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業主;房產業主論壇
來源:溫州新聞網
早前報道:
20位業主遭遇“買房”騙局:買方以按揭為由辦理過戶手續,后私自抵押套取資金
20位業主遭遇“買房”騙局后續:5人涉罪被批準逮捕
溫州網訊 “我是被他們以‘代持房產’名義從老家騙過來的,現在個人還無端背負了20多萬元的貸款。”近日,一位自稱知道“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海六路房產中介合同詐騙”相關內幕的李女士(化名)和記者取得聯系,講述她作為一位“房產代持者”所經歷的“代買房產”過程。
李女士說,犯罪嫌疑人陳某某等人利用房屋買賣名義騙取他人財物,其實在兩三年前就已存在,而且內部人員分工明確。“他們會對我們進行包裝,例如買衣服、包包等,甚至還會教我們練字、寫說明。”
以“代持房產”名義借用他人身份,并承諾給予高額勞務費
李女士是內陸地區人,她說,2020年初,一位老鄉來到她家,讓其幫忙代持房產。“對方說,現在國家對個人買房有限制,一個人買不了幾套房,所以一些房子只能通過其他人來幫忙代買,而幫忙代買的人只是被借用下身份,不僅無需支付購房款和貸款利息,還有一筆20萬至40萬元的勞務收入。”
最初,李女士并不相信此等好事會落到自己頭上,所以并未第一時間答應。然而,沒過幾天,該老鄉又帶了一名同伴上門游說。“她們說的理由是一樣的,都說是因為國家政策限制,個人不能多買房,還說給相應勞務費的事也是真的。后來,我覺得只是幫忙買個房,既不用出錢,也不用出力,另外礙于老鄉的面子,于是就答應了。”
接著,對方詳細了解了李女士的個人征信等信息,以確保李女士的購房資格和貸款資格。
“為了買房,他們還給我找了個‘老公’。”應下老鄉請求之后,李女士又在她們的建議下,在老家當地辦理了結婚證。而這一理由是,單身只能買小戶型房產,夫妻雙方一起可以買大戶型房產,而且以夫妻名義購買房產能拿到的勞務費也相對較高。“后來才發現,像我們這樣的假夫妻有很多,大部分都是想著幫忙買完房拿到錢回老家就辦離婚。”
內部分工明確,出錢包裝“買房者”,還會教簽字、寫說明
2020年3月,在對方安排下,李女士來到溫州,并入住市區某一住宅區。
“對方包吃住,但居住條件并不好,一個房間要擠好幾個人。”在與同住人員聊天時,李女士得知,她們都來自同個地方,到溫州都有個相同的“工作”——“幫忙買房”。
李女士稱,對方內部分工非常明確,由于大部分老鄉的文化程度不高且著裝不起眼,在被集中到一起之后,會有專人對她們進行包裝、培訓。“像一些穿著樸素的,對方還會幫忙買衣服、包包;如果不會寫字的,會教如何簽名、寫說明。”
李女士坦言,大部分老鄉辨別風險能力較差,且不具備購買房產的經濟實力和貸款資格,來溫的目的也只是單純地幫忙買房。其間,如何尋覓房源、找墊資方、走銀行流水、申辦貸款等流程都是對方一手操辦。“平時,我們就待在房間里,具體工作內容是等他們通知,然后會有人員安排車輛接送到溫州市民中心或銀行等地辦理相關手續。其間他們還告誡,在銀行等地辦理業務時,老鄉之間不能相互交談,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事后,李女士知道像她們這樣的“房產代持者”還有很多來自其他省份,其中她接觸過的老鄉就有20余人。“和他們有關的房產交易,有可能還不只在溫州市區范圍內。”李女士說。
房產過戶后,以“裝修貸”“按揭”“抵押”等各種名義申請貸款
李女士說,對方答應給“房產代持者”的勞務報酬跟貸款金額有關。按約定,第一筆貸款成功發放,給予10萬元;第二筆貸款成功發放,給予20萬元;房產過戶2年后,重新辦理過戶,再給10萬元。
“房子過戶不久,對方就急著催我先申請辦理‘裝修貸’。”李女士說,2020年5月前后,她和“丈夫”以夫妻名義購置了市區一套面積約300平方米的房產。為了方便銀行上門核查,對方還特意在過戶的房產內放置了水泥、磚塊等裝修材料,以此騙取核查人員。“后來,30萬元裝修貸款下來,他們就將賬戶的錢轉來轉去,最終不知去向。”
接著,李女士又在對方的安排下,向市區一家商業銀行申請辦理抵押貸款。
“在申請辦理貸款過程中,由銀行批準的金額和他們預想的貸款金額有一定差距,其間雙方為此來回拉扯了半個來月。”李女士說,后來,他們把貸款資料撤回來,選擇到其他銀行重新申請貸款。然而,因為李女士個人征信短期內查詢次數過多,最終其他銀行沒有對其貸款申請進行審批。“看著我貸不了,他們就催著我把房子過戶給其他人,讓其他人去貸,就這樣我的貸款金額最終定格在30萬元,沒有再增加。”
不過,李女士一再說明,裝修貸款發放的30萬元均由對方為首的幾人持有,她并未從中獲利或收到勞務報酬。
相較于李女士,其他“房產代持者”就沒那么“幸運”。李女士稱,其中一位單身女性個人就背負“按揭”“抵押”等個人名義貸款高達200多萬元。“據我所知,貸款的錢都被為首的幾個頭目轉走了,那個女的現在天天被銀行催著還貸款。”
“房產代持”遭遇銀行催款
團伙內部人員出面對“代持者”進行洗腦
李女士說,“房產代持者”在申請辦理第一筆貸款后,對方基本上都能按時支付利息或本息,一旦后續不能再向銀行申請貸款之后,就會選擇停止付息或本息。“如果一開始都出現逾期,征信會有記錄,那樣就不好申請貸款了。”
看到老鄉被銀行工作人員不停催促還款的窘境,李女士等人心生擔憂,隨即向對方討要說法。然而,對方不但沒有給出解決方案,反而講起了歪理。“他們對我們進行洗腦,說銀行貸款逾期了可以拍賣房子用來抵款,不用我們賠。還說,我們在內地一年的收入才多少,現在一次性拿到幾十萬元,已經足夠花了,即便被拉了黑名單,只要換個手機號碼,后續生活不但沒有影響,還有可能得到提升。”
李女士說,實際上很多房產抵押貸款金額都是遠超過戶交易金額,然而經一抵二抵后,房產價值已經覆蓋不了貸款金額。在與記者交談過程中,李女士多次接到貸款銀行的客服電話,提醒其須按時償還所欠貸款。為證實自己的遭遇,李女士出示了銀行向其發送的還款短信。“我的是去年12月份斷供的,現在已經連續欠了兩個月的本金和利息。”
提醒市民不要輕信天上會掉餡餅的好事
為了爭取自身權益,李女士等人向律師進行法律咨詢。
“聽了律師的解釋,我們才知道,不僅是他們,連我們都有可能涉及犯罪。”說話間,李女士長長地嘆了口氣,懊惱地說道,剛開始,包括她在內很多人都不清楚,替他人買房是有可能犯錯誤的。
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李女士,便與對方理論。在爭論無果后,李女士搬離了原來的住所。
談及這段經歷,李女士說她的內心一直很受煎熬。“聽了律師的建議,我也想向有關部門反映,但是不知道有哪些途徑。直到2021年12月,看到短視頻平臺的相關內容,才知道你們報社對此事進行了報道,但你們不知道他們之前的事,所以這次也鼓起勇氣過來,把這些事情的內幕講出來。一是為讓老百姓引起重視,避免遭受損失;二是告誡像我這樣的人,不要認為天上會掉餡餅的事,而這些往往會讓人犯錯誤;三是能讓這些不法人員有所收斂,不要謀求不義之財。”
目前,由于疫情原因,李女士并未返回老家,而是暫時借住在朋友家中。李女士說,她將整理材料向有關部門報案,即便今后真的要被追究責任,她也敢于承擔。“現在我希望他們能將挪用的‘裝修貸’還掉。此外如果有需要,我也會積極配合相關部門調查。”
本文來自【溫州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