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房產網(房產在線)
吉屋發布房產網商戰略,聯合滴滴推出“免費看房專車”
i黑馬訊 1月5日消息,今日房產交易平臺吉屋發布基于B2C開放平臺的“房產網商”戰略,將聯合國內房產代理銷售機構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輕資產、重運營”的房產網商模式。
吉屋開放平臺是以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為基礎,融流量平臺、交易平臺、金融平臺于一體的房地產交易生態圈。而所謂房產網商,是指持續運用互聯網方式從事房地產銷售活動的企業,包括新房銷售代理機構、新房渠道分銷機構、開發商自銷機構等。
吉屋CEO潘國棟表示,在移動互聯網的今天,消費者需求呈現個性化需求趨勢,吉屋希望通過房產網商來滿足購房者的需求,讓消費者享受高效的消費體驗和優質的服務。
會上,誕生了包括廣州經略房地產咨詢有限公司、杭州威武聯盟、南寧居樂惠、寧波愛屋吉屋、重慶人眾億、東莞家天下等國內首批十大“房產網商”。
另外,吉屋還宣布與滴滴出行建立戰略合作,聯合推出“免費看房專車”服務,功能入口已添加至吉屋網站PC端、觸屏版以及吉屋APP、合作商戶微信公眾號等處。據了解,吉屋與滴滴出行雙方還將開展大數據、產品研發和應用、商業活動等多個方面的合作。
同時,吉屋也與螞蟻金服旗下芝麻信用建立合作,構建基于房產的大數據信貸系統,利用智能運算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和預測,進一步打通智能購房“最后一公里”。
吉屋網成立于2011年,最初做信息聚合和分發的平臺,2014年9月,吉屋剝離直營業務,決定做房地產領域的開放平臺。
此前,吉屋分別于2011年和2012年獲得德迅投資(由騰訊聯合創始人曾李青創辦)兩次天使輪投資400萬美元;2015年5月份,吉屋宣布完成A輪融資,該輪融資額達到1億元人民幣,由賽富亞洲基金領投,上海中城渝通投資中心參與共同投資。同年12月,再度獲得阿里系米倉資本領投,A輪投資方賽富亞洲基金跟投的A+輪融資。
官方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吉屋新房交易平臺月度線客超過1000萬,注冊房產經紀人超過60萬,業務覆蓋全國80多個城市。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i黑馬,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郵箱hm@chuangyejia.com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月交易破百億的吉屋不碰交易,要當房產版天貓
吉屋其實早在2011年便已成立,不過起初是做信息聚合和分發的平臺,發展并不如預期。直到2014年9月才開始轉型成現在的房產電商平臺模式。轉型之后,很快得到資本認可:2015年5月,吉屋得到賽富亞洲基金領投的1億元人民幣融資;日前又拿到阿里系背景的米倉資本領投、賽富亞洲基金跟投的A+輪融資。
半年多時間就拿了兩輪大規模融資,這次吉屋要做的是一個服務房地產電商的平臺,不涉及房產的具體交易,只做服務。完全成為資源整合和服務提供者,幫助平臺上的眾多代理商和經紀人做好房產交易。
簡單說就是吉屋不賣房子,不靠房屋交易的中介費盈利,而是幫助賣房的機構把房子賣得更好,給他們提供客流,收取入駐房產網商的傭金。
潘國棟計劃將吉屋平臺上的樓盤資源交由房產代理商來認領,從而打造成房產代理商在互聯網上的店鋪,類似“天貓旗艦店”。潘國棟認為,只有做輕量級的服務平臺,才能真正把房產交易的生意做大。
瞄準1.5到2.5線城市的新房銷售
雖然現在的房價仍然居高不下,但是不可否認化解庫存已經成為房地產行業的主基調。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11月末,我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637萬平方米,比10月末增加1004萬平方米。
此外,今年前11月,我國將新開工房屋140569萬平方米。這意味在庫存高企的情況下,新房仍將源源不斷涌向市場。有專家預測,現房庫存去化周期大概23個月,期房需要4.5年來消化。
基于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現狀,吉屋采取了以新房銷售為主的策略,市場主要布局在1.5到2.5線的中小型城市。
而鏈家、愛屋吉屋等都還是以二手房、租房、新房的交易平衡布局。
吉屋現在與綠地、萬科、華潤置地等開發商都已經達成了合作,此外還有經緯、浩華地產等房產代理商。潘國棟透露,現在已經有超過100家代理商戶在70多個城市開展吉屋渠道電商業務。
只做平臺,服務房產銷售機構
如果說吉屋定位是房地產行業的“天貓”,那么吉屋開放平臺上的“房產網商”,就將是“天貓”上的品牌商。
這些中小代理商可以直接入住,而吉屋提供所有的線上服務,包括流量導入和支付接口。
潘國棟表示,吉屋將聯合國內各個區域市場的房產代理銷售機構合作伙伴,在吉屋這個開放的房產交易平臺基礎上,提升房產代理銷售行業在移動互聯時代的服務能力,提升房產交易的效率。
吉屋的三個產品功能各自不同:
吉屋——網站,是入駐商家的最主要獲客渠道;
吉屋惠——服務房產經紀人的APP,經紀人獲取意向客戶,參與吉屋新房項目分銷;
房利通——在房產交易前后不同階段導入多種金融產品工具。
通過吉屋這個營銷渠道,可以大大降低房產銷售代理的獲客成本;通過吉屋惠,可以幫中小銷售代理實現平臺化運作,實現全流程的房產在線交易;而通過房利通的場景化金融策略,還可以促進交易轉化。
用客源來吸引經紀人入駐
吉屋方面透露,當前全國每年新房交易額達到8萬億,房產電子商務產生的交易僅占8%,成長空間巨大。潘國棟認為,未來電子商務的藍海就在房地產領域。
而為了能吸引更多的房產代理商和經紀人來入駐吉屋平臺,吉屋靠的就是強大的流量資源。
目前吉屋在整個移動端、PC端和觸屏端月度有超過1000萬的流量,活躍合作經紀人60萬,樓盤日到訪客戶平均達到6000人,月交易規模突破100億。
那么吉屋是靠什么獲取了這么多的流量資源呢?
吉屋經過4年時間的積累,已經對網站的搜索結果進行了相當精準的關鍵字匹配,比如針對購房者搜索“地名+買房”、“小區名+買房”,甚至針對風水等搜索的關鍵詞都做了精準的SEO優化。
此外,吉屋還與百度、搜狗搜索、神馬搜索、今日頭條、UC瀏覽器等企業合作,通過搜索結果推薦的方式,為吉屋帶來更多的流量資源。
近日,吉屋還與螞蟻金服旗下的第三方信用管理機構芝麻信用建立合作,利用芝麻信用評分、行業關注名單、信息驗證等服務,結合吉屋四年來沉淀的購房行為數據等,構建基于房產的大數據信貸系統。
利用智能運算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和預測,爭取做到1分鐘出結果,5分鐘放款,進一步打通智能購房“最后一公里”,推動互聯網房產在國內的快速發展。
吉屋也與滴滴打車達成合作,通過幫線上客戶免費預約叫車,加快客戶的看房購買流程。
從 SaaS 工具到房產網商的創變之旅——房產交易服務平臺「吉屋」
作者:武玥
2019 年 8 月 16 日,2019 首屆中國房地產經紀創新峰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吉屋 CEO 容欣作主題為「房產網商,創變之旅」演講,為與會來賓介紹了「房產網商」吉屋的業務。
吉屋成立于 2011 年,創業初期吉屋致力于做信息聚合和分發平臺,后續轉變戰略成為直營模式的房地產電商平臺。2015 年,吉屋剝離直營業務,決定做開放平臺,想要做房地產領域的「天貓」。至今,吉屋成為一家專業的房產交易服務平臺,持續運用互聯網方式從事房地產銷售活動,包括新房銷售代理機構、新房渠道分銷機構、開發商自銷機構等。
IT 桔子數據顯示,至今吉屋已經完成三輪融資,獲得由賽福基金等機構的投資。
2016 年吉屋提出兩個新概念——「房產網商」和「置業管家」,吉屋將「房產網商」解釋為「從用戶找房到后面一系列服務行為,除了到線下看房、簽約之外,其他行為都發生在線上,包括線下行為數據在線上也會保留下來,并且打通。通過這種方式在作業的銷售機構、交易機構。」簡而言之就是通過互聯網作業的房地產銷售/交易機構。「置業管家」則是在線經紀人,通過互聯網去服務的線上新房經紀人。
在整個房產交易的環節中,吉屋更類似于連接者的角色,通過吉屋網平臺連接房源、購房用戶以及置業管家。
在購房用戶方面,憑借吉屋網搜索引擎的優勢,前期積累了大量購房用戶。吉屋 CEO 容欣在會場介紹到相關數據,「每個月大概有 3000 萬不重復的購房用戶到吉屋網上去找房。」在房源端,吉屋選擇與新房銷售商合作,至今已與 6000 多個樓盤建立合作。
在連接「置業管家」方面,吉屋致力于通過吉屋惠 APP 服務置業管家,為其提供作業工具,向其輸出吉屋的服務標準,幫助置業管家提升效率,幫助平臺中的商戶更高效的服務于購房者。
這些環節中,吉屋相當于幫助置業管家從「獲客」、「管理」、「服務」三方面提升效率和水平。
「獲客」上,吉屋團隊擁有多名熟悉搜索業務的成員,在運營中,吉屋持續研究和沉淀購房者找房的行為數據,并將這些數據反作用于吉屋的產品信息構架,推動產品更符合用戶的行為習慣,進而服務于吉屋網,獲得流量。
通過吉屋網對接用戶與置業管家,讓置業管家從上傳房源的業務中解放出來,更多時間用于服務用戶。這種模式下,延長了置業管家服務用戶的時間,讓置業管家更有精力提升服務質量。
此外,通過吉屋惠 APP 提升置業管家管理水平,置業管家可以通過吉屋惠 APP 獲取購房者的需求信息,并全程跟蹤購房的進度。
容欣認為吉屋的模式解決了目前房地產市場信息化程度較低,以線下服務為主的問題,將房產交易相關環節通過互聯網完成,并沉淀下相關數據,最終實現通過數據賦能置業管家,提升交易轉化率。
從創業初期的「搜索工具」到現在「流量獲客」,容欣認為吉屋走過了 2 個不同的階段:
1.0「SaaS 工具」:將獲客+服務+管理全套 SaaS 提供給合作伙伴,幫助幫助他們零門檻開展在線交易服務。2.0「流量獲客」:精準連接購房者和服務的置業管家,幫助商戶高效、低成本獲客。
未來,吉屋將積極推進服務升級,進入 「標準&運營」階段,第三階段重點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輸出置業管家的服務手冊,要成立置業管家作業實踐基地,包括完善置業管家評分體系,來幫助置業管家去升級服務標準,完善服務效率和體驗。
至今,吉屋已經服務于全國 230 城市,擁有超過 1 萬位置業管家。收入上,吉屋主要通過向平臺商戶收取平臺費,至今吉屋平臺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盈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