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微信公眾號發布報告稱,閃購優惠券的消費拉動作用存在顯著的溢出效應,每1元的有效閃購補貼帶動了消費者6.76元的額外消費;研究還發現,閃購滲透率與地區行業層面餐飲商家平均線下周營收正相關,未發現擠占堂食的統計證據;閃購優惠券對參與商戶在線上、線下營收都有正向拉動作用,且對營收規模最小的25%商戶的拉動作用最強。
據光華思想力課題組在報告中介紹,該研究結合平臺大數據和科學分析方法,在閃購平臺抽取2025年2-7月期間持續留存的平臺消費者樣本,以及持續經營的商戶樣本,構建覆蓋消費者和商戶的雙重視角和多層次分析框架;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確保抽樣數據的科學性和代表性,并通過雙重差分(DID)等多種計量模型及穩健性分析,更準確地分析優惠券的實施效果。
優惠券拉動消費溢出效應顯著,每1元撬動6.76元額外消費
北大團隊以淘寶閃購為例研究發現,閃購優惠券對外賣消費的拉動系數達到1.65;溢出到線上電商實物消費(不含閃購),拉動系數達到3.11;而從支付端的總消費來看,拉動系數達到6.76。
6.76的拉動系數處于什么水平?此前課題組對美國、新加坡、日本等國家發放消費券的研究發現,現金補貼和退稅方式的邊際消費傾向值大都在0.2-0.4區間,即1元錢的政府補貼大概有20%至40%轉化為消費。
報告認為,我國數字經濟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為數字消費券的發放和使用提供了便利條件。線上線下聯動、多場景融合的消費促進模式,不僅放大了閃購優惠券的政策效果,也凸顯了數字平臺在促進消費循環中的獨特優勢。
報告還指出,基于餐飲類消費非耐用、即時性的特點,閃購優惠券所帶動的新增消費,并不會出現外界所擔心的提前擠出消費者后續消費的效應。
根據媒體公開報道,國內三大外賣平臺二季度的投入達到250億元,如果全年保持同樣的補貼力度,以報告測算的6.76系數來計算,預計可帶來6760億元綜合消費增量,相當于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4%。
中小商戶增收更顯著,小店有了“被看見”的機會
有一種觀點認為,平臺大規模補貼主要傾向于連鎖品牌和大商戶,中小商戶并未從中受益。
報告的發現則相反,閃購優惠券對餐飲商戶的營收促進作用存在顯著的規模異質性:閃購優惠券對餐飲商戶在線上、線下營收的正向拉動作用,對中小商戶更為明顯。
數據顯示,閃購優惠券對小型商戶在線下營收增長的拉動比例更具經濟顯著性,為44.5%。北大連續五年的小微經營調研報告發現,“小微經營者最大的挑戰在于市場需求不足”,數字平臺在賦能中小微商戶方面的獨特價值,有助于緩解獲客難、流量貴等問題。
小型商戶無論是否參與閃購,其在4月30日閃購上線后的線下營收均有上升趨勢。閃購平臺的流量溢出,讓小商戶有了“被看見”的機會。
參與商戶線上線下均增收,融合經營成為趨勢
外賣與堂食的關系,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有人認為,外賣嚴重擠壓了堂食。而北大光華的報告表明,外賣與堂食并非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共生的關系。在數字經濟時代,線上線下融合經營,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進而擴大生意規模,已經成為許多商戶的必選項。
研究發現,外賣優惠券對餐飲商戶的線上營收產生了顯著的拉動作用。研究團隊隨機抽取4萬家持續經營的淘寶閃購餐飲商戶,其中2萬家參與活動作為實驗組,2萬家未參與的作為對照組。
模型結果顯示,在淘寶閃購上線后,實驗組商戶平均每戶每周相較于對照組有1744.69元的新增營收,環比上線前,周均線上營收增長約為101.5%。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了商戶在支付寶上的經營收款脫敏數據,以計算線下經營收入狀況。模型測算分析發現,線上優惠并未擠壓線下營收,對部分商家反而有所提升,尤其是小商戶。現有的效果評估,并沒有支持“線上外賣擠出堂食”的統計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