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對健康的影響、教育對健康的影響主要包括
教育心理健康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具有良好的抗壓能力和情緒調節能力,從而正確對待教育教學中的困難和挫折,進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并對學生成長給予積極引導的一種心理狀態。教育心理健康對教育質量和教學效果有重要影響。
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包含著教與學的內在規律。教師要掌握這些規律,完成教學任務,良好的心理狀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困難,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教學能力,才能體現教學的科學性原則。如果教師長期處于壓抑、煩躁的負面情緒中,不僅教學效果難以保證,還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可能出現過激行為,嚴重破壞教學秩序。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和接受者。教師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舉止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心理健康的教師更有愛心、耐心和責任心,會用人性化和科學化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需求,讓學生成長在一個積極向上、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如果教師心理不健康,則難以真正關愛學生,也無法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這不利于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
教與學的和諧互動需要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作為基礎。教師的言傳身教會深刻影響學生的價值觀。教師心理健康,則能以開明的教育理念面對差異,用理解和包容來化解矛盾,從而與學生建立信任和尊重的關系。而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則可能在言行舉止上出現偏激和暴力,破壞師生關系,削弱教學效果。教師是學校教育的執行者和實踐者,教師心理健康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如果教師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則整體教育質量難以保證。教育部《中國教師心理健康研究報告》顯示,約有20%的中小學教師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教師心理健康質量低下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基礎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教育心理健康是教育教學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關系到教學效果、學生成長、師生關系、教育質量等多個方面。顯而易見,高度重視和積極促進教育心理健康,是完善教育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
當前,在基礎教育一線,偏高的壓力水平使不少教師存在較大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壓力源主要來自工作強度大、社會地位低、薪酬待遇差、晉升機會少等因素,而壓力過大會導致教師出現焦慮、抑郁、躁狂等心理問題。優化教師工作環境,減輕教學工作壓力,是當務之急。應合理制定教師工作量標準,建立彈性工作制度,改進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制度,減少教師非教學性工作量,并完善教師休假制度,保證教師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同時,要提高教師工資待遇,加強校級教研管理,減輕教師備課壓力,并改善辦公場所,優化工作環境。另外,應建立心理咨詢室,為教師提供個別或小組心理輔導;設立教師發展中心,豐富教師業余文體生活。這樣可以全方位緩解教師工作壓力。
面對復雜的教育教學環境,許多教師情緒自我調節困難。在情緒調控上存在問題,會導致教師產生明顯的敵對情緒和不同程度的焦慮傾向,這導致教育教學中時有出現教師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辱罵的事件。加強教師心理質量教育,不僅要量體裁衣,更要教育和關懷并舉。學校應該開設教師心理健康課程,邀請心理學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提高教師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度。同時要提供個人心理測試,開展教師小組互助活動,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進行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及時掌握教師的心理動態。對心理狀況出現問題的教師要給予心理輔導或專業治療。這將全面提升教師的心理抗壓能力。
傳統的師生關系逐漸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師生之間相處也從長晚輩的訓誡教育變化為朋友間的引導交流。很多教師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師生關系存在隔閡。部分教師將增加學業負擔和嚴格約束視為教學的主要手段,忽視了理解和信任在師生關系中的重要作用。這導致師生關系存在明顯隔閡,互動交流不足,學生無法獲得情感支持。人性化、民主化的教育理念,亟需在教師培訓中凸顯價值。在師資培訓中強調教育的人文精神,使教師養成愛心;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的教學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加強家長和學生的溝通,使教育回歸人性化。這可以縮小師生隔閡,優化教學環境。
教師是長期職業、終生職業,職業倦怠的問題亦不能忽視。教師存在中度或重度職業倦怠,對教學工作的熱情下降、責任感減弱,這會削弱教師的教學效能,降低教育教學質量。加大心理健康投入,落實政策保障,要加大財政教育經費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比重,將其納入師范和在職培訓,在學校設置專職心理咨詢師,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制定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和獎勵機制,開展宣傳,將心理健康指標納入考核。改進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制度,將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職稱評審與教學年限掛鉤,對于青年教師可以大膽的開展“以考代評”“以績代評”,讓教師可以在不斷地自我提升中消除職業倦怠感。以此,可以從頂層設計和資金保障等方面促進心理健康工作落地見效。
綜上所述,教育心理健康關系重大,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積極作為。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機制,使教育工作者在心理上感受到尊重和支持,學生成長在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中,教育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系統提高,從而使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張如亮,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學歷,副教授,教育部“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研究專家,教育部《“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語文學科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