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待遇、大數據研究院是干嘛的
北京大學博士后幾年,在北大做博士后待遇如何?
小編“小王老師”編輯發布若有侵權請告知,更多資訊觀祝恭重號——“清培商領院”。我院目前主要承接:在職碩士。博士。博士后。院士。客座教授申請工作。
在學術的殿堂中,北京大學一直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吸引著無數有志之士投身其中。而“北京大學博士后幾年”以及“在北大做博士后待遇如何”這兩個問題,成為了眾多學子和學術愛好者關注的焦點。今天,就讓我們一同深入探索這個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領域。
首先,來談談北京大學博士后的年限。一般而言,北京大學的博士后研究期限通常為 2 至 4 年。然而,這并非是一個絕對固定的時間框架,而是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說,研究項目的復雜程度、研究進展的順利與否以及個人的研究能力和表現等等。
有些博士后項目可能由于其高度的創新性和挑戰性,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深入挖掘和探索,從而延長了研究期限。而對于那些研究進展順利、成果顯著的博士后,也有可能提前完成研究任務,順利出站。
接下來,咱們重點聊聊在北大做博士后的待遇。據相關數據顯示,北京大學為博士后提供的待遇是相當優厚的。在薪資方面,博士后的平均月薪能達到數萬元。這不僅能夠滿足日常生活的開銷,還能讓博士后們在相對舒適的經濟環境中專心致志地進行研究工作。
除了基本的薪資,北大還為博士后提供了完善的福利保障。例如,優質的醫療保險,讓博士后們在面對疾病時無需擔憂醫療費用的問題;舒適的住宿條件,為他們解決了生活中的后顧之憂。
在科研資源方面,北大更是毫不吝嗇。博士后們能夠充分利用學校先進的實驗設備、豐富的圖書資料以及強大的學術交流平臺。這些寶貴的資源無疑為他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堅實的支持。
舉個例子,有一位來自化學領域的博士后小李,他在北大的研究期間,不僅享受到了豐厚的薪資待遇,還憑借學校提供的一流實驗設備,成功發表了多篇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論文。
總的來說,北京大學的博士后經歷,無論是在研究期限的靈活性上,還是在待遇的優厚程度上,都展現出了其作為國內頂尖學府的魅力與實力。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成為北大的博士后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具備卓越的學術能力。但一旦踏入這個門檻,所收獲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保障,更是在學術道路上的一次升華和飛躍。
希望通過以上的介紹,能讓您對北京大學博士后的年限和待遇有一個較為清晰和全面的了解。愿每一位懷揣學術夢想的人,都能在這片知識的海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圖解大數據人才崗位:六成工程師月薪過萬,部分逆勢漲薪兩成
受新基建、數字化轉型及數字中國愿景目標等一系列政策促進,大數據產業高速增長,并與人工智能、云計算和區塊鏈等領域深度融合,為各行各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相關人才需求量正在持續增長,且呈現出供不應求的趨勢。
為增加數字人才有效供給,形成數字人才集聚效應,近期人社部等九部門發布《加快數字人才培育支撐數字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其中,提出要圍繞大數據等數字領域新職業,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分職業、分專業、分等級開展規范化培訓、社會化評價。
目前大數據產業人才崗位需求情況如何?對從業者提出了哪些要求?薪資待遇如何?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從知名互聯網招聘平臺上采集分析了超2600條相關招聘信息,帶你一覽行業人才需求和產業現狀。
計算機軟件人才需求量最大
IDC發布的《2023年V1全球大數據支出指南》顯示,從行業應用來看,互聯網和電信、政府、金融是中國大數據相關IT支出的主要行業用戶,合計占比超中國市場總規模的六成。其中,互聯網占比最高,在2026年超過15%;地方政府以11.7%的占比位列第二,五年復合年均增長率接近23%。因此,上述行業也在積極尋求具備相關技能和經驗的人才來推動業務創新和發展。
根據南都大數據研究院采集的數據,計算機軟件是大數據人才需求最大的行業,占比達26.92%,遠高于其他行業。其次是互聯網/電子商務、通信/電信/網絡設備等行業,占比分別為15.11%、13.57%。除上述行業外,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金融/投資/證券等行業也在積極網羅智能制造相關人才。
梳理發現,相應前沿技術崗位人才在科技攻“尖”、產業向“新”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研發與設計崗位人才需求較高,占比高達66.95%,典型崗位包括大數據架構師、JAVA開發工程師、數據治理工程師、大模型算法工程師、解決方案工程師。數據分析師、數據挖掘工程師等分析與挖掘崗位的占比也很高,達到21.15%;運行與維護、咨詢與服務等崗位需求占比分別有7.39%、4.51%,具體提供的崗位包括大數據運維工程師、大數據運營風控工程師、數據庫工程師、數據咨詢師、大數據咨詢顧問、大數據智能營銷產品經理等。
需跨學科知識背景及綜合能力
大數據行業涵蓋了數據工程師、數據分析師、數據咨詢師、數據科學家等多個職位。這些職位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數據分析和挖掘技能,還需要具備跨學科的知識背景和綜合能力。
在針對招聘人員需要掌握的技能方面,要求掌握Java技能的公司占比最高,占比近兩成。此外,SQL(結構化查詢語言)技能需求也很高,占比達到17.33%,還有一成企業希望從業者掌握hadoop(分布式系統基礎架構)、spark(專為大規模數據處理而設計的快速通用的計算引擎)、hive(數據倉庫工具)。
此外,由于大數據分析涉及到多個學科的交叉,從業者需要能夠融會貫通不同學科的知識,掌握數學、金融學、統計學等學科內容;還希望能夠從多個角度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具備方案設計、項目管理、市場研究等經驗。
部分大數據崗位逆勢漲薪
大數據產業人才薪酬情況如何?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發現,應屆生或工作經驗在1年以下的崗位中,超七成月薪在萬元以下,但隨著工作年限提升和經驗增加,行業平均薪酬持續上漲。要求工作經驗在5年以上的崗位中,月薪2萬元以上的占超一半,最高可達5萬元/月。其中,工程師類核心崗位月薪普遍在萬元以上,占超六成,其中2萬元以上的不在少數。
就今年大數據人才就業形勢而言,科銳國際發布的《2024人才市場洞察及薪酬指南》顯示,與大數據、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智能架構開發、大模型算法工程師等崗位人才炙手可熱,分別開出年薪50萬-150萬、50萬-120萬的高薪酬,這些崗位在互聯網整體降薪的背景下,跳槽逆勢漲薪幅度達20%以上。
北上廣深需求量最大
哪些城市的大數據人才招聘更為火熱?數據分析顯示,北上廣深仍占據較大優勢。具體而言,位于北京的大數據相關招聘崗位數量最多,占比13.90%;其次是上海,占12.20%,廣州、深圳的招聘崗位數量占比均超7%。
南都大數據研究院也留意到,這與城市的大數據產業成熟度、發展方針有較大的關聯。從區域分布來看,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地區是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最為集中和成熟的地區,在政策支持、技術創新、人才儲備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吸引了眾多優質頭部企業落戶或設立分支機構。《2023年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報告》進一步指出,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為中心,科教資源集聚,技術創新優勢明顯,見長于企業培育和產業壯大;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著力支持大數據產業生態構建,產業政策、產業組織等環境建設走在前列。
從企業規模來看,中小企業仍是大數據人才招聘的主力軍,超六成招聘信息來自員工規模在1000人以內的企業。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型企業也對大數據人才保持較高的需求,員工數量在1000人以上的企業招聘信息占比達35.36%。
不過這一趨勢或有所變化。據IDC《全球大數據支出指南》預測,員工數量超過1000人的超大型企業在五年預測期內(2021—2025年)市場占比將超過市場整體規模的60%。對于大數據行業而言,千人以上規模的企業未來將吸納更多優質人才。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數據采集分析:謝小清 實習生 蔣佳軒 周惠琪 舒菲揚 黃子瑋
設計:何欣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前程無憂、BOSS直聘、國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