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屬于第幾產業(醫療算什么行業)
教育和醫療不能產業化
教育決定的是中華民族的思想,決定了中華民族在文化主權的歸屬、方向和為誰服務的問題。
醫療決定的是中華民族的體質,決定了中華民族在繁衍生息主權上的根本保障。
一個民族最重要的兩項在于此,民族的體質和民族的素質,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這兩項主權的公有化和公益化,不能把民族的體質和素質推向市場,建設所謂的產業化。一旦產業化,意味著民族的體質和素質問題,將被金錢所量化。
我們時常認為“經濟”這個詞匯,代表著高大上,只要談到經濟,就會聯想到貿易、自由和全球化,好像不談經濟的人不足以顯示自身的格調。
但是,在中華文化的語境里,把“經濟”僅僅定義為一切物質精神資料的總稱,是對這個詞匯的降維。
因為在中華文化真正的語境里,“經濟”意味著經世濟民。
經世濟民,是所有中國有識之士的遠大抱負,是所有中國人為了民族繁榮、國家富強而為之肝腦涂地的偉大事業,是所有圣賢為了經天緯地而嘔心瀝血的宏偉篇章。
因為經世濟民的目的是為了達到社會繁榮、百姓安居樂業。
如此對比,我們會發現我們現在所說的“經濟”,在維度上跟經世濟民的本質相差甚遠。也就是說,我們在經濟這個維度上可能喪失了方向和初心,這個方向就是百姓的安居樂業,這個初心就是治國平天下。
既然教育和醫療不能產業化,那么教育和醫療可以公有化嗎?
這個問題簡直太簡單了,當前就有一個最好的例子足以說明我們完全可以做到真正的公有化。
既然核酸檢測和接種疫苗可以實現免費,為什么醫療就不能實現免費呢?為什么教育也不能實現免費呢?
顯然,教育和醫療公有化是可以做得到的。
民族的教育和醫療的主權,必須掌握在國家手里,不能把教育和醫療推向市場,更不能使之形成產業化。
教育產業化的結果就是學區房、昂貴的私立學校和教育軍備競賽。帶來的惡果就是階級固化,那些無法通過金錢獲取額外的教育機會的窮人,在教育方面將會比那些擁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的富人更欠缺,最終導致階級固化越來越嚴重。
教育除了公有化和公益化之外,更要保障所有中國人都享有教育的公平原則。教育公平,才能最大限度保障窮人獲得教育的機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人都擁有同樣的教育資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整個民族的素質。
教育產業化也會變相腐蝕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初心,導致部分老師掉進錢袋子里。因為教育的本質是為了民族的素質,是要培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接班人。教育產業化帶來的惡果是,老師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一份簡單的工作,是為了獲得報酬,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去完成。
最嚴重的是,教育產業化導致公辦學校主動喪失教育主導權,把一些本應該在學校里傳授的知識,讓渡給社會的補習班,變相把學生推向社會,讓補習機構吃下這一塊大蛋糕,繼續完成對學生的教育。
這個教育產業化利益集團一旦形成,想要讓這個利益集團把吃到肚子里的蛋糕吐出來,簡直與虎謀皮。
我們接著說醫療不能產業化的事。
“手術室里全是錢”絕對是今年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言論之一。
在古代,傳統中醫藥店都會掛一副對聯:但愿世間人無病,寧可架上藥生塵。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思想,原因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源自天道,天道的根本就是天下為公。
這個思想作用在中醫身上,就是懸壺濟世??梢娢覀兊膫鹘y中醫,初心也是為了經世濟民,要讓天下變得更好太平,要讓百姓的身體變得更健康。
懸壺濟世與經世濟民在本質上并沒有什么區別,一個是讓人的身體回歸健康,一個是讓民族和國家回歸天平盛世的狀態,雖然標的物不一樣,但是目的都是一樣,可謂殊途同歸。
這就是中華文化始終把人放在第一位的體現,我們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人民,都是服務于民族,經濟、政治、貿易、金融、軍事、輿論等等,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的更美好。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人才是世間最可寶貴的,人才是一切的根本,只要有了人就可以創造任何奇跡。人要成為主人,要役物,而不是役于物,這是根本問題。
現在,東莞康華醫院竟掛上“手術室里全是錢”的橫幅,讓人大跌眼鏡,痛心疾首。
而且,這種現象并不是個案。
2018年4月10日,世界著名投資銀行高盛的一份研究調查報告,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高盛分析師認為,基因療法可能成為一次性治愈慢性疾病的治療方法,然而快速甚至是一次性治愈患者的商業模式并不利于長期利潤。
這種赤裸裸的言論,已經不是令人毛骨悚然這么簡單,而是要吃人,通過醫療產業化來吃人。
這就太諷刺了,醫療明明是為了救人,在這些試圖將醫療產業化的資本家眼里,卻成了吃人的惡魔。
從救人到吃人,之所以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根本原因就是一個是為了生命,一個是為了利潤。利潤,也就是實現經濟效益,恰好是市場化所追逐的根源。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這里說的不能產業化并不是說不能收費,而是指不能把教育和醫療推向市場、推向資本,應該由國家來領導,由全民公平地獲得教育和醫療機會。
這個問題太重要了,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體質,只有把這兩大重點由國家統籌規劃,杜絕資本的滲透和主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才會更快的來到。
談一談很多人對醫院的誤解,醫院到底是不是服務行業?
先說答案:不是。
答案無非兩個,是或者不是。認為是的,大部分是非醫療行業人員,也就是潛在的患者,不是說諸位有病,而是說有可能生病找醫生入院,畢竟生老病死誰都逃不過是不是?認為不是的,大部分是醫療行業人員。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當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問什么?
關鍵詞在于“服務性”。醫療是不是一個服務行業?醫務人員是不是扮演一個服務角色?這句話很明顯就是在問“我來看病是不是應該讓我滿意?”“是不是應該按我的要求把我治好?”“我情況緊急,有點事,應不應該先給我治?”“醫生,我疼我不舒服,已經很難受了,應不應該多關心關心我?”“醫生護士是不是應該態度好點?”“醫生護士是不是應該解釋清楚我的?。磕懿荒芏鄦栁覂删洌俊?/span>
化簡一下:醫生該不該滿足患者的要求?
憑啥?
答:我花錢了啊。
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
若以第一二三產業來劃分,凡是不生產物質產品的行業都是第三產業,即服務業。醫療活動不生產物質產品,醫療屬于服務業,醫院是進行醫療活動的場所,所以醫患之間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那這個問題就沒有任何意義了,任何一個政府部門都寫著為人民服務,軍隊警察也是服務業呢,這兩家服務怎么樣,自己去感受吧,不多說。
仔細想想這個問題背后的訴求,這很明顯是一個醫患關系的問題啊?;颊哒J為,你看,我生病了那么辛苦,來看病也花錢了,甚至還請了假,你醫生總得給我好好治好吧?我花錢了,你不能兇我!我花錢了,你得給我治好!
所以這個問題明顯是醫患關系的問題。
那醫患關系是不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很遺憾,雖然你花錢了,但醫患關系不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醫患關系是一種信托關系。
“醫患關系實質上一種信托關系,這種信托關系來自醫患關系的特點:醫生和患者在醫學知識和能力上存在不對稱,在治療中患者基于對醫生的信任向醫生敞開身體、心靈、家庭等私人問題,將健康生死交托給醫生,醫生要靠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考慮患者的最佳利益,盡可能醫治患者的疾病,減少患者的痛苦,給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幫助。醫生治病的成功也要得到患者的信任、支持和配合。”——來自2003年2月28日衛生部(現衛計委)王隴德副部長在全國衛生系統紀檢監察暨糾風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雖然衛計委搞得衛生系統怨聲載道,群眾不滿意,醫務人員更不滿意,但這段話講的還是很有水平的。一句話濃縮:“醫患關系是以誠信為基礎的具有法律強制性的信托關系,體現了醫患雙方的價值追求”。
呃,好像還是很復雜的樣子。。。。
簡單點。
患者來醫院看病,這個行為就是委托行為,隱含著對醫方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礎上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委托醫方去診治,而醫方出于職業特殊性,必須接受患者托付,也就是說,不管患者有錢沒錢,病到什么程度,不管患者是誰,窮兇極惡的犯也好,家纏萬貫的富商巨賈也好,醫方出于人道主義關懷,盡可能的實現患者的托付。這個人道主義關懷可不僅僅是對患者好點,多關心點,和顏悅色,關懷備至,讓患者少花點錢,早點治好病,更多的出于對生命尊重和平等的追求。
所以醫患關系是在信任基礎上委托關系。不是單純的契約關系(就是法律關系,醫院簽的各種同意書都有法律效益),也不是單純的商品供應者與消費者的經濟關系,對,經濟關系就是你們說的“我花錢了,醫生就要給我提供服務”,就是把提供醫療活動的醫方看成“商品供應者”,把“我花錢了”看成“消費活動”。
好,掉書袋結束。談點有實際意義的問題。
一、為什么醫患關系不能看成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
如果醫療活動用金錢衡量,患者花錢到醫院治病,醫方提供醫療活動,這個過程沒有任何問題,花錢治病,天經地義,畢竟醫務人員也是人,也要吃喝拉撒,也要養家糊口是不是?但若要單純以這種關系來衡量醫患關系,注意,這里引入了第三方,金錢,而且沒有其他約束哦,患方既然花了錢,醫方得好好給治,就得滿足患方的要求,潛在意思就是患方給錢越多,醫方越得好好治,患方沒有錢,醫方可以置之不理。
無論在什么時候,哪個國家,醫療資源都是一種稀缺資源,醫患之間掌握的信息和資源都是不平等的,醫方是優勢一方,醫方比患者掌握了更多更好的醫療資源——信息、技術、醫療工具等等。物以稀為貴,越多的金錢=越優質的醫療服務,真正有選擇權是優勢一方。一個普通老百姓花200塊錢讓醫生給他治病,同樣病情下,另外一個富豪可以花5000塊錢讓這個醫生給他治病,若你是醫生,你會選哪一個?
你說,同樣的醫療活動,憑什么不同價?我還是先來的呢!對,現在公立醫院各種費用政府指導,統一劃線,還有醫??梢詧箐N,社區醫院可以報銷更多??赡筒蛔e人有錢啊,別人愿意給那么多錢走VIP通道獲得優先使用權。這還只是明面上的,私底下收受紅包,醫生的灰色收入,不是一直為外界抱著各種想法猜測嗎?生死,金錢,貪婪,利益,赤裸裸的的經濟關系下暗含的邏輯是強者有能力優先獲得更多資源,弱者沒有選擇的余地。
你說,好,沒關系,今天不著急,明天再讓醫生給我治,病情輕可以,危急重癥呢?人命關天的要緊關頭呢?錢可以等,命可以等嗎?流浪漢無名無姓,實在沒錢,那就不治了嗎?
你說,不對,醫生的工資應該由醫院承擔,說這話就笑了,醫院又不印錢,哪來的錢?患者說:我不是交了那么多錢嗎?可是你交的錢是交給醫院啊,你交的是藥費、檢查費、耗材費,這些錢不歸醫生啊!醫院的錢哪去了?購買維護設備不要錢?水電大樓不要錢?裝修宣傳不要錢?再者,購買醫療活動的是患者又不是醫院,憑什么醫院給錢,羊毛也是出在羊身上啊!現在醫改,國家減少補貼,醫院自負盈虧,提升醫生待遇最終還是要落到患者身上。
醫患之間若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患者出錢購買醫療活動,那好,醫務人員是不是還可以選擇不服務?這個人是我前男友,始亂終棄,不想賺他這個醫療費,醫方是不是可以不救?那個人以前忒壞,坐大牢坐了十年,我有道德潔癖,醫方是不是可以不救?這些道德問題并不被包括在服務與被服務關系里面啊。
光說壞的,那有沒有好處呢?
講真,有。醫療活動是一種高風險的的行為,高投入帶來高收益,高收益反哺高投入。對醫方來說,為追求高收益,醫方會想方設法提高患者滿意程度,購買更先進的醫療設備,裝修大樓,提高醫務人員待遇,提高積極性,患者也會更滿意醫方的醫療活動,醫患雙方會更和諧,當然患者付出的錢會更多,再說一遍,羊毛出在羊身上。比如和x家??傊疂q船高。
二、醫患關系不是服務關系,那我的訴求怎么辦?我就不應當得到好一點治療嗎?醫生不應該態度好點嗎?
這個問題其實多余,但不得不問。畢竟醫院關系現在還是很緊張。
然而醫患關系再復雜,那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說白了,就是人際關系,只不過由于職業特性這種人際關系有點特殊。
人與人打交道,也沒見誰整天都是吹鼻子瞪眼,一肚子壞水,天天想著怎么把對方往火坑里推,你多坑我點錢,我多騙你點財。誰都想樂呵呵,順順當當的把事情做完。
醫院也是社會活動的一份子,醫務人員也是人,跟普通百姓一樣,沒有家財萬貫,良田萬頃,也不是權勢遮天,醫院也不是醫生開的(至少現在公立醫院不是,以后私立醫院多了就說不定了)。醫生也家上有老,下有小,也會生病住院。人與人誰還不是個和氣生財?
醫療活動有特殊性,性命攸關,要求零失誤,但實際行動中,只能盡量避免意外的發生。生死由命,成事在天,疾病能不能好,會不會復發,有多大影響,不好意思,誰都不能做出百分百的保證。生老病死里面,除了能百分百保證每個人都會死亡,其他的,都是跟討價還價。
醫生就是那個幫你討價還價的人。
回到問題訴求來:醫生該不該滿足患者要求?
答案:這應該是一個雙向的答案,需要雙方共同努力。該滿足的盡力滿足,不該滿足的也實在無能為力。
患者來醫院治病,醫院提供醫療活動,目標是共同對抗疾病。沒有患者的支持,醫方沒法進行醫療活動,醫方不盡心盡責提供醫療救助,患者也根本不可能好起來。醫患雙方不是單向服務與被服務關系,不是對立關系,而是站在同一條線上對抗疾病的同盟。
不是因為患者給錢了,所以醫方盡心竭力為其治病,并且理所當然。而是因為你是患者,所以醫方盡心竭力幫你治病,這是責任和義務。更不存在患者給錢了,治病就是醫方的事情,醫方就要保證治好病,醫方只能在可盡力的范圍內盡可能治病救人。雙方但有一方覺得對方不是同盟軍,那關系就破裂了。
最后提一句,醫學界流傳著已經很著名的話“有時治愈,時常幫助,總是安慰”。醫學有很多無奈,醫方也只是人,不是阿拉丁神燈,可以滿足所有患者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