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圖片 醫療圖片素材
預見2024:《2024年中國精準醫療行業全景圖譜》(附發展前景等)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中源協和(600645);南華生物(000504);華大基因(300676);迪安診斷(300244);冠昊生物(300238);艾德生物(300685);達安基因(002030);貝瑞基因(000710)等
本文核心數據:行業供需;行業市場規模;企業注冊分布;行業規模預測等
行業概況
1、定義:目的是實現對于疾病和特定患者的個性化精準治療
精準醫療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于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與鑒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并對一種疾病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分類,最終實現對于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目的。精準醫療行業主要包括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三大細分市場。
2、產業鏈剖析:企業集中在產業鏈上游
從精準醫療產業鏈來看,上游主要涵蓋藥物、技術等研發環節和藥品、制劑、設備、器械等生產環節;中游主要涵蓋以細胞儲存、基因檢測為代表的精準預防環節,以基因檢測、細胞檢測、液體活檢為代表的精準診斷環節,還有以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環節;下游主要為相關產品和服務通過線上和線下零售藥店、各級醫院等,提供給居民用戶。
行業發展歷程:“十四五”要求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中國精準醫療整體發展時間較短,整體發展向好。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成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科技部組織首次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并決定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用于精準醫療。2022年,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重點圍繞先進診療技術和裝備、精準醫療、檢驗檢測等方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行業發展政策
自2015年,科技部組織首次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并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用于精準醫療。中國相關政策規劃文件頻發,為精準醫療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行業發展現狀
1、供給分析:2015-2016年企業注冊數大幅增加
2015年,精準醫療在中國首次提出后,2015-2016年相關注冊企業數量大幅增加。2015年以前注冊的相關領域企業也紛紛申請認證、擴大經營范圍,成為精準醫療行業內企業。截至2023年,中國精準醫療行業注冊企業超過4800家。
注:上述查詢時間截至2023年6月底。
從基因檢測注冊產品來看,根據國家藥監局的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注冊基因檢測相關醫療器械產品數量超過500個。2023年,中國基因檢測注冊產品數量約58個,相比2022年減少了10個。
2、需求分析:醫療衛生機構診療人次波動增長
根據2015-202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情況數據,近年來患者就醫人次呈波動增長趨勢。2023年全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總診療人次為95.6億人次,平均每人到醫療衛生機構就診6.8次。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數據,2022年中國約有482.47萬新發癌癥病例,其中,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肝癌和胃癌等是主要新發癌癥類型,占新發癌癥病例總數的一半以上。
3、市場規模:國內市場已經突破2000億元
2016-2022年,中國精準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呈逐年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達到18.5%。2022年,中國精準醫療行業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14%左右。前瞻初步統計2023年市場規模超過2400億元。
當前,我國醫療數字化體系尚不完善,限制了我國精準醫療信息化的發展;普惠醫療任重道遠;國內藥企對基因領域的認知教育和資源配置尚未達到國際頭部藥企的水平,藥企和基因領域的協作少;罕見病的篩查、診斷、治療手段有限;產品和技術同質化嚴重等,行業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難題。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廣東省企業分布較多
我國主要精準醫療行業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注冊企業數量占總數的20%以上;北京、上海、江蘇也有較多注冊企業,其中,北京和上海地區上游生產企業密集,具有產業鏈集群優勢。
2、企業競爭:市場競爭較為分散
結合不同領域不同細分市場來看,中國精準醫療行業競爭格局主要分為五個派系,各派系均有代表性企業。綜合來看,我國精準醫療市場目前呈現整體集中度低、部分細分市場集中度高的態勢。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在專科專病發展的基礎上,互聯網化、數據化和AI化賦能精準醫療快速發展。隨著人類對疾病與基因關系認知的加深,基因測序成本的降低,以及生信、臨床表征、環境、健康管理等數據庫與知識體系的建立完善,精準醫療得到飛速發展,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精確診斷和治療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發展方向。預計2024-2029年,中國精準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2%左右,到2029年市場規模接近5000億元。
行業趨勢方面,未來精準醫療行業在技術創新、數據整合、多學科合作等方面將進一步發展,精準醫療向更加高效、個性化和普惠的方向發展持續深入。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精準醫療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
六省市開始行動,新質生產力將醫療行業潛力賽道推上風口
近期,新質生產力成了熱詞,相關概念股指數也整體上漲約20%。
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質變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為核心標志,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為主要特征。
事實上,股價只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波影響,其后續將產生更廣泛、更深遠的影響。例如,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重慶等省市發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同時,多個科技部門與地方政府已決心布局未來產業,加強培育新質生產力。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大力發展未來產業,是引領科技進步、帶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選擇。《意見》提出的未來產業包括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六大方向。
此外,目前已有多個地區發布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配套扶持政策;多個投資機構已決心將資金投向國家需要、國家支持的新興領域。眾多人才預計也將涌向相關領域創業或就業。
從政策到社會資金,從人才到創新環境,新質生產力將影響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并不可避免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在這期間,抓住機遇的企業,將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飛速發展;戰略選擇錯誤的企業,則將被時代淘汰。
當下,各地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將對醫療行業產生什么影響?新質生產力將如何幫助相關的行業和企業迭代升級?新質生產力關聯了哪些細分賽道?
兩會頻繁提及的新質生產力,正在催生新的風口。
近期,北京、上海、廣東、重慶、浙江、江蘇等省市均在陸續發布的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同的省市選擇培育不同的新產業。
其中,北京促進新能源、新材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開辟量子、生命科學、6G等新賽道;廣東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重慶推動衛星互聯網產業園建設,深化北斗規模應用及配套產業發展,加快開辟低空經濟、生物制造等新領域新賽道;江蘇開辟未來網絡、量子、生命科學、氫能和新型儲能、深海深地空天等產業新賽道。
除了宏觀層面的行業布局,一部分地方政府已經制定了具體政策,以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例如,上海普陀區、北京海淀區、浙江杭州余杭區等已發布專項政策,支持創新企業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
其中,上海普陀區武寧創新共同體計劃在2024年踏踏實實“做好十件事”,包括梳理發布一批“揭榜掛帥”項目、啟動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落地啟動一批高能級人才集聚平臺等。武寧創新共同體還計劃定期梳理挖掘高校院所、頭部企業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研發需求,助力科研成果與需求的智能匹配、高效對接。
同時,上海普陀區將拿出“創新里”3000平方米的載體空間,對符合產業導向、高成長性的初創項目、團隊,以資金、租金入股等形式予以支持。
另外,上海普陀區圍繞科創策源、協同創新、創新創業、人才引育、創新生態等五個方面制定了專項政策,如支持概念驗證中心建設、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支持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支持創新創業、支持人才和團隊引進等,從科研、實驗室、資金、創業、人才、產業鏈服務、品牌等多維度為創新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不僅是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國家還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新產業,加速形成新質生產力。一部分投資機構也表示將投向國家需要、國家支持的新興領域。而與新質生產力關聯的產業、行業、企業將站上風口。
目前,已有多個文件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任務是培育新產業。在重點任務、資源傾斜的支持下,預計醫療行業將有多個細分領域踏上風口。不過,站在風口上的各行業并不僅因為新質生產力概念而火爆,其在本質上就是推動產業升級、顛覆原有市場格局的新興賽道。
“在市場動蕩變幻之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醫療產業的未來指明了道路,也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指明了方向:要敢于投資創新技術、能夠轉化創新技術的人才和處在大變革中的行業。”凱乘資本創始人鄒國文博士表示。
根據梳理,科學儀器、流水線、新材料、生命科學與醫療器械上游賽道、制藥設備與器械生產設備、醫療AI、3D打印等多種行業和創新技術將受益于新質生產力概念,加速起飛。
1、科技創新的底層工具:科學儀器
隨著新質生產力概念落地,科學儀器行業有望得到重點培育。科學儀器主要應用在研發、生產環節,是實現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的重要工具,在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將起到關鍵作用。但是現階段,科學儀器市場被海外品牌壟斷,國產產品處于絕對弱勢地位。
不過,如今已有一批創新企業攻關科學儀器,致力解決科學儀器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如華大智造、賽陸醫療、齊碳科技、賽納生物、真邁生物、安序源等國產企業的測序儀產品均已進入商業化階段,瀚辰光翼也以核心生物育種設備成功打破進口品牌的壟斷。
凱乘資本創始人鄒國文博士補充道:“測序儀之外,還有多家創新企業研發高端、專用的實驗室分析儀器,希望為國內科研院所提供更好的研究平臺。其中,磐諾科儀就是國內未上市體量最大的自主研發生產科研儀器的公司之一,可以為醫藥生命科學研究提供底層支撐。”
2、智慧化、自動化的代表:流水線
流水線將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加速發展。流水線,即全實驗室自動化系統(TLA),可將不同的分析儀器與分析前和分析后的實驗室分析系統通過自動化傳輸軌道串聯起來,在信息化網絡的主導控制下,構成流水線作業的組合,達到流程最優化、效率最大化的目的。
相較于以往的手工操作、半自動輔助操作、模塊自動化操作,全實驗室自動化系統可實現進樣、檢測、出樣全流程自動化,可滿足三級醫院70%左右的檢測需求,能夠有效緩解醫院檢測擁堵情況,顯著提升三級醫院的檢測效率。
以往,我國實驗室自動化流水線市場長期被羅氏、雅培、貝克曼、西門子等跨國巨頭占據。不過,隨著國內IVD企業的長期投入與持續突破,國產流水線已順利上市,如邁瑞醫療、安圖生物、透景生命、迪瑞醫療、新產業、亞輝龍、賽諾邁德、邁克生物等企業均推出了流水線產品。
3、最核心的卡脖子技術:新材料
新材料是科技部門與地方政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而下重注的新興賽道。例如,2024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強原創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培育生物制造等醫藥健康產業新增長點。促進新能源、新材料、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開辟量子、生命科學、6G等未來產業新賽道。
在醫療領域,從醫用棉絮、醫用金屬到醫用高分子材料,醫用材料的每一次突破都帶來了行業大變革,催生了新的醫療器械,也讓傳統醫療器械煥發新生。由此可見,材料是醫療行業發展的重要標志。新材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醫用材料行業也具有高投入、高風險、涉及技術多、研發周期長等特點,門檻極高。也因此,國內僅有少數創新企業布局攻關醫用材料。
其中,美創醫療在醫用植入級ePTFE領域實現突破,打破了海外企業的壟斷;魯爾新材突破了制冷相變材料技術,讓中國在冷鏈物流領域擁有了國產制冷材料,從源頭上提升了中國冷鏈的服務能力;青昀新材成功規模化量產閃蒸紡超材料,實現高稀缺材料的自主創新及國產化;普立蒙研發出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并將其應用于醫用耗材、消費醫美等系列產品線。
4、產業鏈上游:醫療行業上游賽道
生命科學與醫療器械的上游賽道也是培育的重點領域。例如,細胞治療行業前景廣闊,但其治療成本較高,需要深研生物等細胞治療產業上游服務商為細胞治療產業構建底層能力,進一步降低細胞基因治療成本。
醫療器械行業,大部分上游核心零部件仍需從海外進口。對此,國內一部分創新企業專注于上游核心部件,致力打破卡脖子難題。如密爾醫療通過長期自主研發,向行業提供激光微創醫療核心部件;善思微加強研發,目前已能夠提供芯片、部件以及定制化解決方案。
此外,制藥設備、醫療器械生產設備(生產線)也迎來發展機遇。目前,冰晶智能、霆升科技、東萬生物、心嶺邁德等創新企業已建立起自動化生產線,生產的產品包括心腔內超聲、醫用敷料、凝膠、凍干粉、噴霧、外科器械、高分子瓣膜等。隨著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普及,預計制藥及醫療器械的自動化生產線將加速發展。
凱乘資本創始人鄒國文博士表示:“新質生產力常常會系統性的涌現。某些技術突破后,往往會使一系列相關產業迭代升級,且彼此之間相互促進,并形成新的圈子或新的生態。”
5、未來醫療的系統性機會:AI技術
AI技術將加速催生新質生產力。在此前提到新質生產力的文件中,數字化、智能化也被多次提起。而AI技術將通過縮短人工學習曲線、提升臨床效率、提高臨床診療精度、豐富臨床資源等能力促進新質生產力。
例如,過去由于超聲影像具有成像復雜、清晰度不高等因素,超聲醫生需要長時間、高強度工作以輸出超聲影像報告。如今,有了AI技術賦能,超聲醫生的效率大幅提升。以冰晶智能為例,其打造了智能化ICE成像平臺,旗下HD-ICE采用全新成像算法,使圖像分辨率大幅度提高,空間分辨率提高10倍以上,時間分辨率提高3倍以上。
事實上,AI技術還應用于病理、、影像、放療等臨床場景。如蘭丁醫學就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平臺技術進行癌癥篩查,其人工智能宮頸癌篩查技術已實現商業化。較傳統篩查方式,人工智能宮頸癌篩查具有高效率、高標準、低成本、易實施等特點,有助于基層醫療機構大規模開展宮頸癌篩查。
6、新一代生產技術:3D打印
3D打印技術將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3D打印技術的智能化、數字化、靈活化特征恰好符合新質生產力的需求。對于生產企業而言,3D打印技術無需模具,工藝流程短,使新產品的研發與制造周期大幅縮短;3D打印技術還可以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定制生產個性化器械,且生產過程中不會因為定制生產而增加制造成本。
如今,國內一部分企業將3D打印技術應用于骨科、齒科等領域。如嘉思特醫療自主研發的骨小梁全髖關節,其髖臼側和股骨側均采用3D金屬打印技術構造的骨小梁結構,實現了骨長入性能質變的提升,克服了打印部件力學強度問題,使得骨誘導性能與力學強度完美結合。
同時,另一部分企業已突破3D打印超高精密制作技術,將其應用于微觀領域。其中,普利生公司將打印精度提升至2微米,制備出層級血管化器官芯片模型。云耀深維依托自主研發的微米級打印技術,能夠打印生產介入產品零部件、手術機器人核心部件等關鍵精密金屬部件。
基于3D打印技術的創新性與突破性,有多家投資機構看好3D打印,如啟明創投就投資了嘉思特醫療、普利生、賽諾動力等多家3D打印廠商。
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除了科技創新,還需要對應的創新人才。凱乘資本創始人鄒國文博士補充道:“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需要特定的人才,一方面是技術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是能夠真正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質生產力的人才。這些人才懂技術、懂產品、懂市場、懂客戶,還能處理好和投資人、政府、業界等各類關系,可以被認為是新一代的企業家。”
預見2023:《2023年中國精準醫療行業全景圖譜》(附發展前景等)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中源協和(600645);南華生物(000504);華大基因(300676);迪安診斷(300244);冠昊生物(300238);艾德生物(300685);達安基因(002030);貝瑞基因(000710)等
本文核心數據:行業供需;行業市場規模;企業注冊分布;行業規模預測等
行業概況
1、定義:目的是實現對于疾病和特定患者的個性化精準治療
精準醫療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于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類型進行生物標記物的分析與鑒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并對一種疾病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分類,最終實現對于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準治療的目的。精準醫療行業主要包括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三大細分市場。
2、產業鏈剖析:企業集中在產業鏈上游
從精準醫療產業鏈來看,上游主要涵蓋藥物、技術等研發環節和藥品、制劑、設備、器械等生產環節;中游主要涵蓋以細胞儲存、基因檢測為代表的精準預防環節,以基因檢測、細胞檢測、液體活檢為代表的精準診斷環節,還有以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為代表的精準治療環節;下游主要為相關產品和服務通過線上和線下零售藥店、各級醫院等,提供給居民用戶。
行業發展歷程:“十四五”要求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整體來看,精準醫療是建立在循證醫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診療手段,發展起源可以追溯至1990年的人類基因組計劃。1990年,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6個國家共同研究繪制人類基因圖譜,人們逐漸意識到患者的個體差異,通過個體內外因的分析制訂出更個性化、定制化、精準化的診療方案。
中國精準醫療整體發展時間較短,整體發展向好。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成立中國精準醫療戰略專家組,科技部組織首次精準醫療戰略專家會議,并決定在2030年前投入600億用于精準醫療。2022年,國家發改委發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重點圍繞先進診療技術和裝備、精準醫療、檢驗檢測等方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行業發展現狀
1、供給:2015-2016年企業注冊數大幅增加
2015年,精準醫療在中國首次提出后,2015-2016年相關注冊企業數量大幅增加。2015年以前注冊的相關領域企業也紛紛申請認證、擴大經營范圍,成為精準醫療行業內企業。截至2023年6月,中國精準醫療行業注冊企業共4887家。
2、需求:預計2022年診療總人次將有所下降
根據2011-2022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情況數據,近年來患者就醫人次呈波動增長趨勢,2020年有所下降;2021年總人次達到85億左右;2022年1-11月,全國醫療衛生機構診療總人次達到58億人次以上,預計全年診療總人次較2021年將有所下降。
3、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
2016-2022年,中國精準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呈逐年上升趨勢,年均增長率達到18.5%。2022年,中國精準醫療行業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14%左右。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廣東省企業分布較多
我國主要精準醫療行業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注冊企業數量占總數的20%以上;北京、上海、江蘇也有較多注冊企業,其中,北京和上海地區上游生產企業密集,具有產業鏈集群優勢。
2、企業競爭:整體集中度較低,部分細分市場集中度高
結合不同領域不同細分市場來看,中國精準醫療行業競爭格局主要分為五個派系,各派系均有代表性企業。綜合來看,我國精準醫療市場目前呈現整體集中度低、部分細分市場集中度高的態勢。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預計2028年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
在專科專病發展的基礎上,互聯網化、數據化和AI化賦能精準醫療快速發展。隨著人類對疾病與基因關系認知的加深,基因測序成本的降低,以及生信、臨床表征、環境、健康管理等數據庫與知識體系的建立完善,精準醫療得到飛速發展,為患者提供個性化、智能化的精確診斷和治療是精準醫療的重要發展方向。預計2023-2028年,中國精準醫療行業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率將達到12%左右,到2028年市場規模將突破4000億元。
2、中國精準醫療行業發展空間較大
當前,我國數字化體系尚不完善,限制了我國醫療信息化的發展;普惠醫療任重道遠;國內藥企對基因領域的認知教育和資源配置尚未達到國際頭部藥企的水平,藥企和基因領域的協作少;罕見病的篩查、診斷、治療手段有限;產品和技術同質化嚴重等特點,行業的發展空間較大。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精準醫療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