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身體健康嗎_試管嬰兒到底健不健康
(圖源網絡,未允侵刪)
雖然曾經聽到過家屬問過醫生,試管對愛人身體有什么影響?但我很少聽到姐妹們自己去問醫生這個問題。
求子這條路對很多人來說注定不平坦,走到生殖中心是很多姐妹走投無路的最終選擇。
我們是想成為媽媽,但成為媽媽之前我們首先是我們自己,愛自己同樣重要。
那么試管嬰兒對母親的身體到底有什么影響呢?今天我們通過一些文獻來系統總結一下!
01試管嬰兒過程中常見的母體副作用
我們先從試管這個近期過程來說,試管嬰兒助孕過程中,一般會使用激素類藥物,這類藥物主要用于促進卵泡發育,以及調節子宮內膜,幫助胚胎著床。
這類藥物的使用可能會導致月經紊亂、胃腸道不適、皮膚過敏等副作用。
試管過程中最重要的促排卵步驟,會使用大量的促排卵藥物,如果你的身體對這種激素類藥物反應比較過度,可能會導致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
輕癥可能會出現下腹部不適、腹脹等癥狀,重度則可能出現血栓形成、胸腹水等嚴重的癥狀,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但是極少數。
在試管嬰兒中取卵手術史一個創傷性操作,雖然現代醫學技術已經大大降低了手術風險,但仍有可能出現出血、感染、臟器損傷等并發癥。
胚胎移植后也可能出現移植失敗、胚胎著床異常、宮外孕等問題,這也會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造成雙重打擊。
注意,很多人認為試管可以減少宮外孕,其實不然,根據研究,試管的宮外孕發生率為2-11%,而自然妊娠宮外孕發生率僅為1.2-1.4%。
有研究者認為,對于輸卵管已經有嚴重病變的患者,行輸卵管切除或結扎,且盡量靠近子宮角處,可能是降低試管中發生宮外孕風險的重要發展方向。
當然上面這些影響說的都是試管過程本身造成的,屬于一過性的,那么試管對女性孕期以及整個生命周期到底有什么影響呢?
跟著圈姐去文獻中找一找答案吧!
02試管對母體代謝疾病的影響
孕期代謝相關的妊娠并發癥如妊娠高血壓和妊娠糖尿病,是母體遠期罹患高血壓和糖尿病的危險因素。
在頂刊《人類與生殖》的一項META分析中,16923例單胎IVF / ICSI 與自然受孕相比,妊娠高血壓的發病風險顯著升高;13399例單胎IVF / ICSI與自然受孕相比,妊娠糖尿病的發病風險也顯著升高 。
在頂刊《生育與不育》刊發的另一項更大數據量的Meta分析中也證實,單胎妊娠中試管受孕母親妊娠高血壓和妊娠糖尿病發病風險增加。
該研究共納入50項相關研究,161370例試管妊娠和2280241例自然妊娠的樣本,妊娠高血壓和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率都比自然妊娠高1.3倍左右。
但你要由此得出結論,試管嬰兒基本本身容易導致孕期容易患妊娠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壓,這顯然也有失偏頗!
因為很多試管姐妹本身年齡大,存在多囊、肥胖等代謝問題,你很難判斷是試管技術導致了妊娠母體糖尿病和高血壓,還是原發病導致的。
一項中國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納入了13604 例試管嬰兒和198002例自然妊娠患者,在調節了母親年齡、體質量指數、既往不良孕產史等混雜因素后,妊娠糖尿病和子癇前期的風險仍然顯著升高。
由此可見,試管嬰兒技術可能是母體發生妊娠期代謝相關疾病的獨立影響因素,進而增加整個生命周期糖脂代謝異常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根據黃荷鳳團隊的研究,試管嬰兒中對配子、胚胎的處理對胎盤的形態和功能產生了影響,可能導致了試管受孕母親及其子代代謝紊亂。
如卵巢刺激使得母體內產生超生理水平的激素、PGT 取細胞進行檢測均會對胎盤的發育產生影響,進而增加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病風險。
試管受孕的胎盤往往會有形態學的異常,表現為胎盤厚度增加,胎盤血腫、絨毛水腫和微鈣化的發生率增高。
試管受孕的胎盤,其功能也表現出顯著的異常,尤其是物質運輸和代謝改變。 研究表明,試管組的胎盤轉運較對照組減少了58.1%。
所有這些都導致了妊娠期女性代謝功能發生了較孕前更大的改變,這種改變持續將近一年的時間,這對全生命周期產生不良的健康影響。
03試管對母體癌癥等惡性疾病的影響
①乳腺癌
發表在2022年的一項涉及八萬多人的隊列研究,比較了采用藥物促排卵治療、試管嬰兒治療和普通自然懷孕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
在隨訪期間,共有984名婦女(1.0%)被診斷出患有乳腺癌(平均隨訪期,9.1±6.3年)。
試管嬰兒組、藥物促排組和普通人群每1萬人年乳腺癌的發病率分別為11.9、10.7和10.7。
這充分說明,試管嬰兒之后的乳腺癌發病率與普通人群或藥物輔助促排人群之后的乳腺癌發病率相當。
早期一項研究顯示,促排卵治療與乳腺癌的發病并沒有直接關聯,但在促排后第1年內會增加乳腺癌發生率,而且這種情況在具有家族史的患者中更明顯。
分析可能是由于促排卵藥物加快了先前存在的癌細胞的發展進程,從而誘導其更早發生。
②子宮內膜癌
一項病例對照研究顯示,試管助孕的女性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高于自然妊娠組,且經產婦患病高于初產婦。
子宮內膜癌發生可能與雌激素長期作用而無孕激素撤退有關,使子宮內膜呈持續性增生狀態,繼而發生癌變。
臨床上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長時間不排卵,子宮內膜受單一雌激素作用,不孕患者在行輔助生殖技術助孕時高劑量的雌激素支持內膜,都有可能會增加子宮內膜癌患病風險。
③卵巢癌
發表于2023年的一項跟蹤了丹麥、挪威、瑞典、芬蘭等的20多年的33880個從第一次懷孕到懷孕≥22周,或追蹤到死亡的數據。
結果發現,2683名參與者(0.08%)患上了卵巢癌;試管嬰兒后135人患癌,自然受孕后僅2548人(發病率分別為每10萬人年11.6和5.5)。
這說明,與自然受孕相比,在試管嬰兒后分娩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高1.7倍,其中常規體外受精的關聯比胞漿內注射更強。
當然也有研究認為,接受試管嬰兒的女性卵巢癌風險并沒有增加,或者只是略微增加。
還有研究認為,促排卵但可以提高漿液界性腫瘤的發生率,可能與后期黃體支持有關。
當然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認為試管嬰兒與卵巢的惡性腫瘤之間沒有相關性。
其實,試管嬰兒對女性的很多近期影響都是一過性的,很多遠期影響目前也處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階段。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試管嬰兒一定是對身體有一定損害的操作,至于這種損害到底有多少,需要更大規模的數據來支持。
我們能做的就是,如果你有試管指征,確實不能自然懷孕,那么該做還是要做,如果只想滿足某種愿望,我勸您打住,自然妊娠才是最佳的選擇。
全文完!現在流量為王的年代,圍觀也是一份力量,轉發就是一份擔當,希望動動您好看的小手,給我點個贊,如果您能轉發到微信群或朋友圈,就會讓更多孕育困難的小家庭受益,謝謝您!
鄭重聲明
本賬號發表的內容僅作為資訊分享,本賬號不做任何形式的營銷推廣,文章觀點不能直接用作醫療診斷或健康干預建議。在采取任何預防或治療措施前,請與你的醫療保健提供者溝通。
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公眾號
永遠在意真實數據和文獻論證
抱娃路上,我愿意陪你一起走過最無助的歲月
——THE END——
參考文獻
[1]林方方,哈靈俠. 輔助生殖技術助孕后母親與子代健康狀況評估[J]. 寧夏醫學雜志,2017,39(4):379-381. DOI:10.13621/j.1001-5949.2017.04.0379.
[2]Obstetric and perinatal outcomes in singleton pregnancies resulting from IVF/ICSI: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um Reprod Update. 2012 Sep-Oct;18(5):485-503. doi: 10.1093/humupd/dms018. Epub 2012 May 19. PMID: 22611174.
[3]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risk of pregnancy-related complications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in singleton pregnancies: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Fertil Steril. 2016 Jan;105(1):73-85.e1-6. doi: 10.1016/j.fertnstert.2015.09.007. Epub 2015 Oct 9. PMID: 26453266.
[4]Maternal and Neonatal Outcomes After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China. Front Med (Lausanne). 2022 Apr 5;9:837762. doi: 10.3389/fmed.2022.837762. PMID: 35479950; PMCID: PMC9037083.
[5]周方玥,黃荷鳳. 輔助生殖技術對母親和子代代謝影響的研究進展[J].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2023,15(3):14-18. DOI:10.3969/j.issn.1674-4020.2023.03.03.
[6]Ovarian stimulation for fertility treatment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matched cohort study. Hum Reprod. 2022 Mar 1;37(3):577-585. doi: 10.1093/humrep/deab270. PMID: 34871410.
[7]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review. Int J Fertil Womens Med. 2005 Nov-Dec;50(6):259-66. PMID: 16526416.
[8]Use offertility drugsand risk of endometrial cancer in an Italian case control study『J].EurJ Cancer Prey.2010,19:428—430.
[9]Risk of ovarian cancer in women who give birth after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RT)-a registry-based Nordic cohort study with follow-up from first pregnancy. Br J Cancer. 2023 Mar;128(5):825-832. doi: 10.1038/s41416-022-02097-7. Epub 2022 Dec 22. PMID: 36550209; PMCID: PMC9977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