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于健康;營養健康知識宣傳內容
我曾經看到過一段話,覺得特別有道理,健康就像放在桌角邊的一個杯子,醫院等它破碎后修補,保險公司等它破碎后理賠,而健康管理就是往里推一推不讓它掉下來。
但是我們想要更健康,讓健康更有保障,只有一條可行之路,就是通過學習獲得維護健康的知識。多少人把自己的專業搞得清清楚楚,但不知道自己的身體長什么樣,有多少人把自行車汽車的結構搞得清清楚楚,但卻不知道自己的肝在哪里,人體結構怎樣。正是因為沒有相應的知識,我們自己想一想有多少發生在家人親戚,朋友身上的悲劇都是源于無知,所以從今天開始,從這一刻開始,我們要翻開人生中新的一頁,就是每天10分鐘認真學習管理體重和維護健康相應的知識和觀念,用知識指導生活,讓我們余生的日子輕松快樂,安全的享受生活,不再為健康擔憂。
要了解人體營養與健康的關系,我們首先要了解一個概念,那就是人體由什么構成?人體是由系統構成,系統是由器官構成,器官是由組織構成,組織則是由細胞構成,細胞是構成我們身體最小的生命單位,它就像微小的積木,有著不同的形狀和大小,執行著不同的任務,一共約有200種左右的細胞,整個人體由60~75兆的細胞構成。而細胞的構成和健康狀態取決于七大營養素,它包括水、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
比如我們每天會吃飯,然后排便,這期間消化過程其實就是人體對于營養素的加工提煉過程。而我們所使用的營養素產品是科學家利用科學技術外在提煉加工而成的,相比人體加工更有選擇性,比如我們不需要食物中的有害物質,我們不需要過多的脂肪,膽固醇,碳水化合物,我們需要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這些都是可以進行選擇的,而人體的加工呢,是吃什么就會吸收什么,不會對食物進行篩選,有些人不懂營養知識,盲目排斥所有的營養品,其實這是錯誤的。雖然我們所處的外界食物環境在改變,我們的食物營養素在下降,但是科技卻在進步,保健食品正是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而誕生。在央視探索節目中曾經講過,人的一生以78歲為例的話,一生共要吃到60噸左右的食物,而這些食物中的營養才是給予人生命的物質,試想如果你吃的是泥巴,你就不可能生存,因為泥巴中沒有生命中所需的營養,所以營養是生命的源泉。
從人的胚胎形成到嬰兒在長大成人直至生命結束,都是因為營養的攝入才組成了生命的器官,以及器官的成長和健康。我們要追求人體的完整健康,而人體的完整健康,前提是要求系統健康,系統健康的前提是需要各個器官的健康,器官的健康前提是需要組織健康。組織健康前提要求細胞健康,也就是說最終是細胞的健康決定了人體的健康,所以細胞健康才是源頭。
而細胞健康的原則是七大營養素,通過消化吸收生成41種,加上水是42種必須的營養素,要求我們每天必須全面足量而均衡的攝取才會保持健康。但如果長期以來食物的營養素攝入不充足或者攝入的比例不對,在人體中所表現出來的就是人體細胞生長所需的材料不完整,而不完整的材料是不能構建出健康的細胞的,不完整的養分供應還會影響生命的調節,使細胞新陳代謝失調出現故障,而最終導致疾病的發生。
那么接下來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細胞障礙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細胞功能障礙
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現在普遍存在的亞健康情況
第二個階段:局部組織受損
表現出來的是潰瘍和各種炎癥的發生
第三個階段:器官功能衰退
比如糖尿病、尿毒癥、高血壓心臟病、痛風等等這些慢性疾病,它的原因都是因為器官功能衰退所導致的。
現代人大量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以及各種精加工或者半成品食物,導致許多人日常的熱量消耗中有35%到45%來自于脂肪,而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以及未加工、粗加工的食物量越來越少,也就是說盡管我們每天都在享受著最豐盛的美味佳肴,但卻僅僅滿足了味覺、視覺和單純的能量需求。營養的攝入是非常單一和混亂的。
熱量過剩和營養失衡會引發眾多的慢性疾病,比如說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等等。比如維生素長期匱乏,一個人的身體免疫能力就會受到影響,變得容易生病,比如說腳氣,口腔潰瘍等等,如果反復發作,那么就要考慮是不是因為體內缺乏維生素所導致的,比如說食物中缺乏蛋白質,人體生長、細胞分化、損傷修復、免疫反應、激素調節等等這些過程都受到影響。
以免疫反應為例,假如營養不良造成免疫能力低下,表現在病人身上的往往是抵抗力弱,經不起細菌、病毒、細胞癌變的進攻,我們可以試想一個問題,每個人體內都有癌細胞,為什么有些人發病,有些人是終身都不發病呢?
所以保護好我們的免疫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啊!
遺憾的是,又有多少人在疾病面前抱怨命運不公,卻不知道,其實是自己的無知害了自己,在《失傳的營養學》這本書當中就提到過癌癥是營養極度匱乏的一種產物。
那么接下來我們再了解一下肥胖,肥胖也屬于營養不良的一種,其根本原因是攝入能量過高和消耗能量過低這兩者之間存在不平衡關系。肥胖的人飲食結構往往不合理,雖然吃的能量很多,但是營養卻不全面也不達標,要么油脂、主食過多,蛋白質不夠,膳食纖維和維生素也不夠。而不合理的減肥方法會導致蛋白質攝入嚴重不足,為了加速減肥,增加運動量和減少營養攝入,也會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癥狀,從而破壞身體機能,導致形成更加嚴重的易胖體質。
所以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疾病是一種長期營養不良帶來的后果,致使身體修復系統缺乏原料,而補充并重新達到身體營養均衡才是營養素的目的,只要一旦給足時間給足營養物質。比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等這些人體構成所需的材料,人體就會自動啟動修復過程。因為人體細胞在經過180天左右的時間,大部分細胞組織都會被更新90%以上,產生出新的組織,比如胃細胞7天更新一次,皮膚細胞28天更新一次,肝細胞180天更新一次,紅血球細胞需要120天更新一次等等。在這一年左右時間里身體98%以上細胞都會被更新一遍。只要營養攝入充足均衡,受損的器官通過細胞不斷的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經過一段時間,受損的組織和器官就會被軟性置換,產生出新的組織與器官,很多的疾病都有機會徹底康復。在《失傳營養學》和《別讓不懂營養學的醫生害了你》等等很多醫學教科書當中都有提到過相同的觀點和臨床案例,通過營養補充調理,人體可以治愈大部分的慢性疾病,而慢性疾病占到總疾病數量的99%。包括糖尿病、痛風等等這樣被醫學稱之為終身性的疾病,都是可以通過營養均衡補充得到很有效的改善和治療的。
一篇采訪衛生部部長陳竺關于營養治療對解決慢性疾病作用的文章指出,西醫對待疾病在于對癥狀上控制。例如得了高血壓用降壓藥,得了高血糖用降糖藥,這樣是絕對治療不了疾病的。中醫對待疾病在于調理,而營養的目的是修復細胞,將疾病扼殺在萌芽中。
據統計中國亞健康人群越來越龐大,亞健康就是疾病的潛伏階段,而亞健康往往會因為得不到相應的重視,最終演變成為重癥。衛生部部長陳竺還提出,未來醫生必須會開兩張處方,一張是針對病情開出的藥方,另一張是膳食營養處方。未來的醫生必須具備營養學的知識,針對慢性疾病特別要發揮營養治療的作用,未來我們的健康取決于每一天均衡的營養,保健食品是時代的需求也是必然的產物,科技的發展滿足了我們很多物質上的需求。
相比于30年前我們可以吃到更多更豐富的食物,但是這些食物在滿足我們口欲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比如含有大量激素的21天的雞肉,90天的豬肉,喂過避孕藥的魚肉,大棚里的藥物,用化學肥料生長的各種的蔬菜,放一年都還沒有腐爛的水果等等這些不健康的食物,不僅營養素不均衡不充足還會嚴重的損傷我們的身體健康,而食物萃取的營養補充劑正是針對于這個缺口而研發生產的。所以營養對人體的健康以及產生疾病時,身體的恢復也需要依賴充足的均衡營養這個觀念已成為共識。但還有許多人并不清楚怎樣使用營養素才是正確的,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這的確是一個專業的問題!
首先能夠補充均衡全面的營養才是最科學最健康的,其次營養素的品質也要有要求,比如安全、吸收率高,配比一定要符合細胞營養。在最后送大家一句話,每個人都應該健康,每個人都能健康,幸福的人生從健康開始,完整的健康從豐富均衡的營養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