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小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怎么填
這兩天,一條消息在全網刷屏,成為熱門,“上海長寧小學生問卷涉自殺”的話題引起爭議。
“最近一周,為了自殺,你的準備行動完成得怎么樣?”
“最消沉、最憂郁的時候,為了自殺,你的準備行動完成得怎么樣?”
……
這一連串的問題,出現在上海長寧區一所小學的心理健康調查問卷中,多個涉及“自殺”內容的問題引起了家長的不滿。
在另一份網傳家委會致學校的建議書中提到,家長質疑問卷不合理,做完調查問卷后,部分孩子對自殺興趣不減反增。
11月18日下午,上海長寧區委宣傳部透露,目前教育局正在調查處理。今天上午,上海長寧區教育局就此發布情況通報,該教育局已要求停止該調查問卷工作。經初步核查,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中心和該教育局相關科室對問卷內容審核把關不嚴,引發學生困惑和家長擔憂,對此上海長寧區教育局致以誠懇的歉意。
大家都知道,日前,教育部答復全國政協提出的《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在回應中,提到“明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心理檔案,評估心理健康狀況,對異常結果重點關注。
可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高度關注。網上有消息稱,上海長寧區做法也是為了回應這一政策。其實,這個心理健康測試問卷的初衷是好的,也是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但卻在操作層面出了“問題”。
不得不說,心理健康調查問卷作為一種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態的方式,是很有意義的。但大規模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測試涉及學生隱私,內容敏感,真是需要慎之又慎,把握好尺度。
怎樣的心理健康問卷才適合走入中小學的校園,且能夠真正對學生有益?北京豐臺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程忠智主任跟圓桌小編分享了心理測試問卷應該如何制定。
程主任告訴教育圓桌小編,心理健康測試問卷需要在量表的科學選擇、施測的規范等方面謹慎再謹慎。
程主任提出了心理測試四個原則:
第一:問卷選擇非常重要。目前心理測評提供機構非常多,僅測抑郁的量表就有很多種,如果選擇不好會產生副作用。選擇測試量表后要進行試測,保證問卷要符合中小學生的發展階段特點。不同年齡要設計不同的問卷內容,小學、初中和高中生等各不相同。
第二:測試之前一定要征得家長的知情與同意。學校應做好動員,將測試的意義、目的告知學生家長。
第三:學生大規模心理普測不適合直接使用“診斷量表”
1、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要分兩步走,不能“一刀切”。面對大規模的學生心理測試量表要先使用普通量表,開展全員監測。比如,可通過問題了解學生最近是否與同學鬧矛盾,家庭是否發生了對自己影響較大的事件等;可使用量表,了解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是否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解決;也可使用社會支持系統量表,了解學生遇到情緒困境時,是否可以找到傾訴對象,或者幫助解決困境的家長、老師、同學等。“這些都是比較溫和的測評量表,不會涉及敏感問題,但卻可以了解學生一部分心理情況,這些都是適合普測的量表。”
2、如果普測中發現學生情緒狀態持續不好,身邊正發生重大事件、且學生本身心理韌性不高又沒有可傾訴、支持的對象,則可進入第二步,即第二階段,這部分學生才可能用到診斷量表,但使用時也要謹慎,要結合心理老師、心理專家的實際觀察,最終給出初步評估意見。
第四:測試卷內涉及的周期不宜過長、且測試結果要迅速出爐
程主任介紹,對于心理測試要科學施策及解讀。一般測試卷內的涉及時間不宜超過兩周。比如,問題中提到“近兩周內有沒有遇到重大難題?”而不能用“近一年內有沒有遇到重大難題?”。 過長的周期會導致測試結果失去意義,可信度不高。有的學生曾經有過,但很快消散,就不構成心理問題。同時,測試結果要在短時間內出爐,否則會延誤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及時干預。
圓桌小編在咱北京中小學也了解了一番,得出的結論是,對學生心理測試要保持非常謹慎的態度,測試結果嚴格為學生保密。
“一般情況下,對全體同學的心理測試都非常謹慎,輕易不做。因為涉及學生隱私以及容易引起學生、家長的擔憂和揣測,所以只要測就要讓家長知曉且同意后才進行。”一位中學心理老師跟圓桌小編還原了疫情期間該校做過的一次全校心理健康測試流程。
首先,問卷采用權威且編制好的量表,內容均由專業人員設計。
同時,學校會針對此次心理健康問卷調查在學校內組織專門培訓,老師和學校領導都要參會。比如如何保護學生的隱私、老師們如何進行調查、通過何種渠道告知家長等。
此外,問卷調查結束后,問卷調查結果不告知學生,僅有心理老師等專業人士才有權產看結果。
另外,這位心理老師告訴圓桌小編,心理測試只是一個初步的篩查,如發現有學生出現不太正常的數據,心理老師會進一步跟班主任進行訪談,跟學生做咨詢。不會因為簡單的一個結果去判定孩子心理不正常,調查問卷僅是一個參考方式。
另一位每學年都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的學校心理老師告訴圓桌小編,學校每年對學生采用中小學心理健康測試MHT量表對學生進行測試。在此基礎上,學校每年都會根據上一年學生整體情況更換心理調查內容,比如對學生做幸福感、家庭環境、心理彈性,社會支持、抑郁測試等方面心理調查。
這位老師坦言:“為了不給學生造成負面暗示,關于抑郁心理測試的調查,學校將抑郁測試的抬頭都改成了情緒測查量表。這個表中不可避免地也會涉及自殘等題目,但都僅限于情緒、念頭等層面的問題。只體現傾向性。”
當發現學生有抑郁等苗頭時,心理老師會根據測試結果和訪談確認孩子情緒狀態,然后根據孩子反饋情況,在遵守保密情況下跟班主任溝通,班主任會給多的關注,從提升學生價值感和成就感。心理老師也會設計歸因方式,成長型思維、情緒調節、生涯規劃、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系列課程,幫助學生從認知上進行調整。對于問題比較突出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的干預,進行家長訪談和干預。特別嚴重問題的會告知家長,建議家長去專業醫院進行進一步的篩查及處理。
在圓桌小編的了解過程中,不少老師都坦言,目前孩子們出現心理問題的有點嚴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受到更大的關注。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上,“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發布,全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其中重性抑郁障礙占2.0%。
【提示】
家長如何發現自己的孩子可能存在心理問題?
豐臺二中心理老師劉海連老師告訴圓桌小編,其實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是有一些表現的。家長在日常如發現孩子存在以下問題,則有必要適時與心理老師進行溝通咨詢。
1、長期自我否定、不能自我接納。
2、孩子長期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
3、存在過激的情緒反應
4、不能正常接受現實,逃避現實,不能接受現有的生活和身份。
5、無法接受自己作為學生的角色,不能正常參加集體活動,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等。
如何讓孩子擁有健康的心理?
家長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支持,要適時求助于心理老師,在家庭中,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關心、理解和支持,對一些共同的家庭時光,將更多的情感傾注在他們身上。增強學生心理能量。“孩子的心理能量強了,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就不容易崩潰。”劉海連老師說。
如果孩子出現心理問題,要適時與心理老師溝通,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則要積極到專業機構進行治療。
學生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北京十八中陳文鳳老師:擁有一個自己的興趣愛好,當學生能夠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時,意義感和價值感就會幫助學生調控心理。要多運動,運動可以改善抑郁焦慮情緒,運動可以調節前額葉皮層內的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化學物質,讓我們感受到愉悅感。遇到問題要積極尋找社會支持,比如,向老師、朋友訴說。學生還可以通過記錄感恩三件小事、記錄自己成就事件等小方法提升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如果超過兩周的自我調節不能夠緩解情緒困擾,需要尋求心理專業人士的幫助。
“目前,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都發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管理要求,非常切合實際,需要在工作中加大力度。”程忠智也向圓桌小編透露了目前本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難點問題。
第一:中小學學校心理課必須開齊開全,這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現和預防非常重要。有時課上老師的一句話、同學一個觀點就能讓一些同學從不好的情緒和境遇中走出來。同時學校也要做好校園心理咨詢和輔導。“心理測試可以做,但不是本質的辦法。本質的辦法還是學校日常的心理課和心理咨詢。”
第二:學校中必須必須配備專職心理老師,心理課必須由專職心理老師來上。但目前在學校中,專職心理教師的配備還不夠。
第三:區域的心理輔導隊伍的補充非常重要,目前北京致力于建設市、區、校三級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區級心理輔導資源的配備非常重要。在學生面臨心理危機需要干預時,區級心理輔導人員能夠起到更大的作用,也能更好地對學校心理咨詢進行指導和督導。
第四:學校內不僅要配備專業的心理老師,學校的班主任、學科教師、校領導等都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常識,都需要進行專業心理課程輔導,營造全員育心的校園環境。
第五:家長的意識也要增強起來。很多時候,家長不重視也是孩子心理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有時孩子自己都希望能夠去心理門診、專業機構看病,但家長卻不以為然,可能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問題越發嚴重。
文/北青-北京頭條記者 武文娟(部分內容摘自網絡)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武文娟
編輯/毛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