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房產中介;最大房產中介爆雷
作者:嘉嘉
有人形容房產中介“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即長時間不開張沒有關系,一旦開張所賺利潤頗豐。究其原因,就是房產中介費太高。
一套二手房買賣,動輒三五萬甚至二三十萬的中介費,一直是被吐槽的焦點。
如今,北京鏈家率先打破了這種局面,主動宣布降低中介費,引發廣泛討論。
看似鏈家這次“發了善心”,但這背后,可能就是資本大魚吃小魚的伎倆……
01
買房人苦中介費久矣
9月26日,作為北京二手房交易市場規模最大的企業,北京鏈家開始對所收取的中介費從費率到收取方式進行改革。
此次北京鏈家調整中介費收取標準,主要包括兩點:
1、中介費率從目前房屋成交總價的2.7%調整至2%。
2、將過去的“單邊收傭”收費模式改為“雙邊收傭”,這也說明房地產市場,正式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了。
對于北京買二手房的市民來說,這是實打實的大利好,我們簡單算筆賬,你就明白了。
假設李先生購買了一套總成交價為1000萬元的二手房。
按照之前的收費標準,李先生需要支付27萬元的中介費。
調整收費方式和標準后,中介費節省7萬元,李先生和賣方各需要支付10萬元。
也就是說,李先生整整省了17萬中介費,這可不是一筆小錢。
鏈家中介和客戶的聊天截圖 來源:瀟湘晨報
在鏈家下調中介費的新聞上了熱搜后,引起了大家的廣泛討論。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國房產交易的中介費一直被很多人詬病:
一是,我國房價過高導致以此為基礎來定價的中介費極高。
二是,我國房產交易的中介費主要由買家來承擔,這就讓中介費顯得更加昂貴。
有網友表示“中介費全部買房人承擔就很不合理”;也有網友擔心,這樣可能導致賣方上調價格。
但更多的人則是吐槽,表示中介的服務根本不值那么多錢,按比例收費也不對。
02
畸形的收費標準,為何存在了這么多年?
實際上,對于房產中介來說,買賣一套100萬的房子,或者1000萬的房子,所付出的工作是一模一樣的。
服務的內容不變,付出的精力也不變,只因為總價更高,收費就可以翻一番?
顯然,這種按照房屋總價格的百分比來收費,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那么,這種不合理的事情,為何會存在了這么多年呢?
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百分比收費這種模式是“房價永遠會上漲”大環境下的畸形產物。
從賣方視角,中介通過百分比的方式進行利益綁定,以能幫忙賣得更貴為噱頭吸引賣家。在行情好的時候,基本所有的中介都在幫著房主挑戰購買者的價格底線。
從買方視角,房源基本已被幾家大型中介壟斷,而且均采用百分比收費法,只是根據掌控房源的多少在收費比例上有所不同,所以只能為可選擇的范圍來買單,而因為有穩定的漲價預期,對收費的存疑也很快被平抑。
其次,在鏈家等頭部企業的“專業服務”攻勢下,百分比收費被“合理化”。
鏈家舉起過規范中介行業的大旗,突出兩個重點,一是他們能提供全方位的專業化服務,二是中介行業的從業人員應該有尊嚴,應該值得合理的報酬。
我們不否認,鏈家在規范行業上確實做出了一定的表率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比如交易風險點的防控標準化、中介人員的定期內部考試等等,最終表現為中介人員的專業程度和信用程度上了一個臺階。
但好不好全靠同行襯托,是因為之前整個市場太爛,所以才顯得正常的職業操守是有價值的。也因此,鏈家每次被質疑收費貴時,回應總會是他們提供的服務更專業,交易風險最低。但這根本解釋不了為什么同質化的服務,50㎡和100㎡在中介費的總價上能差一倍。
最后,百分比收費的背后也離不開壟斷二字。
中介敢于維持長時間不合理收費邏輯的根源是房源壟斷,賣方和買方,在選擇上是互相影響的,一方的集中會導致另一方的集中,中介的核心措施就是圍繞這兩個集中展開。
一是線下廣開門店,通過劃片控制每個小區,這是根本,因為沒有“商品”也就沒有中介什么事,所以房源的爭奪在一段時間內都很激烈,甚至不乏各種下三濫手段。
二是線上入口競爭,通過廣告等方式引客至自家平臺,而且鏈家還通過貝殼平臺配合線下強推,收攏了一堆中小中介。
最近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按服務范圍進行固定價格收費的中介平臺,但貌似做得都還不大,其中有服務甚至是幫助買家接觸在別的平臺上看到的賣家,可見在房源壟斷的情況下,打破舊利益格局的難度。
還有一點必須要說,像鏈家這樣的中介,當你翻開他的合同,會發現這份由鏈家高級法務審核過的合同,對它自己的約束力是很低的。
鏈家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這意味著,房子如果產權有糾紛,是賣家的問題;如果房貸無法下來,是買家的問題,反正作為居間方,它是沒什么責任的。
因此,這樣的服務,對應這樣的中介費,老百姓們自然是不滿意的。
03
大魚吃小魚,小魚沒得吃
事實上,在如今的行業背景之下,鏈家是沒有太大的動力去下調中介費的。
首先,在當前房地產行業的下行周期,中介公司的日子并不好過。貝殼亦是如此,2021年虧損了5億元,2022年虧損額了14億元。為了減少虧損壓力,2022年貝殼關閉了1萬多家門店,裁員6萬多人。
其次,當下已進入存量房時代,未來對于房產中介的需求是巨大的。原則上來說,鏈家的成交額和業務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最后,相比于其他城市,北京是一座以存量房為交易主力的城市,尤其是自9月初落地“認房不認貸”政策后,北京二手房的成交量明顯提升。這對于很長時間都擁有北京50%以上市場份額的鏈家來說,可謂是一大利好。
那么,有種種理由不降費的鏈家,為何還要“自我割肉”呢?
有分析人士稱,鏈家降低中介費,并不是主動響應政府號召,為買賣雙方減負,而是面對市場被蠶食而被動采取的價格大戰。
過去房價處于上漲通道,買到就賺到,購房人不計較這點“小錢”。但當房價終于進入下行周期后,行業內所有不合理的現象都會被“清算”。要么主動調整,要么被動調整。
從2.7%降低到2%,表面看,好像是鏈家損失了一定利潤。但我們仔細想想,北京那些實力和規模都不如鏈家的中介怎么辦?
這些小中介以前還可以靠著中介費率比鏈家低,來爭奪一部分市場份額,現在鏈家降價了,當然就把他們逼上了絕境。小中介除了降價,別無他法。
但是中介的店租,人工一個不能少。最終,可以預見的是,小中介不斷虧損,跌出市場,而鏈家卻可以靠著壟斷,低價搶回自己的市場,甚至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市場份額增加了,也就是規模放大了,雖然中介費率減少了,但整體利潤也許不降反升。
這就是資本大魚吃小魚的一貫伎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