理解的。
人均居住面積其實是一個巨大的謬誤,為什么中國人就不能住大房子、好房子呢?如果人均再多個10平米,我們又需要新增多少住宅?要知道房產的大周期大概是50年,這么一個龐大的市場,完全可以形成閉環,穩定在一定的規模,而且還是非常大的規模,即使是3億人的美國房地產也不是一個沒落的產業。
讓市場的回歸市場,放開所有限購,只要不是炒房,有錢人多買房、買貴房有什么問題呢?有人想去海邊買個度假房、養老房又有什么問題呢?但是,你不能一邊鼓勵大家買房,一邊又說我將來要收房產稅,這讓人覺得就是“請君入甕”啊,那誰還敢買?
現在很多事都感覺挺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