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中醫診療系統,智能中醫診療系統 破解版
中醫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在華佗故里亳州成功上線
中新網安徽新聞4月25日電(記者 張俊)近日,訊飛醫療的中醫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在華佗故里——亳州市正式上線,標志著傳統中醫診療與現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邁出了重要一步。
據了解,該系統覆蓋了亳州市4個區縣的107家基層醫療機構,為350余名中醫師提供了強有力的AI輔助,累計輔助診斷次數已超過9800次,極大地提升了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
訊飛醫療的這一創新舉措,基于長期在算法能力、知識和規模化應用上的深厚積累,通過權威醫療文獻、專業知識圖譜、以及大量高質量對話數據對模型進行訓練、微調和強化學習,成功構建了規模大、覆蓋病種全的知識庫。該知識庫包括中醫病癥知識400+種、穴位知識400+種,常用中草藥300+種,古代醫案6200+份,傳統方劑600+份,現代醫案5000+份,為中醫診療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和支持。
亳州作為華佗的故鄉,一直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訊飛醫療選擇在此地上線中醫智能輔助診斷系統,不僅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也展示了利用現代科技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的決心和信心。該系統的上線,將有助于解決中醫專業病歷在電子病歷系統中的缺失問題,提升診療水平,促進中醫專家經驗的傳承和普及,同時也為用戶提供了定制化的中醫養生方案。
此外,訊飛醫療作為唯一參與制定醫療領域大型語言模型技術評估體系和標準規范的企業,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了醫院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動醫療服務模式創新和就醫體驗改善,為醫療行業的智能化變革貢獻力量。
隨著訊飛曉醫APP的推出,普通用戶也能享受到個性化的中醫健康咨詢服務。用戶可以通過手機應用,便捷地獲得健康調理方案和養生建議,真正實現了將老中醫“請”到自己身邊,享受簡單便捷的中醫健康咨詢。
訊飛醫療的這一里程碑事件,不僅為亳州乃至全國的中醫醫療服務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也為全球中醫藥的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實踐案例。未來,訊飛醫療將繼續深耕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推動中醫醫療服務的創新發展,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更多力量。(完)
“人工智能醫生”來了
近日,門診導診機器人“小醫”在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院東區門診大廳正式上崗,呆萌外表和有趣互動吸引不少患者圍觀。
郝群英攝
制圖:蔡華偉
如今,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專有名詞,它已經突破了從“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術拐點,進入了爆發式增長的時期。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已可以快速診斷疾病、做手術、開展健康監測等。2018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 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進“互聯網 ”人工智能應用服務。這意味著“人工智能 醫療”將實質性地改變人們的就醫模式,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編 者
“醫術”超過年輕醫生
經過不斷訓練的“人工智能醫生”,“眼睛”“耳朵”“大腦”日益發達,涉及病種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寬
會“看”影像,會“讀”病歷,會“動”手術,會“做”檢查,還會給出臨床診斷建議;“醫術”超過年輕醫生,一些領域能與資深醫生比肩。它,就是“人工智能醫生”。
跟人類醫生一樣,“人工智能醫生”也是通過望、聞、聽等手段看病。
以肺部結節為例,小到1毫米的病灶,閱片醫生需要一張張看CT影像圖片來找,并推斷出大小、密度。資深閱片醫生平均10分鐘讀1張,大型醫院每天片子超過10萬張,閱片醫生的工作緊張而繁重。如今,一些醫院開始引入人工智能系統篩查,閱片時間降至1分半。
“人工智能醫生”不僅效率很高,在診病方面更加精細、全面。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由依圖醫療開發的人工智能系統不僅可以檢測肺結節病灶,還能對病灶性狀進行多維度描述,包括大小、體積、密度、CT值,結節表征可涵蓋6種常見的良惡性征象——分葉、毛刺、胸膜凹陷、空洞、空泡、鈣化。阿里健康開發的系統則將周邊病癥一起篩查,包括肺道泡、動脈硬化、淋巴帶化、肺密度增高、索條等。
人工智能裝上“眼睛”,可以閱讀標準化的圖像,篩查出病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臨床考驗了這名“人工智能醫生”,發現其檢出率達95.78%,誤報率卻僅有2.63%。2018年,該院60名影像科醫生通過AI系統判讀影像病例超過了15萬份。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醫生”還能查食管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結直腸腫瘤、乳腺癌等疾病,甚至還可以查兒童骨齡,技術水平不亞于資深醫生。
人工智能還有靈敏的“耳朵”。在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科大訊飛智醫助理已于2018年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上崗,在醫患交流過程中,智醫助理通過大數據和智能語音技術,生成并自動提取病歷,醫生還可查詢相似病例、臨床指南以及對癥藥品。目前,該系統已完成7000余人次的輔助診斷建議。
最近,“人工智能醫生”還裝上了“大腦”。在廣州婦兒中心,人工智能系統學會“讀懂”病歷,然后像人類醫生一樣,給出診斷。醫生將患者主訴、癥狀、個人疾病史、檢查檢驗結果、影像學檢查結果、用藥情況等信息輸入病歷文本,系統自動將自由病歷文本轉換成規范化、標準化和結構化的數據。人工智能系統“讀懂”病歷后,再給出診斷結果。
“人工智能醫生”診斷準確率高嗎?以呼吸系統疾病為例,該人工智能對上呼吸道疾病和下呼吸道疾病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89%和87%,對不同類型哮喘的診斷準確率在83%到97%之間。
經過不斷訓練的“人工智能醫生”,“眼睛”“耳朵”“大腦”日益發達,涉及病種越來越多、領域越來越寬,包括臨床助理、輔助診療、醫學影像、基因檢測、健康管理等。
人工智能靠海量數據
各個學科數據的標準化程度,影響著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度。各個醫院設備不一樣,數據維度也不一樣
醫生長本事,一靠醫學專業院校學習,二靠臨床經驗積累。“人工智能醫生”靠什么?靠海量數據、云計算能力。“吃”完數據之后,經過不斷訓練臨床思維,系統就可以像人類醫生一樣看病了。
“吃”了海量數據后,機器不僅可以當醫生,而且可以做科研、教學、管理等,幫助醫生和醫院提升科研水平,提高診療能力。
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依圖醫療納入該院2009年至今收治的肺癌患者的全維度脫敏臨床數據,打通臨床門診、住院、病歷、病理等多個系統數據,建立了國內首個肺癌臨床科研智能病種庫。有了這個病種庫,醫院多個與肺癌診療相關的科室研究能力大大提升,其他醫聯體機構也受益匪淺。
阿里健康人工智能醫療升級到了2.0版本,除了臨床,還有文本科研、影像科研平臺功能,提供虛擬病人、VR模擬手術用于教學。
在河南郟縣任莊村衛生室,記者看到了微醫人工智能輔診系統——全科輔助診療系統、懸壺臺中醫智能診療系統。村醫張巧芬簡單輸入患者的基本癥狀、病史等,馬上就能看到相關危重病、常見病可能提示。“我們平時很少接觸到危重病,但心里還是擔心萬一誤診了,會耽誤村民治療。”
據介紹,這一全科輔助診療系統通過學習超過500萬份文獻、千萬份病歷和健康檔案,目前已覆蓋2000多個病種、5000多個癥狀,命中率達到90%。懸壺臺中醫智能診療系統累計輔助開方量已超過200萬張。
“基層醫生服務能力不強,人工智能輔助診療能彌補資源不足的問題,提升醫生服務水平。”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社會保障研究室主任陳秋霖認為,醫療人工智能可以提高醫療診斷的精準程度,也可以替代一些高精尖手術中的操作,還可以在一些醫療服務中替代部分人力資源,從而降低醫療費用。
人工智能學習的數據從臨床來,還得轉換成結構化格式,然后做出模型,按照臨床診療思維訓練、學習,算出結果。數據是關鍵,各個學科數據的標準化程度,影響著人工智能的應用程度。
依圖醫療總裁倪浩告訴記者,醫療數據不標準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雖然影像是標準化較好的一批數據,但不同醫院還是差別很大。各個醫院設備不一樣,數據維度也不一樣。高質量的數據非常少見,需要花費更多的算法,先將數據結構化才能使用。
2018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帶領團隊與阿里健康人工智能實驗室共同研發“瑞寧助糖”人工智能醫生。在推進過程中,寧光也發現了數據的問題,如標準數據缺乏,疾病診斷標準不統一,隨訪數據散落在各個醫院,數據普適性較差等。
數據標準化程度與學科成熟程度、診斷所需外部條件有關。比如影像領域從起步就是統一標準,數字化發展程度也比較高;皮膚科診斷比較依賴于圖片和視頻識別病灶等等,這些學科人工智能發展較快。
機器與醫生協同看病
醫療并不只是診斷和治療,還涉及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互動,尤其是醫生對患者的安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工智能醫用,是否會代替醫生?可以肯定,目前還不會。
2017年,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規劃提出,“開發人機協同的手術機器人、智能診療助手”“研發人機協同臨床智能診療方案”。這意味著,人工智能只是醫生的助手。
一些人工智能研發人員提出,只有了解醫生的心理和臨床思維,讓人工智能學會這種思維,才是真正的醫療人工智能。然而,這個難點似乎不好突破。
“我對完全由機器來進行診斷,持一定的懷疑態度,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檢驗。因為醫療并不只是診斷和治療,還涉及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互動,尤其是醫生對患者的安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陳秋霖說。
未來,“人工智能醫生”也許與人類醫生一起上崗工作。記者體驗了這種服務模式。在北京影像云平臺上,人工智能系統對基層醫院上傳的30名患者近9000張肺結節CT影像進行智能檢測和識別,將第一輪篩查出的疑似結節標記出來,作為輔助診斷結果,提供給4名放射科醫生進行審查。醫生審查后認為可以采納,即對報告簽字。
在這種新的服務模式中,仍由醫生來做最終決策。一些臨床醫生表示:首先必須確保人工智能產品技術過硬,給出合理的診斷建議;其次還要進行培訓,轉變觀念,適應新的服務模式。醫生的認可和引導,將提高患者對人工智能系統的信任度。
目前,醫療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還面臨問題。“醫療各個領域數據沒有互聯互通,最后形成的只是數據大,而不是大數據。醫療人工智能既需要醫療人才,也需要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發展比較好的企業或者非常好的一些項目,都由這兩方面的人才來推進。”陳秋霖說,因涉及個人隱私的保護,有必要界定醫療數據的產權,產權清晰有利于實現互聯互通。
可以預見,未來人類將離不開“人工智能醫生”。那時的醫療不再是“排隊醫療”,而是“秒醫療”“精準醫療”“個性醫療”。
中醫智能輔助診斷系統上線,華佗故里來了“AI中醫”
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鄭蒙蒙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加上環境污染、不規律的生活作息以及過度的壓力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在我們身邊,慢病患病人數持續上升。在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方面,中醫具有獨特的優勢,不過,仍面臨一些挑戰。比如,中醫專業病歷在電子病歷系統中缺失,基層醫療機構難以獲得高質量的中醫診療服務,另外,中醫診療的個性化和經驗性特點,使得診療水平的提升和傳承面臨一定困難。
人工智能技術的引入,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據悉,訊飛醫療中醫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已在華佗故里亳州上線,覆蓋亳州市4個區縣,107家基層醫療機構,服務中醫師350余名,AI輔助診斷超9800次。同時,系統還在江蘇、湖南、河北等地200+家機構得到應用,助力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
據介紹,首先,AI技術可以幫助構建中醫專業病歷系統,通過智能輔助診療系統,將中醫臨床診斷思維模式數字化,從而解決電子病歷中缺乏中醫專業病歷的問題。其次,AI技術通過深度學習和大數據分析,能夠為醫生提供診療決策輔助,提升診療水平,同時也有助于中醫專家經驗的傳承和普及。此外,AI技術還能夠通過個性化健康咨詢,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的中醫養生方案,使傳統中醫更好地適應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和需求。
2017年,訊飛醫療的智醫助理就成功通過了國家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綜合筆試),為基層醫療機構醫生提供AI輔助診斷及治療建議,提升醫學能力、藥物治療適宜性的能力、規范診療流程。目前已覆蓋中國30余個省的400多個區縣。
訊飛醫療基于長期在算法能力、知識和規模化應用上的深厚積累,借助權威醫療文獻、專業知識圖譜、以及大量高質量對話數據,對模型進行訓練、微調和強化學習,于2023年10月24日對外發布了“訊飛曉醫”醫療大模型,具備專家級臨床語言理解、醫學文檔生成、疾病診斷和治療建議、多輪醫療對話和多模態交互等能力。其自研的訊飛星火中醫大模型布局了中醫輔助診療和健康咨詢兩大場景,創新性地將中醫輔診功能嵌入智醫助理系統,基于大量真實名老中醫的診療經驗和專業知識圖譜數據,構建了規模大、覆蓋病種全的知識庫,包括中醫病癥知識400+種、穴位知識400+種,常用中草藥300+種,古代醫案6200+份,傳統方劑600+份,現代醫案5000+份。
以訊飛曉醫APP為搭載平臺,借助大模型技術,可以根據用戶健康狀況,生成個性化的健康調理方案和養生建議。這種簡單便捷的中醫健康咨詢方式,不僅讓傳統中醫找到了出路,也適合現代年輕人的快節奏養生方式,既不用出門,也不用排隊,拿起手機,就能把老中醫“請”到自己身邊。
值得一提的是,訊飛醫療作為唯一參與制定醫療領域大型語言模型技術評估體系和標準規范的企業,近期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了醫院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依托各自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圍繞創新醫療服務模式、改善就醫體驗、醫療大模型技術應用等重點領域展開深入合作。通過這些努力,訊飛醫療不僅推動了中醫的現代化進程,也為整個醫療行業的智能化變革貢獻了力量。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