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房產(房產汪老師)
汪世忠賭性甚強,曾在2008年一周內在重慶拿下1012畝土地,豪舉一時震動山城。只是,當時豪氣拿地的汪世忠沒有想到其豪氣干云的大項目多年后會落得如此凄慘境地。
中報房記者 李棟 北京報道
一則讓人大跌眼鏡的催款公告將一家媒體與開發商推到對立面。
2015年10月9日,《重慶時報》在頭版下方刊登出“重慶時報喊你付款”催款公告,欠款方為重慶遠大置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遠大”)與重慶半山一號房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半山一號”)兩家地產公司。
經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了解,半山一號的注冊資本達5000萬美元,股東為標佳有限公司,實際控制方為香港上市公司中國地產集團(01838.HK),掌舵人是神秘富豪汪世忠。
汪世忠神秘低調,但其財富地位在香港卻如雷貫耳,一度與李嘉誠、何鴻燊相提并論。他曾依靠驚人財技在內地資本市場嶄露頭角,也曾因在重慶豪取千畝土地引來關注,但最終卻在資本市場與重慶兩個時空惹得一地雞毛,名譽受損。
被催債登頭版
事件當事方《重慶時報》隸屬華博傳媒有限公司,2007年11月底,華博傳媒與《重慶時報》簽訂了《經營性業務授權協議》,重慶時報社將《重慶時報》的廣告、發行、印刷與紙張采購在內的全部經營性業務授權給華博傳媒獨家經營,獨家經營權包括在協議有效期內獨家經營及獲取相應收益的權利,獨家經營權期限為30年。此前,華博傳媒與重慶遠大合作推廣“遠大戴斯大飛衛營”項目,與半山一號合作重慶“曼哈頓城”項目。但數萬元的廣告費雙方至今未付清。
重慶華博傳媒有限公司強調,上述兩家公司務必盡快支付廣告欠款,若仍未支付,不排除持續在《重慶時報》刊發催款公告,同時通過法律途徑主張權利。
經調查,重慶遠大注冊資本僅有1000萬元,實際控制人為馮熠、龐偉兩名自然人。半山一號和中國地產法人代表均為汪世忠。
“汪世忠在香港的財富地位很高,雖不屬于最富有階層,但非常有錢,”香港粵海證券投資銀行董事、國金證券香港董事總經理黃立沖介紹到,“我認為欠債不還是經營手法和態度問題,是不愿意給而不是沒錢給,或者是出于某些原因不想給。”
財報顯示,中國地產集團開發物業主要集中在重慶與上海,2015年9月29日,中國地產集團發布中期業績報告稱,2015年上半年,中國地產集團共錄得收入4300萬港元,較去年同期減少83%,主要原因是重慶曼哈頓城住宅物業銷售收入減少。但該公司總資產由2014年12月31日的666億港元增加至683億港元,資產凈值(相當于股東資金)也增加至446億港元(2014年12月31日為436億港元)。每股價值方面,每股凈資產值于結算日為24.65港元。
公告還顯示,中國地產將繼續興建位于李九路的重慶曼哈頓城,該項目總建筑樓面面積合共約為21,000,000平方尺。公司自銷售重慶曼哈頓城第二期住宅物業產生收入0.3億港元。就物業銷售收取的按金由2014年12月31日的0.49億港元跌至0.17億港元。
中國地產集團的表現在黃立沖看來并不奇怪,他認為香港地產公司在內地很難有較好的拓展。
2008年3月4日,中國地產集團旗下的重慶江灣房地產有限公司以4.7億元將南岸黃葛渡一地塊收入囊中。此后7天之內,該集團以另外5家旗下地產開發公司的名義,輪番瘋狂拿地,一周內累計拿下1012畝土地。這種豪舉一時震動山城。
只是,當時豪氣拿地的香港富豪汪世忠沒有想到曼哈頓城項目會拖累公司發展。
神秘富豪汪世忠的驚人財技
實際上,中國地產集團是一家頗具話題的上市公司。
中國地產集團董事總經理汪世忠也是香港太平協和集團董事局主席兼董事總經理,而中國地產是汪世忠借助香港資本市場試圖推動自己在內地資產版圖的又一次努力。在此之前,汪世忠曾是香港3家上市公司及內地A股公司ST運盛(600767.SH,下稱“運盛實業”)的實際控制人。如今,香港3家上市公司中,除中華藥業(8120.HK)仍保留上市席位外,協和建設及太平協和已先后被私有化。而中華藥業與運盛實業一樣,其控股權早已轉手他人。
中國地產集團的上海協和城和上海康城兩個項目也是此前上市公司太平協和的主要資產。上海康城與協和城項目最早被汪世忠放在上市公司協和建設之中,彼時,內地概念并不受香港投資者青睞。協和建設當時的投資重點仍是在香港與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合作開發的聽濤雅苑及與新鴻基地產(0016.HK)合作開發的大型住宅小區。
由于股價長期低迷,汪世忠在2001年提出將協和建設私有化,以1股協和建設股份交換2.1538股太平協和股份的代價,將協和建設私有化成為太平協和的全資子公司。這一受到獨立財務顧問質疑的私有化建議,最終仍獲大多數股東通過。2001年6月,上海康城和協和城隨著協和建設轉入太平協和名下。
上海康城在太平協和名下完成了項目的啟動并開始進入相對穩定的滾動開發階段。2003年10月,汪世忠以同樣理由,以9.083億元將股價長期低迷的太平協和私有化,作價較經調整資產凈值折讓高達55.48%。
2007年初,汪世忠將上述兩個上海地產項目重新包裝為中國地產集團(01838.HK),成功登陸香港市場,融資4億美元。
太平協和曾是黃立沖過去所供職券商的客戶,當年私有化使得股東并沒有得到實際利益,之后又將兩個項目重新包裝到中國地產集團,但因為其過于商業化手法使其在投資者心中名譽受損,因此股價長期表現欠佳。
此前,汪世忠也曾在內地資本市場登臺亮相。2002年3月,太平協和集團收購運盛實業50.45%股權,汪氏成為運盛實業的實際控制人。太平協和進駐之后,未向運盛置入分文資產,四年之中,所經營樓盤均為公司遺留項目。2003年,運盛即開始變盈為虧,進入2005年后,樓市突遭降溫,而一蹶不振的資本市場更是連創新低。在股權分置改革推出后,上市公司融資遙遙無期。
2006年,汪世忠將*ST運盛轉手,無奈退出中國內地資本市場。此后,汪世忠主要通過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國地產集團推動內地資本版圖,但財技卓越的他難以預料內地房地產的波譎云詭,在重慶房地產市場兩次陷入糾紛,在報紙頭版被喊話催債,可謂一地雞毛。未來,這位香港富豪如何施展地產抱負,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