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中介離職(房產中介離職后提成還能拿到嗎)
【環宇雜談】
很多中介離職后回老家了,有的去做了騎手,有的開快遞驛站,有的擺地攤兒。
李宇嘉
7月12日,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披露的一份數據報告,揭露了深圳房產中介的生存現狀。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深圳地產市場最火的時候,深圳的星級房產中介約有5.1萬人。今年6月底,這個數字是2.7萬人,也就是說,三年時間流失了近2.4萬人。需要指出的是,統計的只是實名登記的從業人員,還有大量“不被看到”的中介,實際離職的從業人員只會更多。
不唯獨深圳,房產中介離職潮是全國各地的普遍現象。近期,我在粵西某四線城市調研,當地中介機構告訴我,前幾年市場好的時候,哪一條街都有三家左右中介,現在只能容下一家。離職的房產中介人員都去哪里了?多方打聽下來發現,有的回老家了,有的做滴滴司機,有的進廠打工,有的擺地攤兒了,但大多數還是從事地產中介的老本行。
一方面,這與當前房地產新形勢有關。似乎在一夜之間,樓市就從“是個房子都能賣掉”逆轉到“好房子也難賣掉”的時代,新房和二手房都如此;另一方面,房產中介從低門檻轉向無門檻。不管是個人朋友圈或視頻號,或抖音、快手、小紅書等,都可以成為從業的渠道。離職的中介們普遍年輕,沒啥積蓄,這樣低成本的就業機會很難得。
對于這些互聯網平臺,都有一些創富的故事在中介人群中流傳,有的成功人士就是曾經的同事或熟人,從而也激勵著這些從傳統平臺離職的中介們踴躍地將事業搬到新的陣地。我關注的一位粉絲活躍量上萬的抖音中介小哥,他不僅口才了得,對推售的房子、社區、小區等信息,對交易的流程和可能遭遇的坑,對哪個價位能馬上賣出去、買進來都特別熟悉。
還有一位兼職的中介媽媽,從中介機構辭職以后,一邊接送小孩、照顧家里,一邊做房產中介,通過各種平臺賣房。不管是上午送小孩上學,還是下午接小孩回家,她都會利用各種空檔與媽媽們聊房子的事情。后來,她發現家庭里爸爸一般比較忙,對買賣房產起決策作用的多是媽媽們,于是就做起了“媽媽團”私人房產咨詢,比如生多胎換房、學位房、甚至入學咨詢等。
還有一位中介小哥,從大品牌中介機構辭職以后,自己在街角開了一家門店,做起了店長。除了借助一般的營銷模式賣房外,店里還辟出一塊空間,專門賣水果和蔬菜、奶茶和蛋糕,且價格還都不貴。逐漸地,來這里買菜的街坊多了,買奶茶的年輕人也不少。用時髦的話來講,這里集聚起了流量,凝聚起了信任感。有人愿意掛牌賣房,有人也愿意在這里買房。
很多中介離職后回老家了,有的去做了騎手,有的開快遞驛站,有的擺地攤兒。但很多人在老家三四五線城市,甚至縣城開了房產中介門店。一位從一線城市離職的中介小哥告訴我,低線城市房子普遍過剩,信息嚴重不透明,買賣雙方避坑的心理越來越重。朋友圈打廣告、親朋或熟人打問的模式不靠譜了。未來,中介服務的理念開始下沉,正規中介的時代要來了。
在這些城市,消費模式越來越“大城市化”,新消費、潮流消費開始下沉,比如到影院觀影、健身休閑等。對有物業、有社區服務的房子,消費潛力很大。在某四線城市,一家知名中介機構逆勢擴張店鋪、招兵。負責人告訴我,這個城市的城鎮化率低,農村進城買房、返鄉置業潛力很大,門店租金、用工成本很低,與其在熱點城市卷,不如在這里開辟新天地。
很多從業人員認為,中介這個行業的獲得感、認同感比較低,沒啥前景可言。市場上升周期,從業人員潮水般沖進來,市場下行又無聲息地退出了。未來,樓市大潮褪去取代周期起落的循環,中介更難做了。但從上面的案例來看,它可以做到有尊嚴,有職業榮譽感。老百姓衣食住行中,衣食行解決的很好了,唯獨住還有很大空間。在迫切需要美好人居,迫切需要暢通商品良性循環的時代,中介服務需求與日俱增,關鍵是找到需求的切入點。
(作者系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