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頁(健康頁面在哪)
“比牛奶更有營養”,“額外營養素添加”,“孩子們都喜歡”……猜猜這些廣告賣點,說的是什么食品?我想,如果不給畫面,是很難猜出來的。這樣的宣傳套路,如今太常見,太普遍了。
此次,把這個策略演繹到極致的就是奶酪棒。
奶酪棒的宣傳廣告,會先醒目打出干酪的添加量(一般在50%左右),然后宣傳自己的蛋白質和鈣含量是鮮牛奶的多少倍(蛋白質一般在2~3倍,鈣一般在5倍),最后再強調額外添加了什么營養素,比如維生素A、D,還有葉黃素等等。
這樣的食物,即使是零食,是不是也要讓孩子多吃點?孩子愛吃不說,還可以補充乳制品。
且慢,理智的家長都明白,廣告說的話怎么能輕信呢?奶酪棒的營養水平到底怎么樣,先看看營養成分表再說。
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是,雖然各種奶酪棒在宣傳中反復強調自己如何有營養,但是在商品的詳情頁中都沒有放出自己的營養成分表和配料表。
說好的真金不怕火煉呢?莫不是有什么不足為外人道的“難言之隱”?
這個“難言之隱”可能是,奶酪棒的高鈣、高蛋白之后,還有大眾并不喜歡的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而且這些碳水化合物有一部分屬添加糖(白砂糖)。
這個“難言之隱”還可能是,配料中的槐豆膠、黃原膠這樣的增稠劑和乳化劑,雖然是合法添加,但與大眾心中真正健康產品的形象不符。
這個“難言之隱”更可能是,產品的高鈣、高蛋白,并非全部來自于真正的干酪,而是直接添加濃縮牛奶蛋白和磷酸三鈣。此奶酪,并非“真奶酪”。
因此,用目前市面上的奶酪棒來代替牛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我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日要攝入300g鮮牛奶或同等蛋白質含量的乳制品,對于兒童來說,這個量是300~500g。
就以300g為例,需要攝入圖中A奶酪棒120g,這同時會帶來21g的脂肪,19g的碳水化合物,720mg的鈣和10.3ug的維生素D。
這樣的話,維生素D含量超過了一天的推薦攝入量,鈣含量也接近于一天的推薦攝入量,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如果再刻意額外補充的話,很有可能導致攝入超量。
進一步講,如果想給孩子養成吃乳制品的習慣,鮮牛奶還是更為合適。
但如果用奶酪棒來代替糖果的話,還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當然,我們更希望食品商在宣傳中,能多一些真誠,少一些套路。“碰瓷”牛奶并不能永遠瞞過消費者,還會透支自己的信譽。
有一說一,實事求是,不只是可以節約消費者的選擇成本,貢獻公共健康,更可以反過來成就品牌自身。以上。
PS:干酪的特點,發酵的乳制品;蛋白質、脂肪含量豐富,碳水化合物含量很低的乳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