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大數據應用有哪些—醫療大數據分析的三大應用場景
醫療大數據+AI迎應用風口,行業機遇和痛點何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近年,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正加速傳統行業變革融合,疫情更是加速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在健康醫療行業快速應用。
2021年6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內容包括“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實施四項重大工程提到:一是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工程,二是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工程。2021年7月1日,關于“四項重大工程”的具體政策《“十四五”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發布,對大數據、信息互聯互通的需求明確,信息化建設地位突出,建設任務中重點提到:深度運用5G、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國際先進水平的智慧醫院,建設重大疾病數據中心。推進跨地區、跨機構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互認共享、術語規范以及數據的整合管理,建設主要疾病數據庫和大數據分析系統,加強智慧醫院、信息化和科研平臺建設。
如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的探索輔助未來醫學發展,提升人類醫療健康水平是國家戰略的重點。
國家“醫療健康大數據”戰略實施,讓大數據發展應用迎來新節點,但人工智能大數據改變醫療現狀的路途任重道遠。
國家級醫療大數據庫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
IDC研究報告顯示,2020 年中國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市場規模為12.0 億元,同比增長25.7%,預計未來幾年中,該市場將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2020 至2025 年的年復合增長率為24.3%。
醫療大數據在2015年左右開始啟動發展,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其在臨床與科研中的價值逐漸展現出來,一方面醫療大數據賦能了臨床科研,極大促進了臨床醫生的科研產出數量與質量,另一方面以大數據技術驅動的臨床專病庫逐步建立起來,提升了臨床診療的水平和工作效率;除了這些直接的醫療大數據應用之外,大數據技術嵌入到醫院核心系統和電子病歷系統中,不僅促進了系統性能升級,而且對于電子病歷應用水平評級和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測評都起到了促進作用。
但在國家級別的疾病數據庫建設層面,中國仍處于“初級階段”。
大部分醫院目前依然面臨著臨床業務數據分散、患者隱私泄露、數據未授權使用、搜集病例數據耗時太多、數據難以復用以及數據標準不一等問題。
目前制約健康醫療大數據發展的壁壘和難點也很多。從醫院層面,存在數據多源異構難匯集、醫療大數據的標準體系建設未達到應用級水平、缺乏大數據處理和AI技術進行后結構化和自然語言處理,無法有效利用大數據;從政府層面,需要逐步將醫療大數據作為戰略資源進行儲備;需要實現數據共享;政府需要有效的監管和決策的平臺與工具等。
天鵬天元大數據總裁、南鵬研究院執行院長陸廣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數據治理就類似水處理工廠,通過數據治理,將不可飲用的水變成可飲用的水。從而讓數據獲得更大價值。因此,數據治理是后續平臺上數據可用的基礎。必須要基于醫院數據現狀,制定了總體的數據治理框架和計劃,在不同的治理階段,使用不同的技術和方法,既有傳統的ETL映射轉換,又有新興的神經網絡模型,用合適的方法推動合適的數據治理,最終目的就是——數據可用”。
陸廣林向記者表示,舉個三甲醫院的例子,我們接觸到隨著醫院系統形成并積累的醫療數據急劇增長、數量多、更新快且類型繁雜,存儲形式多樣化、標準不統一,導致數據整合難度大,業務數據難以共享,從而產生信息孤島的現象,且醫院的醫療數據關注的更多是患者個體信息,而非面向群體分析,無法滿足臨床科研對于疾病數據橫向整合及深度挖掘的需求??偟膩碚f,主要問題就是數據多源異構難匯集、醫療大數據的標準體系建設未達到應用級水平、缺乏大數據處理和AI技術進行后結構化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問題,無法有效利用大數據。
此外,慢病發病率提升、臨床決策失準及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重復診療等傳統醫療問題也需解決。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醫療大數據平臺通過臨床數據服務,滿足醫生大量的臨床科研需求;通過創新應用的落地,按照項目的方式在醫院實現其需求;此外也承擔區域數據平臺建設和開發的工作。目前,南鵬研究院在西部6省合作超20家醫院,累計合作項目40多個。其中,重慶健康醫療大數據創新平臺項目在重慶地區近10家醫院上線系統,實施階段醫院超5家。除重慶以外,與西部5省超過10家醫療機構展開合作。
賽道互相滲透加速,市場集中度增強
中國醫療大數據經過過去幾年的發展,從圍繞概念做開發逐步探索出有效的方法,開始取得良好的成效,專病大數據、科研大數據等專業主題大數據在臨床治療和臨床研究中的價值凸顯,獲得價值之后的醫院的需求顯提升,那些既擁有先進的大數據技術同時又建立了醫療大數據實踐的廠商獲得了醫院客戶的認可。
此前亦有業內人士指出,預計未來三到五年的發展,在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測評政策的促進下,在臨床治療與臨床科研需求激發下,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將維持高速發展,擁有大數據技術和落地應用實踐的廠商持續開拓市場并且深化應用,并逐步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市場進入壁壘,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領先的醫療大數據廠商中包括專業性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廠商和綜合性醫療信息化廠商,這兩類廠商是從兩個不同的切入點進入到醫療大數據市場,但是他們的業務模式正在呈現相互滲透的特征,即專業性醫療大數據廠商也開始開拓醫療信息化市場,比如開展電子病歷、集成平臺等建設和服務,綜合性醫療信息化廠商則以醫療信息化系統為基礎開發專業的醫療大數據。兩類廠商之間呈現出有合作又有競爭的態勢。
預計未來發展中,那些不僅具有大數據技術能力,而且具有醫院數據治理實踐以及參與醫院信息化建設的廠商,能夠抓住測評政策帶來的紅利,也能夠帶給醫院在臨床診療和臨床科研以及醫院管理方面切實價值,這樣的廠商能夠進一步擴大份額。而那些以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為基礎,進一步參與到醫療保險開發、新藥研發、健康管理等業務的廠商有機會開辟新的增長領域。
2021年6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發布,該法律適用于醫療健康數據的安全管理,所以未來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將會提高數據安全性管理的能力,那些能夠對于醫療大數據提供先進的安全解決方案的廠商有機會在未來發展中占得先機。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醫療健康大數據如何發展、應用?專家詳解
點擊上方“健康中國”可以訂閱哦
如何理解《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以及該政策對健康醫療領域所將產生的重要影響,《醫學界》就熱點話題采訪了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寧家駿教授。
請您介紹文件出臺的背景及其意義?
寧家駿教授:這一文件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40號)和《國務院關于印發“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國發50號文件)的一個重要步驟,或者說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不久前,大數據部際聯席會議還通過了《促進大數據行動綱要》的三年計劃,并將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作為今后三年的重要工作和突破點。大家都知道,醫療健康領域所包含的數據是非常巨大的,其應用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國家衛計委推出該文件,應該說符合貫徹國家“十三五”期間推進大數據發展的要求,是一個重大戰略和突破點,既關系民生、滿足群眾健康切身需求,又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據悉文件包括夯實應用基礎、全面深化應用、規范和推動“互聯網+健康醫療”服務以及加強保障體系建設四大方面。請問國家將如何推動醫學大數據的應用?在法律法規上如何保障體系建設呢?
寧家駿教授:可以說,人體是最復雜的系統,對健康的管理也是最復雜的工程,這項工作需要有海量、精準合不斷變化的大數據的支持。近年來,伴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提高,我國醫院的硬件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很多醫院都建立了現代化的臨床信息管理系統,而且投入很大。但是,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每個醫院都是自己在推動,導致信息孤島的形成,造成重復診斷、重復檢查等醫療資源的浪費,檢查結果和信息利用率較低。所以發展大數據是利國利民的一件大事。具體而言,我們希望從公共衛生到醫療服務,包括醫療保障、藥品供應和計劃生育等全環節的數據很好地整合起來。這是該文件對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指出了非常重要明確的方向。
談到法律法規的問題,《行動綱要》已把大數據的相關立法和制度建設工作作為非常重要的環節。就醫療健康大數據來說,對涉及個人諸如基因庫、疾病譜等高度敏感的信息是國家的重要資源,有必要通過立法來加強保護??紤]到立法周期比較長,所以目前國家還是首先利用好現有法律,如民法對隱私的保護要求等。同時,國家也鼓勵地方政府部門的試點和創新。我認為,我們能夠通過這些工作來做好數據保護。
從文件中我們看出政府大力推進醫療健康大數據的應用和資源整合,那么未來政府將有哪些資金上的支持?
寧家駿教授:在“十二五”期間,國家已重視醫療數據的整合,從中央層面開始做頂層設計推進信息共享。國家衛計委也從“十二五”就開始啟動了“全民健康信息化工程”建設,計劃在前期先行投入4億多元人民幣,進行建設。今后在“十三五”期間,還將動員更多的投資來做這方面的工作。當然除了政府投入,還要引入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這項重要領域的建設。
盡管目前推動不同的醫療機構間的信息貫通、共享存在一定難度,但是從技術層面來說,這實際上不成為障礙。近幾年國家衛計委一直在做標準化建設,包括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例,實下發了部標和國標。
我個人的觀點是,推動信息共享是各利益群體的認識問題,關鍵在人。
互聯網+健康服務將有哪些具體項目呢?
寧家駿教授:目前從各省已經或正在申報一些項目來看,“互聯網+健康醫療”的項目不少,因為這些應用是互聯網+健康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審批程序,已有一些項目獲得國家專項基金。
我認為,互聯網+健康醫療的項目要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面屬于公益性/基礎性的服務,要以政府為主導;另一個層面是增值務,須以市場為主導,政府做好監管和適當引導,以滿足不同層次人民群眾的需求。但總的來說,推動互聯網+健康醫療,更重要的是利用互聯網平臺途徑和思維,把過去傳統的服務做好轉型升級,真正地實現資源共享,更好推動信息共享、信息的匯聚。
作者: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