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行業細分領域;醫療行業包括哪些
對話醫藥大咖羅凌:醫療行業還有四個細分領域成長空間仍大
從容投資是2007年成立的國內老牌私募基金,國內最優秀的宏觀策略投資機構之一。公司擅長宏觀對沖策略和醫療健康行業投資。宏觀對沖策略通過投資股票、債券、商品等品種避免單一資產類別“牛短熊長”,投資回報長期多元。醫療健康行業策略則專注行業優勢,分享超額收益。
羅凌,北京大學生物科學學士,德國哥廷根大學神經科學博士。2013年加入從容投資,先后擔任醫藥行業研究員、副研究總監,自2016年8月開始擔任基金經理,接管從容醫療基金系列,榮獲第11屆中國私募金牛獎一年期金牛私募投資經理。
精彩觀點:
- 醫藥疫情受損行業可能有預期差的機會
- 醫療耗材集采長期不可持續
- 中國藥企在CRO、CMO領域處于優勢,依然更看好CMO領域
- 醫療行業還有四個細分領域成長空間仍大
- 中國的藥企相對于國外創造了更多的價值
1
醫藥疫情受損行業可能有預期差的機會
在聊到明年醫藥行業機會的時候,羅凌指出醫療服務行業可能存在預期差:
羅凌表示今年的醫藥白馬股根據其業務可以分為受益于疫情的行業,如口罩、手套、消毒液等行業會有一個極其可觀的增速,而也有其營收受損于疫情的行業,如醫療服務行業,如線下門診業務等,可能因為今年基數較低,明年會有一個相當高的增速,因為上半年很多醫院不接受門診的原因,從全年來看,醫療服務行業的全年營收相對于去年可能就是沒有增長或者略有增長。但是這是一種不可持續的情況,當明年全年趨于正常營業時,疫情受損行業明年的增速應該就會相當可觀,其中細分行業可能存在預期差的機會。
2
醫療耗材集采長期不可持續
不少人認為醫療耗材的集采會對市場相關企業帶來較大影響,但羅凌認為:集采一般趨向于標準化較高的器件,醫療耗材方面大規模推廣限制較多。有些可以標準化比如說心臟支架,還有用于白內障的人工晶體,還有一些關節類的骨科耗材;但是如大部分的骨科耗材其形狀、規模、材料不盡相同,全面大規模集采不太可能;還有一些公司的產品相對于其他公司有很大的優勢,替代可能性較低,如仿制藥和創新藥的差別,這類公司就更不必擔心集采的問題。
3
中國藥企在CRO、CMO領域處于優勢,依然更看好CMO領域
羅凌有提到:在全球藥企研發部門中,有相當比例的都是華人,在整個醫療產業鏈中上游,華人都是相當優秀的,所以在整個創新藥產業鏈中,中國在CRO、CMO環節最具競爭優勢。這個行業的競爭程度可以從存量指標以及增量指標兩個方面來看,我國此類型龍頭的龍頭企業已經做到了存量指標全球第三,增量指標全球第一的地位,競爭優勢凸顯。
其中CMO相對于CRO更加適合中國,因為CMO的規模擴張主要受益于固定資產和相關技術,可以在原業務的基礎上進行復制性的擴張,而中國企業在規模效應上的競爭力也遠高于國外企業。CRO的擴張受到高尖端人才的限制,隨著中國中高端人才薪資的上漲,國內CRO企業的利潤會同步收窄,規模效應更有利于CMO發展,其發展空間更大。
4
醫療行業還有四個細分領域成長空間仍大
在評判各醫療細分板塊中未來的增長空間時,羅凌提到了醫療服務行業,如一些眼科和牙科的線下門診,為何相應的公司能夠給到百倍估值,就是因為未來發展空間足夠大,足夠好。未來隨著我國居民平均收入的提高,改善性需求的增加,未來醫療服務行業的空間在整個醫療板塊中名列前茅。
羅凌還提到包括單抗藥、重組蛋白藥和創新醫療器械領域的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未來的創新藥還有一個方向,就是罕見病。這一方面我國領先的創新藥龍頭已經在管線上開始布局。美國對于罕見病藥物的政策是十分優惠的,而中國在這方面還沒有開始發展,未來隨著醫保覆蓋范圍的加大,罕見病藥物的覆蓋是可能的。藥物的研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著眼行業龍頭公司的布局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觀察到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
5
中國的藥企相對于國外創造了更多的價值
采訪期間,羅凌還提到一個數據,中國醫生中碩士以上學歷僅13%。由于宏觀環境限制,創新藥的推廣存在一些客觀上的障礙。所以在推動醫療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中國的藥企還承擔了教育市場的責任。以東北某生長激素公司為例,其醫藥代表不僅要教育醫生,還要教育潛在的患者,以及對用藥患者進行緊密的售后跟蹤服務。中國藥企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同時類比國外藥企也應有更高的估值。未來醫藥的行業大發展也必將伴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平均收入的提高,醫生專業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眾醫學常識的提升。
另外在價值投資上,羅凌還強調了一點:價值投資不等于機械的長期持有,優質的公司也需要長期跟蹤,當其底層邏輯發生改變,也會去動態采取相應的措施。
醫藥行業——8個細分行業,29家關注公司(三)(建議收藏)
醫藥行業自古至今乃至未來是一個永不凋零持續發展的行業,沒有什么是比人的生命更珍貴的,救命的藥再貴也有人買,畢竟有錢沒命花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現在三胎政策都已放開,其主要原因在于老齡化時代。2021年,國家統計局在國新辦發布會上發布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關鍵數據: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億人,占18.70%,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億人,占13.50%。
根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預測,
2025年"十四五"規劃完成時,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2.1億,占總人口數的約15%;
2035年和2050年時,中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達到3.1億和接近3.8億,占總人口比例則分別達到22.3%和27.9%。
如果以60歲及以上作為劃定老年人口的標準,中國的老年人口數量將會更多,到2050年時將有接近5億老年人。
隨著老年人越來越多,看病的錢當然越來越多,醫藥行業也將會跟隨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穩步快速發展。
2020年,醫藥板塊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同比+6.2%,較2019年增速(+13.7%)有所放緩,凈利潤同比26.9%,較2019年(+12.9%)有所提升。同時醫藥行業里面的創新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細分行業整體增速高于行業增速。
在醫藥的細分領域找到未來10年乃至20年快速增長的行業公司,作為我們備選池,跟隨國家行業一起成長變富。
醫藥采集從2018年12月份開始,從4+7到全國,從第一批到第四批以及2021年啟動的第五批藥品采集無疑給醫藥行業帶來了震動。隨著帶量采購的常態化,市場對其帶來的降價風險有了充分預期后,采集對醫藥板塊的沖擊將會進一步減弱。
醫藥采集是把藥品價格降下來,采集降價幅度平均在50%左右。采集帶來了兩方收益群體,一是老百姓吃到更便宜的藥了,二是國家醫保資金可以省下來一部分,用于鼓勵創新藥的的發展。
創新藥一直是我國落后的項目,源于技術的落后和政策的不到位。隨著技術的革新現在國內醫藥水平不比國外差,國家政策也開始重視創新對國家的影響,創新藥的獲批數量越來越多。
2015-2017年國內獲批的創新藥數量僅為8款,而進口獲批的創新藥為57款。
2018年-2019年國內獲批的創新藥數量達到了21款,進口獲批的創新藥為78款。
雖然依舊和進口數量有巨大差異,但增速提高了。
從國產創新藥的臨床開展數量來看,從2015年的198項到2020年887項,臨床項目顯著增多,未來依舊保持快速增長的趨勢。從概率上看,未來國產獲批創新藥將顯著增加。
美國創新藥銷量從2009年到2017年平均占比80%,而我國占比不到10%,大部分都是仿制藥,而隨著我國創新藥獲批數量的增多,創新藥的市場份額也將逐步提高。根據中信證券研報預測,到2025年我國創新藥規模有望增長6000億以上,達到七千多億的規模。
總結:1,從需求端來看老齡化加速,醫藥需求放大。
2,國家政策利好創新藥行業,國產創新藥產出進入加速階段。
3,創新藥技術不斷升級,療效不輸于進口藥,同時國產創新藥開始走向全球。
4,關注企業:恒瑞醫藥,翰森制藥,復星醫藥,君實生物,百濟神州,石藥集團,長春高新,甘李藥業,艾力斯等。
2018年以前醫療器械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審批端,有藥監局主推,2018年后,醫保局應運而生,協同之前的醫藥,醫療和醫保三個部門,使其職能融合,利于招采。
疫情時代暴露了我國科室硬件和基層硬件的不足。
科室硬件尤其是ICU病房和PCR實驗室里面的呼吸機,血液透析儀,心電圖機,各種泵等存在不足,需要補足。
基層硬件方面將首推國產性價比高的醫療器械。
但注意的是醫療設備存在一定的更新周期,隨著技術的進步,老的機器將被淘汰。
所以在建設之后會出現需求疲軟,而對應的龍頭企業,將會繼續增長。
重點關注企業:邁瑞醫療,惠泰醫療,艾德生物,樂普醫療,大博醫療,健帆生物,翔宇醫療,歐普康視等
三、CXO
醫藥外包組織(CXO)包括醫藥CRO、醫藥CMO及醫藥CSO,即合同研發服務組織、合同生產業務組織、合同銷售組織。
全球來看,CRO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443億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626億美元,期間復合增長為9.0%,預期未來5年全球CRO行業也將保持8.9%以上增長。
國內CRO市場規模處于快速增長中,主要受益于全球產業轉移等因素,預期到2024年國內市場達到222億美元。
根據FDA官網的歷史數據來看,2018年的59個新藥獲批數是二十年來的年度最高值,而2020年FDA獲批藥物數量再次突破50達到53個,其中38個小分子創新藥、15個生物藥。另外2021年01-04月獲批18個創新藥,其中15個小分子藥,繼續呈現高強度獲批。
A股藥企2020年合計研發投入為477億元,同比增長14.2%,繼續維持較快增長;另外2021Q1合計研發投入為102億元,同比增長40.9%,其中恒瑞醫藥、科倫藥業、健康元等保持高速增長。
重點關注企業:藥明康德,凱萊英,九州藥業,泰格醫藥,昭衍新藥。
2020年 全球新發癌癥病例1929萬例,其中男性1006萬例,女性923萬例;2020年 全球癌癥死亡病例996萬例,其中男性553萬例,女性443萬例。
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457萬例,其中男性248萬例,女性209萬例,2020年中國癌癥死亡病例300萬例,其中男性182萬例,女性118萬例。
中國新發癌癥人數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的23.7%。
之前, 肺癌一直是全球發病率最高的癌癥,而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乳腺癌新增人數達226萬,肺癌為220萬, 乳腺癌正式取代肺癌,成為全球第一大癌癥。
全球發病率前十的癌癥分別是:乳腺癌226萬,肺癌220萬,結直腸癌193萬,前列腺癌141萬,胃癌109萬,肝癌91萬,宮頸癌60萬,食管癌60萬,甲狀腺癌59萬,膀胱癌57萬,這十種癌癥占據新發癌癥總數的63%。
液體活檢是癌癥檢測的重要工具,美國Grail是液體活檢龍頭企業,中國液體活檢行業尚處起步階段。伴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精準腫瘤學的發展,中國液體活檢行業有望迎來爆發式的增長,催生一批百億乃至千億市值的龍頭企業。
關注企業:艾德生物,貝瑞基因,華大基因。
2020年血制品批簽發總量約為1億瓶,同比增長13%,增速與2019年持平。銷售額上,根據藥智網生物制品銷售數據,2020年血制品銷售額達到403億元,同比增長16%。2016-2020年血制品行業批簽發和銷售額的年均復合增速均為11%。
2013-2014年大量漿站獲批,數量達到29家。2017年以來漿站審批趨嚴,每年新批漿站數量不到10個,漿站資源稀缺。
3年以上老漿站的采漿量逐漸接近峰值,每年增量很小。由于新漿站審批嚴格,2018-2019年采漿量增速下滑至6-7%左右。2019年全國采漿量9100噸,增長6%,采漿量增速持續放緩。
血制品中人血白蛋白(人白)和靜注人免疫球蛋白(靜丙)占據主要份額。根據藥智網數據,2010-2020年人白和靜丙銷售額合計占比均超過80%,2020年人白和靜丙銷售額分別為252.67、81.42億元,占比為83% ,是行業重點關注的品種。
關注公司:天壇生物,派林生物,華蘭生物。
醫療服務板塊雖受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較大,但隨著疫情逐步控制,2020年下半年快速恢復,2020年營收增速15%、歸母凈利潤增速829%。2021Q1更是延續2020下半年強勢恢復態勢,營收同比增長75%,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342%。
2020年及2021Q1,國內ICL實驗室龍頭企業金域醫學、迪安診斷顯著受益于新冠檢測需求增加,業績上實現顯著增長。
連鎖醫療服務:眼科、口腔科等細分行業龍頭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等公司2020年二季度末均已實現業務恢復。
關注公司:金域醫學、迪安診斷,愛爾眼科、通策醫療。
中國醫美市場增速超過全球,2012年僅有不到300億元,2019年達1769億元,艾瑞咨詢預測2020~2023年復合增長為15.2%,2023年我國醫美市場規模將達到3115億元。
醫美消費者主要分布在18-40歲的女性,2017年我國18-40歲的女性醫美用戶滲透率僅為7.4%,遠低于韓國的42%,因此 仍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我國注射醫美市場份額主要是玻尿酸和肉毒素,占比分別為66.59%和32.67%,并且增速都較快,分別3.10%和90.60%。
關注公司:愛美客,華熙生物,華東醫藥。
中藥行業我們只關注國家絕密級配方的上市公司,也就是云南白藥,片仔癀。中藥行業自2018年之后營收就開始下滑,行業整體表現不佳,也源于大環境的影響。
自疫情之后中醫藥的獨特優勢開始逐步顯現,希望未來中醫藥行業能夠重振老祖宗的榮耀。
關注公司:云南白藥,片仔癀。
1,創新藥。
恒瑞醫藥: 致力于抗腫瘤藥、手術用藥、心血管藥等多個領域創新發展,研發創新能力比肩國家一線藥企的醫藥健康企業。
翰森制藥: 在具有重大未滿足臨床需求的治療領域已建立領先地位,以研發創新為驅動的制藥公司。
復星醫藥: 以藥品研發制造為核心,同時在醫療服務、醫學診斷和醫療器械等領域擁有領先市場地位。
君實生物 :自主研發和國際化領先的國內創新藥龍頭。
2,醫療器械。
邁瑞醫療: 疫情背景下,抗疫相關產品驅動業績增長,國際化水平和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樂普醫療 :創新器械產品布局豐富,在“介入無植入”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的心血管介入龍頭。
大博醫療: 在創傷、脊柱等領域已建立起明顯的先發優勢,并在關節、微創外科、齒科等賽道持續深化布局。
安圖生物 :化學發光優勢企業,單機持續進口替代,流水線業務自 2021 年開始貢獻顯著業績。
健帆生物: 灌流器行業開拓者,廣覆蓋+高頻次累積效應顯現,業績有望持續較高增長。耗材集采不悲觀,海外+新適應癥+保險業務打開天花板。
歐普康視:行業擴容、需求回暖、國產市占率提高共振。疫情期間角膜塑形鏡,外資品牌的生產供貨均受到影響,部分區域已出現外資品牌脫落的現象。高性價比供貨快的歐普康視有望借機搶占市場份額。
翔宇醫療: 我國老齡化背景下,藥品耗材集采持續推進,康養需求契合臨床需求和醫院利益訴求,康復器械行業有望加速。公司作為器械龍頭,產品線豐富,通過一體化解決方案模式打破渠道壁壘,持續整合行業。
3,CXO
藥明康德: 小分子 CDMO 創新藥項目管線儲備最深厚的一體化 CRO/CDMO 外包服務龍頭。
凱萊英 :CDMO 核心技術優勢明顯、客戶結構優秀、儲備品種豐富。
九洲藥業: 與諾華深度戰略綁定重磅藥 API 生產服務,并有數個國內 MAH 項目即將投產。
泰坦科技: 可提供全流程覆蓋一站式服務的國內領先的科學服務龍頭企業。
4,活檢與癌癥早篩
艾德生物: 專注于癌癥伴隨診斷,早篩領域逐步發力。
貝瑞基因 :肝癌早篩產品“萊思寧”發布,搶占千億市場。
5,血制品
天壇生物: 國內血制規模最大、在研梯隊完整、銷售渠道行業領先且未來規模效應有望進一步顯現。
派林生物 :經營發展重回正軌、內生+外延漿量有望突破千噸、多個產品即將步入收獲期。
華蘭生物 :采漿規模行業前列、血漿綜合利用率高、產品種類齊全,血制、疫苗、單抗三輪驅動。
6,醫療服務
愛爾眼科 :品牌力及技術優勢明顯,行業剛需屬性顯著,中長期料將持續受益于行業量價齊升。
通策醫療: 浙江省內蒲公英計劃快速推進有望提振業績,省外武漢、西安存濟醫院快速發展,有望打開長期成長天花板。
金域醫學 :特檢業務快速增長,是國內行業規模最大,檢驗項目和技術平臺齊全的國內第三方檢驗行業市場領導企業。
迪安診斷: 疫情推動下加速增長,具“服務+產品”一體化商業模式特色的第三方醫學診斷服務平臺。
7,醫美
愛美客: 在注射用透明質酸鈉產品市場排名第一,并在產品布局、營銷推廣、新品研發等維度已建立先發優勢的國內醫療美容透明質酸市場的龍頭企業、系統醫美解決方案供應商。
華熙生物:玻尿酸覆蓋原料、醫療終端、功能性護膚品和功能性食品板塊。玻尿酸原料龍頭,to B和to C產品均具備。
華東醫藥:醫藥創新與醫美新品同步推進。
8,中藥
片仔癀:擁有五百年歷史的傳統中藥企業,其醫療價值和保健價值得到了時間的檢驗。
云南白藥:為國家機密級配方,受到永久性保護。
小結:1,整理出了醫藥行業8個細分行業,29家關注公司。
2,所列公司需要深入挖掘在行業內地位及布局,只作為參考,不作為推薦。
參考資料:華西證券與中信證券醫藥研報。
全文完!
本文同步于公眾號“韭菜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