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健康知識講座資料(2020年中醫健康知識講座主題)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圍繞“增進群眾健康福祉、共建共享健康沈陽”的工作目標,2021年2月,沈陽市印發《沈陽市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實施方案》。為了更好落實方案要求,進一步普及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不斷擴大健康知識普及的覆蓋面,引導群眾建立正確健康觀,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即日起,沈陽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推出健康知識普及行動系列科普知識講座。今天,讓我們共同了解第十二章《中醫中藥篇》第一部分的內容。
(一)中醫食養——舌尖上的養生方法
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不科學、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方式是引起諸多常見病的主要因素。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富裕起來的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越來越重視生活品質的改進, 在食物方面,人們不光要求吃飽,而且還要求既富有營養,又具有一定保健功能,因此飲食養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我國是一個飲食文化大國,中醫在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飲食經驗,并形成了獨特的飲食養生理論,近二十年來,食療、藥膳不僅在國內日益受人重視,并且風靡國外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飲食養生,是我國傳統養生文化中流傳最為為廣泛、最為切實可行的一種養生方式。
“食養”是指用食物“保養身體”,又常稱“食療”、“食治”,一般多與食養、食治、食療、藥膳混同而不區分。嚴格說來,“食養”是根據個體體質的特點,靈活、科學地安排食譜,以達到養生、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在健康人群或在疾病的初期和恢復期,可單用食養調治而“食療”“食治”在食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根據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原則,將食物當作藥物,按理、法、方、食施之,具有養生保健、防病治病之功效。廣義的食養則包括了食物的養生與治療兩方面的內涵。而藥膳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下,將藥物與食物相結合,運用獨特的烹調技術制作成的具有色、香味、形、效的特殊食品,具有養生療疾、健體防病,促進病體康復和益壽延年的功效。
食養、食療是中醫的瑰寶,是我們古代醫療實踐者們智慧的結晶。食養在我國的使用和推廣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解中醫食養,可以幫助我們從每日的飲食調理來養生,通過合理的進食方式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二)食養文化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中國的周朝即有了“食醫”的記載,即專職管理食物補養和飲食衛生的醫生,春秋戰國時代,儒家和五行家為食療文化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秦漢之際,陰陽五行學說更加盛行,藥食同源的理論開始完備。
食養概念最早由《黃帝內經》提出。其言:“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笨梢?,食養可助身體康復。書中還明確指出,治療疾病應“藥以祛之,食以隨之”。《黃帝內經》對先秦以前的食療實踐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總結,提出了完整的食養理論和指導原則。經過漢唐時期的反復臨床實踐,食養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唐代醫家孫思邈在《黃帝內經》食養理論基礎上,結合自己多年的醫療養生經驗,提出了食療概念,并將食療食養由以往的“食以隨之”的次要地位,提升到了“先以食治(療)”的首要位置。食療,即食治,是以飲食治療疾病的意思。食療是對食養理念的進一步延伸和補充。孫思邈在其《備急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言:“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笔朝熃涍^宋元時期的充實、完善和歷代帝王的大力提倡,至明清時期得到普及和發展,此期著有《養老奉親書》〈飲膳正要》等大量食養書籍。
隨著對飲食營養科學研究的深入,中國傳統食養學的合理性和實用性越來越被世人所發現和推崇,人們發現古籍中大量的飲食調配方法能對某些疾病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有的甚至能替代藥物。如山藥豬胰粥能健脾生津,治療糖尿病;冬瓜粥、鯽魚赤小豆湯能利水消腫,以治療慢性腎炎水腫;藕汁清熱涼血止血,可治療咳血、衄血等;常服胡桃粥可益腎潤燥,以治療年老體弱所致的便秘;產后乳汁減少可服用豬蹄山甲粥以催發乳汁;婦女脾虛帶下常服山藥薏仁粥可增強健脾滲濕作用。
有些食物則能補充藥物的不足以輔助治療。尤其是對于一些慢性疾病,體質虛弱者,除藥物調治外,食療輔助尤為重要。如對貧血、肺結核等患者來說,飲食營養是十分重要的,故歷來有“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同時,某些食物能加快疾病的痊愈,如麻疹透疹前,口服芫荽湯可助其透發。
隨著近代科學知識的發展,發現有些食物具有較好的預防疾病的作用,如生山楂、紅茶、洋蔥頭等既能改善血循環,降血脂,又能預防動脈硬化;大蒜除具有以上功效外,還有殺菌、抑制病毒的作用,能防治呼吸道、腸道傳染病。這些均已為群眾所公認和習用。中醫食養歷經數千年不斷探索、積累,是祖國寶貴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燦爛明珠,更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巨大寶庫。
(三)藥食同源一既是食物也是藥物
中醫自古以來認為“ 藥食同源”,即指中藥與食物的來源相同。從食物和藥物的產生方式來講,都來源于生產生活實踐,是我們祖先千萬年與大自然和疾病斗爭的經驗結晶。在上古時代,人們處于一種以覓食為生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人們在尋找賴以充饑的食物過程中,也逐漸發現了一些能夠減輕疾病痛苦的物品。不僅如此,他們也認識到許多物品既可以食用,也可以作為藥用。這類物品不但能補養身體,填腹充饑,還能醫治一些簡單的病癥。《黃帝內經》十三方早就將稻米、雀卵、鮑魚汁、豕膏、菱角、秫米酒、炙肉等食物當作藥物來使用。也有一些能治病的中藥,同時具有食養作用,至今仍被視為藥食兼用之品,如枸杞子、山楂、桂圓、蜂蜜、生姜、薏苡仁、冬蟲夏草等?,F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將藥物分為上品、中品、下品,其中有很多可以作為食物來用,尤其是上品藥物。故此書中說:“上品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由此可見,“藥食同源”。從食物和藥物本身材質來講,都來源于自然界的動、植物,而且有不少品種既屬于藥物又屬于食物,很難截然分開。藥食不僅都來自于大自然,而且藥食的“四氣”“五味”“ 升降浮沉”“歸經”等如出一轍。藥食都具有寒、熱、溫、涼“四氣”的不同特性。其中,寒與涼同屬一性質,只是在程度上不同而已,這類藥食具有清熱等作用:溫與熱也同屬一性質,這類藥食具有溫散等作用。另外,在特性上寒熱均不明顯,介于兩類之間者,稱之為平性,這類藥食多具有補養之功。
藥食都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勢,表明藥食在機體內有不同的功效趨向。一般來說,凡升浮的藥食大都味屬辛甘,性屬溫熱,具有“辛甘發散”的作用:凡沉降的藥食,大多味酸苦,性屬寒涼,具有“酸苦涌泄”的作用。中醫藥膳食療學就是將藥物與食物結合運用,以達到養生防病、祛病療疾的目的。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藥物與食物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藥食同源”的學說影響深遠。
(四)溫和調理—藥補不如食補
雖然“藥食同源”,甚至有些食物和藥物很難嚴格界定,但是藥與食物的性質、作用與副作用等方面還是有很大差別的。食物性質平和,根本作用是提供生命延續的必需物質,而藥物偏性較強,是專門針對疾病而使用的物品,大部分不適合長期服用。因此藥補不如食補,具體應用時也不能藥食不分,甚至不講方式地胡亂搭配藥食。
1.藥與食的性質有差異:食物具有的一個根本性質就是長期服用性,甚至是終生可用,比如米、面、白菜、蘋果等,而除了一些特殊食物(如大多數調味品和某些肉類、果蔬等),性味歸經等中藥理論在指導食物應用時,其實并不是十分嚴格。如蘋果甘涼,但久食并不會發生與涼性藥物類似的反應,皆因大部分食物以平性為主,可以久用。但是,中藥理論對藥物的指導非常嚴格,中藥的性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質相比食物也明顯得多,如生大黃,其性大寒,瀉下作用極強,如果不是燥熱內結而便秘的患者服用,很易造成藥物性泄瀉,甚至傷及胃陽;又如水果中的梨,其性寒涼,雖然遠遠不及大黃作用強,但是平素胃寒或胃納不佳的人,食之胃部也會略有不適甚至引起泄瀉。因此,藥食的性質有較大差異,這也決定了藥食的作用同中有異。
2.藥與食的作用與副作用有差異:食物的根本作用是供人充饑,為機體的各項生命活動提供營養,補充人體日常活動中的氣、津液、精的消耗,其次才是防治疾病或加速病人康復。而藥物的主要作用就是治療疾病。俗語說“是藥三分毒”,《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以供醫事?!边@里的“毒”,指的是凡物均有“偏性”,在寒、熱、溫、涼和酸、苦、甘、辛、咸等方面有自己突出的特性,治療疾病也正是應用了藥物的這種“特性”,也就是偏性來調整有病機體的偏失狀態。同樣,如果藥物使用過度,會造成機體在某方面的偏盛或偏衰,最終導致人體陰陽失衡而產生疾病,故藥物應用有嚴格的原則和方法,所以中藥使用不當也會有副作用。還有一些中藥本身就具有毒性,會使人體產生毒性反應,應用時就要更加小心。而食物由于經過了幾千年的篩選,其篩選的首要標準就是能夠長期服用而不至于產生副作用或副作用極小,而一些副作用稍大的食物,如部分調味品,一般家庭使用總是作為佐料,是不會作為主食來食用的,這也是中國飲食文化幾千年來形成的寶貴經驗。
3.藥食同源,并不是說藥食同性、同功、同用。因為大多數藥物在性、味等方面和食物存在較大差異,因而決定了它們的運用形式、目的各不相同,決不可混為一談。因此藥補不如食補,學習用食物代替藥物,正確調配食物,就能夠在養生、治病的同時盡可能避免藥物造成的損害。
(五)三因施膳——中醫食養的特色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食宜同法”,可見,飲食養生也應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藥食的應用要“因時、因地制宜”,時間上有四季、寒暑、晝夜之更迭,居處地點有東西南北中之分布、高下燥濕等不同,應根據這些不同的氣候、地理環境差異,有選擇性地使用藥物或食物。誠如《黃帝內經》“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控度以為?!敝^也。同時藥食的應用要“因人制宜”,應根據人體性別,年齡、體質、職業、生活習慣等不同,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因人、因證而施,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食物或藥物,絕不能不顧身體條件和狀況亂用藥食。以“三因制宜"法則為指導,有選擇性、針對性地使用藥物或食物,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首先,飲食調理應隨著四季氣候變化而變更五味?!秾O真人衛生歌》說:“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月增辛聊減苦,秋辛可省但加酸;季月少咸甘略咸,自然五臟保平安?!本椭赋鰬摳鶕竟澋牟煌瑏戆才派攀?。一般來講,秋季氣候干燥,宜少食辛燥之品,多食芝麻、蜂蜜等油潤之品以潤燥。冬季寒冷,機體陰盛,宜食羊肉、狗肉等溫補之品以護陽氣。春季萬物萌生,可食蔥、豉以助陽升散。另一方面,根據“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的中醫理論,春夏之際亦可進食些甘溫之品以護人體陽氣,預防秋冬之寒病,不可過食寒涼之物,秋冬季節也應適當食些甘涼之品以潤養陰精,預防春夏之火證,不可偏食燥熱之物。
其次,中國有句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于人們所處地理位置不同,食養也存在著一定差異性:東南沿海地區潮濕溫暖,宜食清淡、長于除濕的食物:西北高寒干燥,宜食溫熱,長于散寒、生津、潤燥的食物。如冬季進補時,北方氣候多嚴寒,可選用一些大熱大溫之品,如狗肉、羊肉;而南方氣候稍溫和,則可選用甘溫補品如雞肉等。又如長期居住于海邊或水上作業者,多有濕邪內侵,食養時須佐以健脾燥濕的中藥,方可達到養生之目的。
最后,由于人的個體差異,食養也因人而異。要充分考慮到每個人體質強弱之殊、男女老少之異而采取相應的食養方法。如老年人氣血陰陽漸趨衰弱,身體各部機能亦較低下,故宜選用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凡過于寒涼或溫熱及難于消化的食物均應慎用。飲食宜清淡為主,宜食暖、軟、緩和之食物,禁油膩、黏硬、生冷之品,以牛乳及各類粥食為宜,亦可多食甘薯以通便。而兒童身體嬌嫩,為稚陰稚陽之體,宜選用性質平和、易于消化、又能健脾開胃的食物,而應慎用滋膩峻補之品,嬰幼兒、學齡兒童應在原有的全面配伍基礎上相應多食用含賴氨酸高的動物食品及豆類,還應多食維生素含量多的水果、蔬菜以助生長。體胖之人則宜多食蔬菜,少食肥甘之品。
(六)食物的“味”與“道”
《黃帝內經》中有關食物性能理論的“氣味學說”,主要包括了四氣與五味兩個方面的內容?!八臍狻?,即指食物所具有的寒、熱、溫、涼4種不同的性質,又稱四性。介于寒涼和溫熱之間者歸為平性。食物的溫熱寒涼是與病性相對而言,根據它們對身體所產生的影響而決定的。中醫認為:性溫熱的食物,能扶助人體的陽氣,糾正寒性體質,減輕或消除寒性疾病。如陽虛怕冷的人多食羊肉、狗肉等溫熱性食物,可溫中補虛,抵御寒冷,而性寒涼的食物多有滋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潛陽等作用。
“五味”,指的就是酸、苦、甘、辛、咸5種不同的味道?!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說:“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狈謩e指出了五味各自的效能。其中的辛、甘氣味屬陽,辛味能行、能散,甘味補益、和中;酸、苦、咸屬陰,酸能收、能澀,苦能泄、能燥、能堅。氣味不明顯者為淡味,具有滲泄之功。如酸味能收能澀,櫻桃能滋養肝腎而止瀉;辛能散能行,如蔥白、香菜能散風寒;苦味能瀉火,如苦瓜能清熱解暑,解毒;咸味能軟堅潤下,如紫菜、海帶都能軟堅散結:甘味能補虛,如龍眼肉能補脾胃,養血安神,大棗可補脾胃,養氣血。
文章編輯:健康沈陽推進委員會健康知識普及行動領導小組
視頻來源:新華社
文章來源:健康教育中醫基本內容、中醫教你學養生手冊、中醫食養保平安手冊、各相關衛生醫療機構
文章審校:沈陽市衛生健康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