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速遞_健康快遞
居家社區將是未來較長時期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主戰場,也是“醫+養”聯手守護幸福晚年的主陣地
以日間照料中心為載體,建設社區醫養結合站點,在社區“養”的基礎上,植入健康管理、中醫、康復、照護等“醫”的元素
隨著與社區、家庭“鏈接”的持續加深,人才緊缺問題亟待破解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董小紅
20%——“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78%——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數量將持續增加。
在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回應老年人對醫療與養老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國提出醫養結合重要舉措。
目前,我國90%左右老年人居家養老,7%左右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9073”現狀,意味著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將是未來較長時期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主戰場,也是“醫+養”聯手守護幸福晚年的主陣地。
在四川,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成都八院”)把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等環節的老年醫療健康服務下沉到社區,“速遞”進家門,為推動醫養結合在基層落地做出有益嘗試。
成都回龍社區日間照料中心,成都八院護士喬雪蓮為社區老人量血壓(2023年4月19日攝) 董小紅攝/本刊
“醫”路下沉促“養”提質
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醫療衛生機構依法依規在養老服務機構設立醫療服務站點,提供嵌入式醫療衛生服務。
早在2014年,成都八院就以“走出去”為關鍵詞,開始了醫養結合向社區下沉的探索。
該院先后與40余家養老機構、護理院等建立“醫養協作”關系;2019年開始,又以日間照料中心為載體,建設社區醫養結合站點,在社區“養”的基礎上,植入健康管理、中醫、康復、照護等“醫”的元素,就近滿足老年人醫養結合需求。
成都八院護士喬雪蓮自2021年5月起,“嵌入”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000多人的成都市新都區回龍社區。每周一到周五,從早上8:30到下午5:00,她都駐點于此。
院內醫護團隊每周都要到回龍社區“打卡”——醫生看病坐診,護士負責對老人進行疾病防治宣傳及基礎檢查。
“最近血壓有點高,知道這里有醫生坐診,專門來看看。”80歲的林廷忠老人就住在附近,“走過來也就10分鐘,很方便。”
醫療資源下沉的同時,配套服務也延伸到了社區:社區檢查開藥,醫院配藥送藥。“上午開了藥,下午出來遛彎就可以來取了。”林廷忠說,如需住院,經社區坐診醫生診斷后可由“綠色通道”直接從社區送進病房,無需掛號、重復檢查。
醫療衛生服務的嵌入提高了日間照料中心的“人氣”。回龍社區工作人員付霞說,主動來日間照料中心的老人越來越多,“還有很多老人從牌桌上下來了,跟著護士打打太極拳、練練八段錦。”成都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盧家春說。
社區醫養結合站點還架起了居家老人向醫院轉介的橋梁。一名飽受腦梗后遺癥折磨的老人,在醫養結合站點的幫助下入住成都八院并接受了長期護理保險評估,定為“重度失能二級”,每月可享千余元的護理補貼。
服務“速遞”敲開“90%”家門
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加強老年人居家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旨在著力增加老年人居家醫療服務供給,精準對接老年人群多樣化、差異化的迫切醫療服務需求。
成都八院是成都市的先行試點機構之一。從2021年起,成都八院的門診部里,多了一塊“居家延伸服務”的牌子。該院整合出一支近20人的多學科團隊,為居家高齡、失能失能、慢性病、殘疾等行動不便或有其他困難的老年人“速遞”醫療服務上門。
今年80歲的胡婆婆患有高血壓及腦梗塞后遺癥,長期臥床。早已喪失了吞咽功能,只能依靠長期留置的胃管進食。
由于此前安置的胃管到期需要更換,家屬電話聯系了居家延伸綜合健康服務工作站。團隊首先監測了胡婆婆的生命體征,對其進行老年綜合征評估,在詳詢老人用藥和飲食情況后,與家屬簽訂了留置胃管知情同意書。
胡婆婆身體虛弱,無法言語。有著多年臨床護理工作經驗的門診護士長胡禮慧,一邊輕柔地置入胃管,一邊細聲囑咐老人做吞咽動作,換管順利完成。
“醫養結合站點‘落地’前,插胃管、尿管以及褥瘡護理等專業性較強的照護服務,都要由家屬把老人送到醫院做。”胡禮慧說,如今,居家延伸服務又為有需要的老年人及其家屬提供了多一種選擇。
成都八院的居家延伸服務清單,包括身體、精神、認知、居家環境等評估及建議;血糖、血氧飽和度、心電圖監測與檢查;詳細用藥指導;導管維護、壓瘡護理等護理服務;居家康復、中醫、營養指導與治療;開具常見病、慢性病處方并送藥到家等多項內容。
除了老年科醫師、護士,臨床藥師、營養師、康復醫師、心理咨詢師、照護培訓師等也在醫療服務上門的“速遞員”隊伍中。截至目前,成都八院居家延伸綜合健康服務工作站已累計服務2000人次,覆蓋成都多個城區。
整合資源引才育才
多元化增加服務供給,切實滿足老年人的健康和養老服務需求,多位接受采訪的醫護人員對完善支持政策、加強人才培養提出期待。
“我們一個科室共有12個醫生,除了完成本院工作,還要輪流跑4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工作量確實非常大。”盧家春說。以她為例,每周有2個半天在院內坐診,1天在回龍社區出診。
為了鼓勵醫生向社區“下沉”,成都八院在保持原有待遇基礎上,把社區工作量算作“增量”,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也有一定傾斜。“隨著與社區、家庭‘鏈接’的持續緊密,人才緊缺越來越凸顯。”盧家春說,這不是一家醫院能解決的,需要醫學人才培養和培訓體系的可持續支撐。
此外,配套政策能否打通“最后一米”,關乎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的動力和質效。有業內人士指出,醫養結合的相關政策分散在民政、衛健等多個部門,如能進行系統性規劃整合,可以增加對基層醫療和養老機構開展醫養結合工作的支持力度。此外,目前的醫保、財政補貼等仍偏重于治療方面,需要完善激勵政策。
構建“預防、治療、照護”三位一體的老年健康服務模式,守護2.8億老年人的最美“夕陽紅”,暢通醫養結合居家照護路,呼喚更多細化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