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財經學校;張家口財經學校現在叫什么
1987年10月
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
從元寶山搬遷到平門
原平門校區照片
教職員工合影
師生相聚合影
平門校區
記憶里的財貿學校平門新校區
媛卉(張家口)
1988年秋季入學,我們直接到位于塞外山城平門的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新校區報到?! ⌒滦^已經運營一年了,剛剛畢業了86屆高中錄考的兩年制中專生,他們在新校區學習了一年,已經包分配走上了工作崗位?! ⌒滦^臨街而建,寬敞的大門正對著方方正正的兩棟樓,左邊是五層高的宿舍樓,右邊是五層高的教學樓,平整的院落并不大,沒有操場,只有一小片籃球場,食堂兼禮堂在進校門的左側。教室明亮,桌椅都是新的,宿舍也干凈,八人一間,上下鋪,每人一個小柜子。冬天不用再生爐子了,洗漱室和廁所就在樓層里,并且學校還蓋有澡堂?! ⌒滦^規模雖然也不大,但是這樣的設施和條件基本滿足了我們對于一所中專學校“顏值”的期望。 男女生宿舍在一棟樓上,男生住一樓二樓,女生住三樓四樓,教師的宿舍在不同的樓層。那個時候,大家都很保守,也非常自覺,男女生很少亂竄。但是回宿舍或去教室,都要經過一樓男生的宿舍,經常有男生聚堆兒坐在離窗戶靠近的床上,女生路過時,便會與他們盯視的眼睛相撞,有時他們還故意的嗷嗷叫或哈哈笑,女生非常尷尬,就抱著書低著頭繃著臉,匆匆而過?! 偘徇^去不到一星期,有天晚上十點左右,樓道里靜悄悄的,我拿著臉盆去洗漱室,從拐角樓梯處上來一位“男生”,長得白白凈凈,戴著一副眼鏡,留著小分頭,白色的襯衣外面套著一個西服馬甲,特別洋氣,我沒有見過。他進了洗漱室。我非常氣憤,正氣凜然地高聲呵斥他:“這是女生樓層,都幾點了?你上來干什么?”他被我的氣勢鎮住了,結結巴巴地指著地上的水說:“有水漏到樓下了。”我又據理懟他:“那你找學校后勤去呀,大晚上的你不能自己上來!”我抱著臉盆站在那里,狠狠地盯著他,然后他有些尷尬,看著我,沒有再說話,扭頭下樓去了?! ∵^幾天,學校舉辦開學典禮,講臺上忙碌會前事務的老師居然是他。我心里惶惶然,覺得自己闖了“大禍”。幸好這位老師不帶課,平時與他交集不多。再碰到,他好像并不記得我,但表情非常嚴肅,因為心虛,我不敢主動打招呼,見著就想辦法躲開。后來他調走了,我才壓力減輕了?! ⌒滦^和舊校區其實就一山(元寶山)之隔。我們宿舍在陰面,推開窗戶就對著大山。校門左側的居民區,有小路順坡往上爬,再沿著山路一直上,就能爬到山頂的涼亭里,對面連綿起伏的大山腳下,矮小、貧瘠的院落和校舍,以及掛著校牌的那個破舊的大門,依然靜靜地坐于山溝溝里,沒有了學生活動的身影和喧騰的氣息,愈顯單薄和滄寂。每次上山去“看”它,都會滋生說不明的傷感和失落,僅僅只一年的學習、生活時間,卻仿佛留下了帶有“傷痕”一樣的印記,是深刻的悵惋和牽念。 新校區出門左轉即是2路公交車站,1站地就到長途汽車站,順著西沙河下去,沿路有很多商鋪和小貨攤,由東往南就進市區了。校門右轉往西上去是衛生學校,永豐堡村,村民們在路邊擺賣各種新鮮蔬菜、瓜子及水果。雖然是在城市的最西邊,但是一出校門是城市間的車水馬龍和人來人往。 同學們很快便融入了這里,課余時間都能溜達出去買些東西。周末去市里的次數更多,除了購買日用品外,開始去電影院看電影、旱冰場滑旱冰、五一路廣場踢足球,去迪廳跳舞,去其他學校會老鄉。出行的范圍越來越遠,玩的方式越來越多,同學們在以不同的方式道別那段拘謹、怯生、單調的歲月,打開了心中向往的城市生活,從面貌到衣著,從行為到思想,逐漸脫離稚拙,開始有了飛快地成長和變化。
媛卉,女,70后生,河北康保人,八十年代中后期,初中畢業考入財貿學校(康保中考第一),九十年代初畢業,分配到市直機關工作,愛好寫作,多部篇文學作品發表在媒體上。
來源 張家口日報
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
1964年,張家口專員公署供銷合作學校建立
1971年9月,更名為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
1994年4月,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并入張家口市財經學校。
2004年6月,張家口教育學院、張家口市財經學校、張家口市衛生學校、張家口市衛生職工中專學校合并組建新的張家口教育學院。
2013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張家口教育學院升格為張家口學院。
2018年8月30日,張家口學院新校區項目開工;
2018年11月2日,被北京冬奧組委確定為首批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培訓基地。
河北合作學校
建于1964年。校址;大境門西溝元寶山村。
校長:管樂三、副校甘:吳錦堂,
教師有:李蕙,齊少珊、張定國、張 敏、苑淑琴、楊家庭、張福祿、王造年、趙鴻斌、
姚家房初級中學合并,人員有:劉 溢、朱 永,韓 愛、鄭 田、崔也峰、王濟洲、張 永、李太平。
新分配畢業生:劉少華、高春玲、周維芬、張伯英、荊 婷、吳婭茹。
張家口地區財學貿校的早期發展
(一) 高春玲,趙金鑑 兩位老師的報到親歷。
1968年7月,高春玲教師,在丈夫趙金鑑 (后任醫學院宣傳部長)的陪同下,到元寶山的”張家口供銷合作學校”報到,他們夫婦,是由校址在天津市的,河北大學哲學系畢業,屬六六屆文革前的本科生。
趙金鑑上大學前是天津南開中學的教師,大學期間享受調千待遇,這次到”河北張北師范學?!眻蟮綄佟备刹空{動”。他們來時,張家口的各個方面都很落后,由于學校的條件有限,他們在火車北站下車后,只得暫住”大眾旅館三部”,學校革委會主任,管樂三到旅館看望了他們。
過了幾天,又派兩位沒畢業的學生,趕著毛驢車到旅館去拉他們的書籍和行李,往返行程約三個半小時。到校后,由于學校沒有職工宿舍,只得暫住高臺階上舊皮貨莊的四合院的東屋,兩人一間。當時,市內僅有一路公交車,從火車南站到大境門外調頭后返回,由于乘車人少,間隔時間三十分鐘以上,晚出車,早收車,很不方便。不少市民,為了省幾分錢的車票費,進市里還經常步行,咀說不遠。
(二) ,文革時學校的狀況。
他們到校時,學校沒有家屬宿舍,高春玲只能住集體宿舍的雙人間,付一半的房屋租金和床板費,屋子不標準,很小,書籍、衣物只能放在床下。他們到校后,僅有文革中畢業班的學生,不久也都分配走了。教職員工在管校長領導下,主要任務是,維修房屋,到了冬季,就替地區行署,下鄉搞”斗、批、改”,沽源、赤城、陽原、張北、康保等全去過。住在老鄉家、吃派飯,付一斤四兩糧票,三角五分錢,吃兩頓飯。為了培養”貧下中農”的感情,改造資產階級世界觀,誰都不敢吃零食。
(三) 1971年9月,經地區批準正式成立”張家口地區財貿學?!?。
文革后笫一次招生251人,分五個班,學生入學是基層選送,擇優錄取。
(四) 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元寶山舊校址情況。
1987年10月,學校校址搬遷到平門外后,舊址被破壞。2011年8月,那時校院已經成了橋西區安置搬遷戶的大雜院。
(五)張家口市大境門外西溝的元寶山村要改鎮了,所以, 趙 金 鑑特意拍照留念。以饗廣大師生的留戀之情。
這是王偉凡,楊玉林兩位老師拍的部分照片。
原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的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狀況。
(一)原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的地理位置。
去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需走出大境門,緊貼城墻往西走,有一條上坡的小馬路,一直到臥龍亭和二郎神廟,這一小段斜坡路,至今不知叫什么路。之后,元寶山正式到西溝大街的東口,在二郎神廟的西側,有一片地,同時,有兩口深井,是人畜共同使用的水源地。不論進與出的駝隊,都要在此取水。
從此處再往西走,都是舊皮貨商店啦!也從此正式進入“張庫大道”的東始點,到元寶山村,沿著西太平山的南坡,走一公里路,中途經過大境門小學和原聾啞學校門前。兩所學校的校址,原來都是大商行的舊址,建筑豪華。出大境門往西在河的北岸,也有許多的居民區,從前,都是商家貨棧。山景從東往西有臥龍山,山上有將軍亭,這座山往西就是蛤蟆山,以及山后的桃山。張家口元寶山村口與地區財貿學校,都以此兩山為靠背,地勢十分險竣。難怪“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時。部隊想用古宏大街的學校院子與之調換時,學校的原領導管樂三等人都不同意,而沒達成協議。
元寶山村,據原財校語文教研室,郭沁老師考證,它南北兩面均為崇山峻嶺,南面的貓兒撲耗子山(山上兩塊石頭形似貓捕鼠之架勢)上,橫亙著由大境門西來的明長城。大河將元寶山分為南北兩部,它由張北、萬全二縣的山溪泉、滴匯聚成河流,順勢直瀉而來,向東注入清水大河。
元寶山雖為張家口橋西區所轄的一個小村落,然而,在它坎坷的歷史上,也曾遐爾知名。元寶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據傳昔日元寶山的一對貧苦老夫妻,以種蕃瓜為生。某年夏季,一南方人來村,觀察了元寶山的風水以后,見一蕃瓜形的怪異,便囑老夫妻時令到了霜降再摘。
冬日來臨時,那個南方人將桃兒山撬開一道縫隙,用蕃瓜支撐縫隙,用手掏出幾錠元寶,然終因蕃瓜未經霜寒而不耐支撐,山縫很快便合攏了。從此,這村便名為“元寶山”。故事雖荒誕無稽,可聽來也美妙生動。過著饑寒交迫生活的元寶山人民,面對吃人的舊社會,多么向往美好的生活啊!二是,在村南長城山麓的一個小丘上,一塊青褐色巨石南北橫臥,狀似元寶。一位青年農民,愛上了大境門內的一位美麗姑娘,便在山上情侶幽會,私訂婚盟;但姑娘的父母嫌貧愛富,不同意這門親事。
青年農民日夜面東站在小丘的巨石上,望眼欲穿,默默祈禱,巨石居然變成了真元寶。青年的婚姻如愿以嘗了,故而名村曰元寶山。此說令人愜義,然也不無神話色彩。不過,我們的祖先從生活實踐中認識到,真正純潔的愛情,終久是要戰勝一切桎梏的。
(二)原張家口地區財貿學校,大境門西溝元寶山的舊經濟簡介。
張家口的商務是在同少數民族貿易中發展起來的,是”陸路商埠”,也是全國的蒙人赴張家口的貿易活動場所,此場地應淵源于明朝。在嘉靖三十年,(1551)年,開馬市,由官方以布釜之類易蒙古韃靼馬匹,皮張。
后因北部邊境不斷遭到蒙古族的入侵,邊境州縣遭到很大破壞,馬市停止,蒙漢民族的傳統交往被迫中斷,造成蒙古地區生活必需品嚴重缺乏。到隆慶五年(1571)年,俺答汗表示愿意與明朝議和實行通貢互市。幾經周折,于是年三月二十八日,明朝政府下詔封俺答汗為順天王,下屬大小官員皆按級授官。從此,張家口橋西的來遠堡和大境門外西溝元寶山一帶成為蒙漢互市之所。
清代康熙平復北方叛變以后,隨著蒙漢民族關系加強,經濟往來愈加愈頻繁,各地商人和手工業者云集上、下堡,開設店鋪,出售各種貨物,或從事馬鞍,馬具、蒙靴、毛紡、地毯,銅銀鑲嵌等手工藝品。
清初以來,旅蒙業逐漸發展,康熙初年,僅30余家,雍正年間為90余家,乾隆年間190余家,嘉慶年間230余家,道光年間260多家,咸豐年間290多家,同治年間350多家,光緒年間多達404家。張家口成為去庫倫的轉運站,即:“陸路旱碼頭”。大境門外的西溝,元寶山,正溝等處,商賈云集,商店鱗次櫛比,蒙漢交易市場一派繁榮。
十六世紀,俄國商業資本發展,開始對外擴張。物產豐富的中國吸引了俄國商人,他們想盡辦法侵略到中國市場??滴醵四?,即1689年,中國被迫簽訂《尼布楚條約》,俄國商隊十多次從張家口抵達北京。1728年,簽定《恰克圖條約》,張家口作為互市的貿易場地,所有貿易一律免稅。北京、張家口、庫倫、恰克圖、莫斯科成了“買賣商路”。輸入的商品有,天鵝絨,海獺皮,貂皮,皮革、皮外套、毛織品、皮革制品等。輸出的有,布匹、綢緞、磚茶、面粉、紙張、硫璜、、瓷器、、銅鐵制品等。給恰克圖送貨的有“”、“山西幫”。
貿易額逐年增長,僅以茶葉一項,在恰克圖輸出,公元1727年,為25000箱,道光年間,66000箱。茶葉在1850年占輸出的數額75%。絲織品輸出白銀46000兩。從恪克圖輸入的商品也逐年增加。1728年,在北京白銀159996兩,折合盧布224408元。
1777年,總貿易額2868333盧布。1845年,13620000盧布。中國成為俄國在亞洲的最大市場。輸出的茶葉大部分由“山西幫”運到恰克圖。 1917年,大境外西溝元寶山一帶經營蒙古交易的大小商店1500多家。有名的貨棧有:“永興隆”、“公慶德”、“永誠銘”、“通興?!薄案Ed隆”、“合盛隆”、等。平均每家投資200兩白銀。
1918年,庫倫的中國商店400多家。據《萬全縣志》,記載:復經邊防軍籌建張庫汽車路,運輸愈便,商務尤盛,貿易額白銀一萬五千萬兩。計進口八千萬兩,出口七千萬兩。是張垣商務鼎盛時期。當時,橋西兩堡與大境門外旅蒙業較為集中,被稱為巨商的有東、西兩口的大盛魁、天義德、元盛魁。其中以大盛魁居首。大盛魁是壟斷性的大商業資本的典型。
其活動范圍廣,西至新疆,北至烏蘭巴托,遠到莫斯科。南至晉、豫、湖廣,遍及全國許多城市,清代牧區基本上是以”貨易貨”,交易商品均以磚茶為計量單位,一塊磚茶可換一只大羊,一雙馬靴可換一頭大牛。在商業活動中,銀號和錢莊始終掌握著古城的經濟命脈。大境門一帶大街上終日車水馬龍、駱駝云集,熱鬧非凡。年出入額一億二千萬兩。貿易范圍除內、外蒙古外,還遠及烏梁海(蒙古人民共和國管轄)。新疆、青海等地。市內的上、下堡,一帶大小商店七千余家,銀號34家。其中皮毛商所占比重大,資本都在五萬元以上,從而張家口有“皮都”的美名。
1941年,崇禮縣商務會對十三家旅蒙業調查。明德北大街,有商號,永興隆、公慶德,義元成、錦榮長。西溝的商號有,億合元、永誠銘、隆盛裕、億合通、積慶祥、福興隆、德義隆、合盛隆??傎Y金:36380元。那時,出口貨物大多為東生煙、磚茶、鞍靼、還有河南的絲綢、銅鐵雜貨等;入口貨物則系口蘑、皮張、牲畜、駱駝牛羊毛、鹿茸、黃芪之類。當時,張家口的市場的分布情況是,街巷附近,菜市與雇工市為大河套館前,車市在深溝口(現在的新華街),馬市、皮市在大境門外,包括元寶山。每到冬天,元寶山的西溝河兩岸及至山坡上,皮垛如山,騾牛馬羊駱駝成群,蒙漢兩族的行商坐賈,比肩接踵,南來北往,繁華無比。
張家口雖不是通都大衢,然也不乏象元寶山這樣一塊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為什么元寶山卻成了當年張家口繁華市場之一呢?原因不外以下幾點:一是騾馬、皮毛比較雜亂而又有腥臊氣味,如在門內集放則有礙市容與衛生;在門外集存有西溝河水沖洗,且放馬飲牛也較方便。二是元寶山有貧苦的農民可供商人們廉價雇工。三是在京綏鐵路與張庫公路修通之前,也有出于交通的原因。元寶山是崇禮、張北、萬全等縣來往的必經要隘,離正溝、西溝、平門很近,南下時,順東河套,直奔宣化大道也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