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清盤 樓盤清盤一般多久
鹿鳴:境外債權人陸續呈請清盤,中國房地產面臨著怎樣的博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鹿鳴】
當下,事關中國房地產的任何風吹草動,都不會缺少觀眾。
2024年開年,一則“香港高等法院頒令中國恒大清盤”消息引發市場熱議,爭論點在于執行清盤的資產能有幾何,清盤對恒大債權人是否最優?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國內地高院簽署《關于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協助破產程序的會談紀要》以及高院發布的《關于開展認可和協助香港特別行政區破產程序試點工作的意見》,似乎可以阻絕清盤令對恒大在內地的資產和業務的影響。
僅隔兩日,“碧桂園債權人申請清盤”的傳言就不脛而走,房地產企業的債權人紛紛炸鍋。盡管碧桂園在2月1日辟謠,但“被清盤”的陰霾仍籠罩著中國房地產企業。2月16日,龍光集團發布公告稱,香港高等法院已頒令撤銷清盤呈請;這是因為一個月前,龍光集團已與美元債的債權人小組及其顧問就債務重組方案達成一致。
然而到了2月底,碧桂園又再次上了新聞,Ever Credit Limited公司于2月27日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對碧桂園的清盤呈請,涉約16億港元未償還貸款。碧桂園最新回應稱,堅決反對清盤呈請書,并將尋求法律意見,采取一切必要行動,與顧問團隊積極妥善抗辯應對。
選擇清盤,還是繼續相信,亦或是躺平,值得房地產企業債權人審慎思考。盡管不少人翹首以盼房地產市場企穩恢復,但市場端仍死寂一片;這般“冷靜”,不禁令人生疑:房地產行業是否已成明日黃花?
昨日中國恒大,今日債務“恒”大
去年9月恒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涉嫌違法犯罪被采取強制措施之后,“恒大神話”就此終結。
此后,有關恒大的消息仍不斷出現在新聞報道中,主要是關于保交樓、上市公司估價下跌與停牌、債務重組與資產出售的進展,直到今年1月29日,恒大債權人第七次延后清盤呈請聆訊到期。
但在此期間,公眾似乎已經“淡忘”恒大。與其說是“失望”,不如稱之為“理性”。理性看待恒大事件演進,理性思考樓市當下與未來,理性應對隨時出現的變數,并致力于解決與自身相關的現實問題。
圖一為許家印夫婦締造的商業帝國簡明圖譜,其通過中國恒大集團(簡稱:中國恒大,股票代碼:03333.HK)控股恒大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恒大集團)、恒大物業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恒大物業,股票代碼:06666.HK)、中國恒大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恒大汽車,股票代碼:00708.HK)以及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恒大地產)。
圖一 (信息來源:根據企業預警通查詢信息整理)
中國恒大注冊在開曼群島,恒大物業和恒大汽車注冊在香港,恒大集團與恒大地產均注冊在深圳。恒大集團為中國恒大除地產業務外的主要商業實體,業務涵蓋高科技、金融、互聯網、現代農業、健康產業、教育科技、智庫、體育、游樂園、餐飲、酒店等多個板塊。
根據中國恒大及其子公司恒大地產2023年中期報告顯示,恒大集團合并口徑總資產17439.97億元,合并口徑負債總額為23882.00億元,合并口徑所有者權益為-6442.03億元,嚴重資不抵債。合并口徑有息債務[有息債務包括優先票據、公司債券、可轉換債券、銀行借款及信托等非標融資。]總額為6247.65億元,恒大地產約占70.87%,為4427.54億元。
其中,以美元和港元計價的有息債務金額折合人民幣分別為1578.96億元和62.39億元,合計占恒大集團有息債務總額的26.37%。中資美元債共14只,共計195.454億元:中國恒大本部10只,合計143.104億元;恒大地產4只,合計52.314億元。
由此可見,恒大(以下均以“恒大”代指中國恒大及其子公司組成的企業集團)境外債務規模占比相對較低,且以間接融資方式為主。
恒大負債2.4萬億元,其中有息債務僅為四分之一。其他的負債主要包括:應付供應商(包括房地產及貿易業務等)貨款,約占四分之一;購房者的預付款,約占四分之一;來自第三方拆借、合作方的前期投入、收購土地使用權及項目公司股權等產生的應付款項,約占八分之一;以及遞延所得稅負債等,約占八分之一。
2023年12月29日發布的《恒大地產涉及重大訴訟及未能清償到期債務事項的更新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11月末,恒大地產涉及未能清償的到期債務累計約人民幣3,163.91億元,逾期商票累計約人民幣2,055.37億元。
上述數據僅僅是融資數據,應付供應商的貨款、合作方前期投入等應付款項,散落在數千件未決訴訟和失信被執行人案件中。而購房者的預付購房款余額,隨著一棟一棟的“保交樓”緩慢調減。
內債“不是債”,外債會“要命”
圖二為筆者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1985-2022年中國外債與國民經濟、外匯收入》統計數據繪制的相關指標變動曲線圖。
由該曲線圖可知,外債余額增長率曲線與外匯收入增長率曲線走勢相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曲線與負債率曲線相關性較強,且均較為平緩。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2001年,中國外匯收入2994億美元,外債余額2033億美元。2001年前,各年度外匯收入略高于外債余額;2001年后,得益于中國加入WTO,各年度外匯收入與外債余額迅速拉開距離。到了2022年,中國外匯收入35552億美元,外債余額27465.6億美元。
舉借外債和對外出口的迅猛增長,是過去20余年中國外向型經濟的最好例證。負債率與GDP增速的完美契合,更加印證了利用外債促進經濟增長的良好效用。
圖二(注:1、負債率是指年末外債余額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2、外匯收入指國際收支口徑的貨物與服務貿易出口收入。)
圖三則為各行業企業發行中資美元債的存量金額及只數的相關統計數據,其中發行最多的是金融企業,其次便是房地產企業。
截至2024年2月21日,房地產企業發行美元債券余額為575.42億美元,較2022年末的839.93億美元下降了31.49%,預計房企美元債兌付潮仍在持續。2023年至今,新發行美元債的房企數量已降至個位數,除了上海金茂、越秀地產、萬達商業、太古地產等龍頭房企外,只剩下個別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城投公司。
圖三(數據來源:企業預警通)
從恒大的有息債務結構數據可知,其境外債務占比不到30%。但可以說,恰恰是因為這少部分境外債務,讓恒大走向“斷頭臺”。
為什么恒大境內債務的債權人,包括購房者、供應商、合作方以及金融機構,就愿意給予許家印及恒大一些時間,而境外債權人卻沒有耐心,甚至要趁火打劫?且不說資不抵債的恒大清盤后所剩無幾,即便按照債務償還順序,境外債權人并非優先順位。
也許是因為境外債權人嚴格按照“法治”理念處理經濟事務,商業習慣使然;也許是因為境內債權人對當前經濟環境和經濟形勢把握更加準確,樂觀預期主導;也許是有人趁機做空中國房地產,套利游戲罷了……目前,尚未有充足證據去驗證上述猜測。
但有一點值得境內企業關注,那就是必須基于企業經營需要,合理、適度舉借外債用于生產經營,同時按照市場經濟制度、規則與債權人打交道。有關合理適度舉債的內容,讀者可以參見筆者前一篇文章《民營企業除了缺錢,還缺什么?》中關于“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的利弊”的相關討論。
切忌以處理內債的理念和行事風格,即“經濟問題政治化”,來處理和對待境外事務。政治格局必然要有,但只能作為托底手段,且不能過度使用,以免造成“失信”并引發悲觀預期。舉借外債涉及方面較廣,國家外匯管理局、國家發改委、中國商務部等部門會根據舉借外債金額、用途等不同程度參與指導,貿然施加行政干預不僅有悖于商業信用,更會有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象,引發系列不良反應。
外債對匯率、利率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均較為敏感,且變數較大,稍有不慎,都會引發舉債主體流動性風險,從而爆發債務危機,打亂生產和經營節奏。倘若疊加行業風險,則會使舉債主體跌入深淵,如同恒大這般。
恒大清盤是否會被紛紛效仿?
中國恒大被執行清盤,對于許家印及其商業帝國而言是結束。但對于中國房地產行業而言,這波清盤是否才剛剛開始?
下文中的表格一是根據部分知名房地產企業及其關聯方的公告整理而來,不難發現,被境外債務的債權人申請清盤的房地產企業不在少數,首次清盤呈請集中出現在2022年度,個別房地產企業首次被申請清盤則發生在2023年度和2024年度。
從香港高等法院和開曼群島大法院對清盤呈請的判決來看,包括駁回、延期、撤銷、執行四種頒令。每一個頒令的發布都是審慎的,都是根據房地產企業的實際狀況、債務重組的可行性及債權人的認可度等綜合判定;其中的法律細節就交由法律界專家予以解讀,本文暫不涉及。
表一(注:上述信息根據各公司公告整理,相關日期為公告發布日或摘取的公告內容。)
不過,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企業選擇躺平還是自救,決定了清盤呈請被執行的早晚。被執行清盤房地產企業中,陽光城無疑是躺得最平的,首次申請清盤就被執行了,連一絲掙扎都沒有,何談自救,更何談誠意?
新力控股于2022年12月被執行清盤,聯交所于2023年4月13日取消其上司公司地位,其清盤進展及細節暫無法通過公開渠道獲得。佳源國際于2023年5月被執行清盤,至今清盤工作仍在進行中,期間股票持續停牌。
根據佳源國際2024年1月30日發布的《有關本集團業務營運及擬議重組的最新資料》顯示,其境內外債務梳理費時費力,不僅清盤需要債權人提供資金支持,重組完畢時剩余權益也無法得到充分保障。如下為摘錄原文:
“清盤人認為,擬議保護行動可能是由境內債權人及/或地方政府作出的安排,以促進住房項目的竣工及交付及/或對青島地產發展項目價值的分隔保護……截至本公告日期,祥源地產(澳門境內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根據融資協議應付貸款人的未償還本金額(不包括任何應計利息)約為32億港元。由于任命接管人,本集團不再有任何權力或權限處理 Bright Ocean 股份及 Bright Ocean 的所有資產,包括于祥源地產的權益……于2024年1月19 日,廣源礦業(柬埔寨境內間接全資附屬公司)收到中信信惠的催款通知書,要求其在2024年1月26日前償還合計129,620,620.35美元的債務,否則中信信惠表示可能會對廣源礦業采取進一步的法律行動……預計上述本公司境內及境外營運發展的影響,將導致本集團的資產凈值較最近刊發的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綜合財務狀況表中披露的資產凈值大幅下降……毋庸置疑,在缺少足夠資金的情況下將無法實現成功的重組……清盤人尋求公司所有債權人的持續支持,并尋求他們在整個過程中保持耐心?!?
回頭再看恒大,公司及其高管,還有實控人許家印,一向積極與債權人、地方政府及各界人士保持溝通。梳理恒大公司的公告及相關信息報道,以債務重組進展、保交樓、變賣資產等居多,可見恒大并沒有躺平,也正是恒大上下滿滿的誠意和積極自救行動而多次延期清盤呈請。
那么,是否由于許家印的技術性離婚、在美申請破產保護以及被采取強制措施等系列事件,讓債權人失去耐心和信心,加速了清盤的到來?筆者認為,不無關系,但應該還是理性居多,債權人對恒大深入了解后,結合地產行業、國內經濟與國際環境綜合評判而做出的“兩害相權取其輕”。
呈請清盤不是目的,而是債權人爭取權益的手段,是議價無果的無奈之舉。其他房地產企業的境外債權人是否會陸續呈請清盤,取決于房地產企業是否真的想被清盤。
對于境內債權人而言,看似少了申請清盤這一選項,實則是摒棄了“破罐子破摔”這一倒逼商議措施。畢竟,目前房地產企業遇到的問題大同小異,與其說是過度舉債導致的債務危機,不如說是行業風險出清的必然結局。
沉舟側畔千帆過
根據前述幾家被香港高等法院或境外法院頒令清盤的房地產企業案例,恒大清盤會經歷較長一段時間。畢竟恒大的體量非常大,涉及業務多、區域廣。況且境內的保交樓任務仍然艱巨,訴訟和執行尚待落地兌現。日前,恒大集團執行總裁肖恩稱,恒大集團及其他獨立法人主體的境內外子公司管理運營體系保持不變,穩步推進保交樓等重點工作。
站在當前時點,恒大清盤讓市場感到“倒春寒”的刺骨,境外債權人就著寒流又發起一波“反撲”——2024年2月16日弘揚地產(1996.HK)發布公告,紐約梅隆銀行倫敦分行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呈清盤呈請,涉及金額不少于228,500,000美元的財務義務,目前尚未進入聆訊。
其他房地產境外債權人也在伺機而動,他們在等待什么?想必不是呈請清盤交差?;蛟S是等待企業割肉,賤賣資產;或許是瞄準時機抄底,搶先占地;當然,也有可能純粹是為了敲竹杠。但這些行為說到底都無可厚非,市場嘛,合規皆可為。
市場是理性的,各方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經受住清盤的考驗,才能在下一個房地產周期中行穩致遠。
資料圖/東方IC
地產能否再成經濟提振的突破口?
自去年11月中國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強化金融支持舉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以來,房地產企業不同程度得到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融資支持。
據悉,截至2月20日,全國29個省份214個城市已建立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分批提出可以給予融資支持的房地產項目“白名單”并推送給商業銀行,共涉及5349個項目;已有57個城市162個項目已獲得銀行融資共294.3億元,較春節假期前增加113億元。
有不少觀點認為,當前階段,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應首先著眼于自身債務危機的化解。通過優質資產處置獲得現金流,壯士斷腕;或者通過其他業務板塊、甚至是實控人私人資產補償地產板塊,自求平衡……上述化債方案都對,但都無法解決根本性的造血問題。短視化解決問題,不僅挫傷債權人積極性,更會打擊一大片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熱情。
房企自救補血,金融機構輸血,是當務之急,有助于市場信心提振。然而,房地產企業債務高啟這一弊病,是在房地產行業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最終引發債務危機。因此,化解之道也應該在繼續發展中尋找。
今年以來,多個一線及超一線城市紛紛放松住宅限購政策。與此同時,貨幣政策也積極發力:1月24日,中國宣布,自2024年2月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已執行5%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2月20日,中國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五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從4.20%下調至3.95%,較前值下調25個基點。
光大證券分析師張旭稱,“這既是2023年8月以來第一次LPR下行,也是2022年5月以來第一次在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不變的背景下,由加點幅度主動壓縮所形成的LPR下行,還是自LPR改革以來最大幅度的單次下行,更是幅度遠超出市場預期的單次下行……有助于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房地產市場,絕大部分利好也都統統給到。房地產行業能否成為“后疫情時代”穩定經濟增長的引擎?
悲觀者正確,樂觀者前行。隨著貨幣政策的實施,債務風險將從房地產行業轉移至商業銀行部門,且一定程度會由居民部門承擔。需要關注風險轉嫁過程中暴露的局部風險,如中小銀行壞賬率過高的風險等,AMC機構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內兜住。
此外,財政政策應該更加積極。推進保障性住房、“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和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建設,可以助力房地產市場企穩恢復,房地產企業可以在實現適當補血。未來,住房租賃市場及商品房市場等細分市場發展能否大放異彩,取決于宏觀經濟能否持續向好。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突發!知名房企被清盤,太慘了
聽說點贊關注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哦!想要財運亨通,就從關注我開始吧!祝您日進斗金,財源廣進!
在現代城市的高樓大廈中,曾經的輝煌與繁華似乎在一瞬間化為烏有,大發地產,這個曾經在市場上叱詫風云的房企,如今卻被香港高等法院頒布清盤令,成為第四家走上破產之路的企業,這個消息如同一顆重磅,瞬間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思考
回顧過去,大發地產的創始人葛和凱是一位充滿激情與夢想的商人,他在1996年創辦了公司,經過多年的拼搏,逐漸在房地產行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企業的發展一度勢如破竹,尤其是在2018年成功上市時,市場對其未來充滿期待,誰能想到,短短數年后,這個曾經的“明星企業”竟會以如此悲慘的結局告終
葛和凱的兒子葛一旸在2015年接任后,帶來了激進的擴張策略,公司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全國化布局,甚至設定了“2018年沖刺千億”的目標,這樣的決策雖然看似雄心勃勃,但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風險也隨之加大,為了追求快速發展,大發地產不得不依賴高息美元債務,甚至利率高達12.5%,在資金鏈緊張的情況下,這一策略無疑為未來埋下了隱患
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地產市場的變化讓許多企業措手不及,樓市的急速降溫、消費者購房意愿的下降,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令大發地產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盡管公司試圖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調整,但市場環境的惡化讓其難以自拔,債務違約的陰影逐漸籠罩,融資渠道的收緊更是讓企業的生存空間變得愈加狹窄
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發地產的命運似乎已經注定,重組方案的提出本應是扭轉局勢的契機,但最終卻未能獲得債權人的認可,法院的清盤令如同最后的宣判,意味著這家曾經輝煌的房企走到了盡頭,清盤后的資產變賣、員工遣散,無疑是對這家企業的徹底解體
此時,很多人開始思考:房地產行業的未來將會如何?在經歷了如此多的清盤事件后,行業是否會迎來新的機遇?或許,面對市場的劇烈波動,房企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經營模式與發展戰略,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
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反應也值得關注,面對房企的頻繁清盤,他們將如何選擇?是否會對未來的購房決策產生深遠影響?這一切都讓人對房地產市場的未來充滿了疑問與期待
清盤事件不僅是企業的悲劇,更是整個行業的警示,面對市場的挑戰,企業需要更加謹慎與理性地對待發展策略,尤其是在當前經濟環境愈發復雜的情況下,未來的房地產市場,或許將迎來一場新的洗牌,而那些能夠適應變化、把握機遇的企業,才有可能在這場風暴中存活下來
當我們反思這些企業的興衰時,不禁要問:在追求利潤與發展的是否也應關注企業的可持續性與社會責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平衡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成為了擺在每一個房企面前的重要課題,或許,只有當企業意識到這一點,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房地產行業的未來依然充滿挑戰,但也蘊藏著無限可能,每一個參與者都應當認真思考,如何在這場變革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
在大發地產清盤的背后,房企頻頻倒下的現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深思,許多人開始意識到,這不僅是個別企業的問題,更是整個房地產行業面臨的深層次危機,曾幾何時,房地產被視為最具投資價值的領域之一,然而如今卻似乎成為了風險的代名詞
隨著清盤消息的傳出,消費者的信心也開始動搖,購房者在面對市場時,變得愈加謹慎,曾經的熱潮似乎一夜之間消失殆盡,購房意愿的降低使得許多房企的銷售業績大幅下滑,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購房決策,考慮是否應該推遲入市,等待市場的穩定
而投資者的態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對于那些曾經追逐高收益的投資者而言,房企的頻繁清盤讓他們對房地產的投資價值產生了懷疑,過去的“穩賺不賠”神話正在崩塌,許多人開始轉向其他投資渠道,尋求更為安全的選擇,市場的冷卻不僅影響了資金流動,也讓房地產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業內人士對于房企的清盤現象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些專家認為,清盤是市場自我調節的過程,能夠促使行業的良性發展,他們指出,只有在經歷一輪清洗后,市場才能恢復健康,優勝劣汰將成為常態,這種觀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也引發了另一種聲音的質疑
有人認為,頻繁的清盤現象暴露了行業的深層次問題,高負債、低收益的經營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市場的變化,許多房企在追求快速擴張的忽視了風險控制與可持續發展,這樣的教訓不僅對行業發展造成了沖擊,也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穩定構成了威脅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的角色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引導房地產市場走向健康發展,成為了當務之急,政策的調整與監管的加強,將有助于提高行業的透明度與規范性,只有通過合理的政策引導,才能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盡管當前形勢嚴峻,但也有一些房企在危機中尋求轉機,它們開始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注重科技與創新的結合,以適應市場的變化,這些企業不僅關注自身的財務健康,也在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增強客戶的購房體驗,在逆境中尋找突破,或許是未來房地產行業的一條出路
消費者的需求也在悄然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居住的品質與環境,而不僅僅是追求房子的數量,這一趨勢促使一些房企開始轉型,注重綠色建筑與人性化設計,努力提升項目的附加值,在這樣的背景下,房地產的未來或許將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
當我們展望未來,房地產行業的復蘇之路依然漫長而曲折,面對市場的復雜變化,企業需要不斷調整戰略,提升自身的抗風險能力,消費者也應保持理性,審慎對待購房決策,唯有如此,才能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找到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各界的參與與支持不可或缺,只有通過政府、企業與消費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動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未來的房地產行業,將不僅僅是經濟的驅動者,更應成為社會發展的助推器
在這場變革中,房企的清盤無疑是一面鏡子,映照出行業的真實面貌,每一個參與者都應當認真反思,如何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只有不斷學習與適應,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房地產行業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也蘊藏著新的可能,人們在經歷了風波后,或許會更加珍惜穩定與可持續的生活,每一個人都在思考,如何在這個變革的時代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安全感與歸屬感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或指導,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丁玉梅2.85億房產面臨清盤!豪宅能否保?。壳逅泔L暴來襲!
近年來,恒大創始人許家印的名字一直伴隨著“暴雷”、“債務危機”等。
他曾經的妻子,丁玉梅,如今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她名下的全球房產總價值高達2.85億美元,遍布倫敦、加拿大等地,未來是否也將成為恒大清盤程序中的一部分?她的財富和命運又將走向何方?
近年來,隨著恒大集團的債務危機不斷發酵,作為恒大創始人許家印的前妻,丁玉梅所擁有的巨額資產也成為了公眾關注的重點。
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最新消息,她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多處房產,其中包括倫敦的頂級豪宅,總價值達2.85億美元。
這些豪宅是否能夠安然無恙?香港法院和倫敦法院已對丁玉梅發出了全球資產凍結禁令,這意味著她的部分資產可能會被清盤人接管或拍賣,以償還恒大的巨額債務。
對于許家印與丁玉梅的離婚,很多人質疑這是否是一場“技術性離婚”,以便她能夠在經濟上與恒大的危機撇清關系。
實際上,早在2023年8月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公告中,丁玉梅的身份已經從“配偶”轉變為“獨立于公司及其關連人士的第三方”,暗示他們的婚姻已經走到盡頭。
這場婚姻是否真的只是為了規避債務,仍然引發了公眾的諸多猜測。
隨著恒大集團的債務問題不斷升級,清盤人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了對許家印及其前高管的資產追索行動。丁玉梅自然也未能幸免。
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悉,丁玉梅的資產之所以面臨清盤,是因為她在2018年至2020年間,通過兩家全資公司收取了約28億港元的股息。這些股息正是恒大清盤人所追討的對象。
2023年9月,丁玉梅在一場訴訟中遭遇資產凍結,英國法院對此最新裁決,允許她每月最多支出2萬英鎊作為生活費。
這一限制反映了清盤程序對她的資產控制力度正在逐步加大。目前,她居住在位于倫敦泰晤士城的一套豪華公寓中,這套房產也成為清盤人可能追討的目標之一。
丁玉梅的命運與恒大的清盤糾葛緊密相連,而許家印與她的“技術性離婚”也引發了社會廣泛的猜測。
圖片來源于網絡
許家印與丁玉梅早在恒大暴雷之前進行了這場離婚,意在進行財務上的分割,避免丁玉梅的資產被納入恒大的清盤程序中。
盡管這一操作看似為她保全了一部分財富,但全球資產凍結禁令和香港法院的追討行動表明,她的財富并未完全安全。
丁玉梅曾在今年2月份,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上訴,向許家印的次子許騰鶴追討超過10億港元的款項。
許騰鶴作為恒大家族的一員,是否涉及這一筆巨款的歸屬和使用,仍然有待法院進一步判決。
這一訴訟再次揭示了恒大家族內部的復雜財務關系,以及家族成員在面對巨大經濟危機時的應對手段。
從許家印的角度來看,恒大集團的崩塌無疑是中國經濟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債務危機之一。
圖片來源于網絡
恒大曾經是中國房地產市場上的巨無霸,掌握著無數資源和資產,然而隨著債務危機的不斷發酵,公司最終走向破產清算的邊緣。
2023年9月,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強制措施,標志著這一傳奇富豪的時代走向終結。
2024年5月,中國證監會針對恒大地產的債券欺詐發行及信息披露違法案作出了嚴厲的行政處罰決定。
恒大地產被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罰款41.75億元。而許家印作為實際控制人,面臨4700萬元的巨額罰款,并被終身禁止進入證券市場。
這一處罰決定進一步加劇了恒大的困境,也為其創始人許家印的未來打上了深深的問號。
對于丁玉梅而言,雖然她已經從許家印的婚姻中脫身,但她并未逃離恒大的債務陰影。
圖片來源于網絡
她的全球豪宅是否能在清盤人和債權人的追索下保全,成為了當下的關鍵議題。據悉,丁玉梅名下的房產遍布全球,尤其是在倫敦的豪宅更是備受矚目。
這些豪宅不僅價值連城,同時也是法律和輿論的焦點。
清盤人已經對丁玉梅的全球資產進行凍結,未來這些房產是否會被接管或拍賣,用于償還恒大的債務,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隨著香港和倫敦法院的介入,丁玉梅的未來生活將會如何改變?她還能否繼續過著奢華的生活?這一切都充滿了不確定性。
恒大的清盤程序無疑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丁玉梅作為許家印的前妻,雖然在法律層面上與恒大集團和許家印本人逐漸脫離關系,但她的財務狀況依然深陷在恒大的債務漩渦中。
圖片來源于網絡
從全球資產凍結到英國法院的生活費限制,丁玉梅正面臨著一系列的法律挑戰。
她是否能夠守住這些巨額財富,還是會被迫將其用于償還恒大的巨額債務?
這一切的答案,或許只有等待未來的法律裁決來揭曉。
許家印與丁玉梅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關于婚姻和財富的故事,更是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場典型的債務危機中的人性與金錢的博弈。
丁玉梅是否能在這場全球追索戰中守住她的財富,還是會淪為債務危機中的又一個犧牲品?公眾的目光將繼續追隨著這一事件的發展。
在恒大清盤程序的背后,展現的不僅是一個房地產巨頭的隕落,更是許家印與丁玉梅這對曾經的夫妻在財富面前的復雜博弈。
未來的走向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