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與健康-口腔與健康答案
“啊,好痛。”
李叔這個月第二次口腔潰瘍了,一吃東西就痛得不行,有時說話口腔還帶有異味,經常遭到老伴兒的嫌棄:“你看你,經常不刷牙,還喜歡抽煙,牙齒全都黑了,口腔不出問題就怪了。”
李叔不以為然,認為口腔潰瘍會自己康復,而且這么多年都沒出大問題,就不需重視了。
俗話說“病從口入”,口腔可以稱得上是人體健康的第一道關口。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發展,食物變得越來越精致,而人們的口腔問題卻變得越來越多。雖然口腔疾病來得快去得快,但不多加注意很容易釀成大病。
據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全民口腔患病率高達97.6%,完全能達到口腔健康標準的僅有0.22%!
解放軍總醫院口腔醫學中心主任劉洪臣教授表示,在我們的口腔里,有多達700多種細菌,破壞口腔健康的同時,也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
- 心血管疾病:當口腔發生疾病時,進入血流中的細菌和牙菌斑可能會堵塞血管和動脈,造成心血管疾病;
- 呼吸系統疾病:肺部與口腔距離較近,口腔中的細菌可以順著氣管,被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等;
- 消化道疾病:幽門螺桿菌主要經口傳播,因此口腔是幽門螺桿菌的聚集地之一,而幽門螺桿菌則是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 糖尿病、關節炎、眼病:牙周病是糖尿病的常見并發癥,同時也是關節炎、眼病等誘發因素。
除了上述疾病,口腔不健康甚至會增加患癌風險,威脅到人類生命。
近日,來自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Cancer》雜志上發表一篇論文,研究發現口腔細菌可引起食道癌發生與發展。
該研究通過對61例食道癌患者的七種常見牙周病原體進行評估,發現食道癌患者中放線菌和鏈球菌的豐度明顯更高。在切除的癌癥組織中,具核梭桿菌檢出率高達94.6%,咽峽炎鏈球菌為67.6%,其他細菌檢出率不到40%。
也就是說,具核梭桿菌是食道癌的犯罪嫌疑菌。
另外,研究人員也對食管癌的危險因素進行了評估,發現在食道癌患者中,有吸煙和飲酒習慣的人,牙齦健康狀況普遍較差。可見,長期吸煙和喝酒會破壞我們的口腔健康,從而增加患癌風險。
不久前,在《英國醫學雜志》子刊Thorax上,來自上海市腫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關于肺癌誘因的研究,以上海74941名女性和61480名男性為對象,通過這13萬人的數據分析發現,肺癌的發生與口腔微生物有密切關系。
通過與不吸煙人群相比,研究對象的口腔菌群多樣性降低,肺癌患病風險升高,且口腔中乳桿菌目和芽孢桿菌綱細菌的豐度越高,肺癌患病風險越高。
這是目前第一個關于中國非吸煙人群的口腔微生物與肺癌風險的研究成果,對肺癌的預防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身體的健康從來離不開細節的衛生把控。口腔衛生是保證口腔健康的重要一環。濟南市的一位103歲的老太太田淑芬,至今仍保持著一口完好無缺的牙齒,一個牙也沒掉,這都要得益于她對牙齒的精心護理。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保持口腔健康?
1.養成良好的口腔清潔習慣:刷牙是最有效祛除口中牙菌斑、軟垢及食物殘渣的方式,保持口腔衛生每天至少刷牙兩次,早晚各刷一次。
2.選擇合適的牙膏:牙膏可提高牙齒的清潔度,也可減輕牙齒敏感性,防止牙齦出血,應根據口腔問題選擇適合自己的牙膏。例如敏感牙齒的人群,可以選擇標有敏感性專用牙膏;有潔白亮齒的人群,可以選擇標有亮白功能的牙膏;如果口腔有疾病者,可選擇醫生開具的處方藥牙膏。
3.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嗜糖是引發齲齒的危險因素,很多蛀牙都是因為糖攝入過多造成。另外吸煙也會造成口腔不健康,建議才會有所改善。
4.定期進行口腔健康檢查:每年應該進行一次口腔健康檢查,必要時每年洗牙一次,可以有效祛除牙縫中的牙石。牙石的存在有利于新的牙菌斑附著。
參考資料:
[1]《提升口腔免疫力,避免病從口入》.健康時報.2020-04-10
[2]《口腔不健康或增加患癌風險,你還敢不刷牙嗎?》.MedSci梅斯.2021-01-3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