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房產;中產分類
最近這段時間突然發現,房產圈的“騙子們”又活絡了起來。
隨著旅游行業的復蘇,之前那些已經死絕的、打著文旅、養老、第二居所概念的項目,再次死灰復燃。
甚至在短視頻平臺上,我又看到了那些大巴車拉著一車又一車中老年人去搶房子的視頻。
回想起前兩天跟我們吐槽買了恒大海上威尼斯、吐血對折甩賣都沒人買的粉絲,不由得痛心疾首。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為什么這種項目,一直都能割到韭菜。
01
這些房子都是誰在買?
大部分人第一反應,應該是那些不懂房產的小白。
我入行以前也這么覺得。
但是這么多年的房產從業,尤其是近幾年做內容創作之后和粉絲交流越來越多之后,
我才發現,中招最多的反而恰恰是那些賺到過錢,見過世面的“中產”。
這類房子可能并不是那種很好的投資標的,但是卻實實在在的抓住了“中產”的心理。
中產是一群特別沒有安全感的群體。
畢竟按照馬先生在《資本論》里的劃分,其實社會只有兩個階層,中產一直都不是個“穩定態”的存在。
中產最怕階層滑落重回無產,最大的夢想就是更進一步成為富豪。
大家羨慕富豪,是因為富豪的人生已經有了選擇權,他們已經可以在工作和退休狀態中任意切換。
富豪們,有可傳承的現金、資產、人脈關系,有足夠的稅后收入足夠讓他們享有足夠的閑適時間來享受生活。
他們的后代如果不瞎玩或者去創業,富二、三、四五六代錢都花不完。
而中產,大多出身平凡,吃到了教育紅利和行業紅利,通過技術紅利+杠桿積累下了人生財富。
他們有企業高管,有技術專家,看似收入頗豐,但是行業調整、失業可能就會讓他們打回原形;
而且由于公司不是自己的,技術不能傳承,時代紅利難以復制……
他們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報MBA,社交,學習,讓自己不被時代淘汰。
由于資金和資產還不足夠退休,他們不得不拼命雞娃,怕孩子的層次掉落下去;
你說他們不能退休嗎?
其實也能,就是不甘心。
萬一再卷一陣,就再進一步了呢?
網上那種愿意賣掉一線城市房產回老家的人的確有,但是不甘心的才是大多數。
02
不甘心才是大多數人的心態,畢竟大部分人祖上三代都是農民,富豪和中產奮斗路徑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不過能卷上去的是少數,畢竟勇氣和運氣缺一不可。
中產卷了一輩子,很多已經接受了自己不能更進一步的命運,但是又在向往著富豪的“退休人生”。
生活,需要載體。
承載那種生活狀態的載體是什么?
別的國家不知道,在中國——是房子。
開發商們,準確的抓住了中產們的心理,揮去了閃亮的鐮刀。
在山邊,海邊,景區邊,還有我鄉下外婆家的瓜田邊,他們圈起了一片片土地,建起了一片片高低錯落的房子。
03
開發商為眾多口袋里有錢的中產們畫了一幅美夢。
“我們的社區,比鄰景區,依山傍水,負氧離子高,離塵不離城,有益身體健康。”
“香港的半山,洛杉磯的比弗利山莊都是頂級豪宅的所在地,生態環境是稀缺資源,買到就是賺到。”
“等你退休后,就來我這小區養老,門前種種菜,家里陽臺望望大海。”
“社區配置了養老食堂,醫療設施,完全不用擔心健康問題。”
而且,這種項目的售樓處示范區大多會造得很有意境,調性拔得很足。
像長三角的項目大多都是江南煙雨的風格,灰瓦白墻,深宅大院。
“幾百萬即可在上海周圍買一套合院,圓你別墅夢!”
開發商是玩人性的大師,連你一輩子都沒住上別墅的不甘心,都幫你想到了。
04
交房之后,肯定還是會有一陣時間的“多巴胺”分泌,畢竟夢想人生已經實現了一半。
但是,另一半,好像永遠都沒辦法補齊。
開發商承諾的商業街一大半都空著,醫院多少年了都沒開業,交通還是那么不方便。
那些失去了維護的風景有些雜亂,看時間長太膩了;
而且山上蚊蟲太多,海邊太潮濕,菜地已經布滿雜草,住的并不舒服。
最關鍵的是,習慣了城市生活的你根本無法在這里找到熟悉的生活狀態。
沒有老友,沒有購物中心,沒有餐館,年紀已大,定期還得回城里醫院拿藥復查。
這個房子,你終于從一年來一個月,變成只來幾天。
等到你實在不想再來的時候,你終于要把房子掛牌了。
但這時候你發現,賣你房子的小李所在的門店已經倒閉了。
打開app,幾百套房子掛牌,幾乎沒什么成交,掛牌價相比賣得時候已經跌去了一半。
這時候,你看著對面山頭新開的項目,一大巴接著一大巴的人沖進售樓處,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05
人最怕的,就是用有限的錢,去實現超額的夢想。
但是資本家,最擅長的就是用減配過的高級商品,騙走你口袋里的錢,你還要為其唱贊歌。
并且,在往后余生中,你會不斷洗腦自己和身邊的人,只為證明自己的選擇沒有錯。
你品,你細品。
06
旅游、人文、養老,服務和運營第一。
這個領域需要長情的運營商和服務商,而不是賣完房子就跑路的開發商。
文旅地產、養老地產,本來應該是產業+地產,可惜大部分都只剩了地產。
其實這些產業領域,大部分開發商根本沒有經驗,但是他們太擅長營銷和包裝了。
有些公司,拉來一個養老院的護工,都敢號稱中國養老專家,然后對外大吹特吹。
為什么要這么搞?還不是為了拿地。
在房地產最鼎盛的年代里,拿地都是幾十家開發商去搶地,大家都在想辦法拿地。
那時候地還不像今天這么難賣,各地缺的都是產業。
開發商們自然快速抓住“機遇”,拿著憑空而來的產業,一次性就能低價獲取大量的土地。
我曾經做過一段時間房地產不良資產投資,那時候看的最多的項目就是恒大文旅城和恒大健康城——全爛尾了。
仍記得西南地區的一個健康城項目,幾百萬的體量配著恢弘的規劃圖,現場都是各種精美的歐式別墅。
諷刺的是,山的另一邊就是經營不善的悅榕莊,和已經爛尾的度假別墅項目。
據說這個健康城還賣掉了一批房子,不知道那些業主有沒有后悔踏上那輛大巴車。
07
中產會去追求這類產品,我完全可以理解。
卷太久了,想要歇歇,找個風景好的地方緩一緩。
但是千萬別腦子一熱,刷個卡買套房。
離塵不離城的生活,短暫放空一下疲憊的內心,肯定沒壞處。
但是去住幾天酒店就夠了,花不了多少錢,真有那錢在市區三甲醫院旁邊買套房更實在。
這種打著文化、旅游、養老的遠郊項目,九成九都是騙局。
尤其是養老,主打這個大概率是空頭支票。
畢竟在我國,三甲醫院才是核心的醫療資源。
你難道真的指望著這些社區診所把國手請過去給你坐鎮?
從資產視角來看,一定要記住,買房子就是買地。
這種地處偏遠、沒有常住人群的地方,本質上還不如老家農村的宅基地。
畢竟宅基地還有流動性,關鍵時刻也是能變現的。
08
相信,未來大概率還是會有前赴后繼的人踏上那輛大巴,拿上那張紅本,損失幾百萬的養老錢。
畢竟,人性如此。
也許花幾百萬,換一時的多巴胺分泌,也是值得的。
▼
以上為正文
編輯∣環線咨詢
進專屬粉絲群、一對一深度分析
請添加環二老師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