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張繼先;焦點新聞張繼先簡介
編者按
發現并采寫“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報道英勇無畏的斗士劉智明;深入醫院、發熱門診、社區,記錄下這場戰“疫”中的凡人英雄群像……一個月、兩個月,她們身兼記者、策劃、攝影、攝像等多重角色,找尋城市之光,凝聚起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戰疫情的非凡力量。為人母,為人妻,為人女,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她們如戰士一般,逆行而上,沖在戰“疫”最前線,展現出媒體人的責任與擔當。今天,在屬于她們的節日里,讓我們走近她們。
● 田豆豆
田豆豆,湖北荊州人,現任社湖北分社采編中心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她始終堅守一線連續作戰,通過全媒體矩陣發表了大量反映湖北疫情情況,謳歌戰“疫”英雄的新聞稿件。截至2月27日,共發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稿件241篇,其中在發稿58篇,在客戶端發稿133篇,在官方微博發稿26篇,單篇閱讀量超千萬的微博有12篇,在人民網發稿十多篇。
2月2日,她主筆采寫的長篇通訊《致敬!逆行的“白衣戰士”!》
在頭版刊發。2月25日,她參與采寫的長篇通訊《英雄的武漢英雄的人民》在頭版頭條發表,多家主要新聞網站、客戶端轉載。2月13日,她在二版發表現場特寫《守好一個門守護一座城》,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江岸區桃源社區的志愿者挺身而出,護佑城市的點點滴滴。稿件文筆生動,可讀性強。報道以文字、圖片加視頻二維碼的形式呈現之后,成為一篇高質量的融媒體作品,被多家媒體轉載。
●中國青年報 李崢苨
李崢苨,中國青年報社視覺中心攝影記者、圖片編輯,是一名90后。受報社領導指派,她于年前和年后兩次赴武漢新冠肺炎疫區采訪拍攝,至2月28日共37天。截至2月27日,傳回現場拍攝的新聞照片數百張,發表圖文報道數十組,獨立及與人合作發表圖片專版3期。
2月21日,她不懼危險進入火神山醫院紅區采訪拍攝,記錄下醫護人員救治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真實而感人的畫面。她的報道語言細膩,給人溫暖和希望,報道在報社內外的各大朋友圈刷屏。獨立拍攝的圖集《多圖直擊肺炎疫情下的武漢火車站、華南海鮮市場》在各端口的閱讀量總計有700多萬;參與完成的專題《疫情防控在基層》,在報社官方微博的閱讀量達到500多萬;她拍攝的圖片被《人民攝影報》整版刊登和轉載。
除了認真完成前方的采訪任務外,她還熱心為大家服務,承擔一些額外的工作。在前方輪休期間,她客串起“網約車”司機,接送不會開車的年輕記者去采訪地點,并運送藥品等物資;幫助更年輕的記者編輯整理采訪素材,給予指導。
從李崢苨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一位90后年輕記者的職業熱情和敬業精神,一位女攝影記者的職業追求。
●新華社 廖君
廖君,新華社湖北分社都市部主任,高級記者。從去年12月30日發出第一條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內部稿件,已經在抗疫報道一線戰斗了2個月。采訪足跡踏遍火神山醫院、方艙醫院、定點收治醫院、社區、隔離點等多地。
去年12月30日晚7點,獲悉武漢市衛健委醫政醫管處下發兩份紅頭文件后,第一時間上報給分社社長唐衛彬和總編室值班領導。在分社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種渠道證實,發出了關于武漢此次疫情報道的首篇稿件。
她奮戰在抗疫報道一線,“5+2”“白加黑”成為這段時間工作常態。從去年12月30日至今,共采寫各類公開稿件500多篇,參考報道90多篇。采訪、在辦公室加班到半夜兩三點是常事。小女兒每次見她回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你今天有幾條稿子要寫啊!要多久才可以陪我玩一下啊!”
她多次深入醫院、社區等一線采訪。近距離采訪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教授王廣發,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等。多次到火神山醫院、武昌醫院等定點收治醫院,采訪毛青、劉智明同事等大批醫護人員。
●中國婦女報 徐旭
徐旭,1971年8月生,黨員,中國婦女報北京記者站站長。
在這次疫情防控報道中,徐旭第一時間沖向前線、第一時間發回報道。1月28日,大年初四,她就從北京出發前往武漢采訪。
就在從北京前往武漢的高鐵列車上,她敏銳地發現,鐵路是運輸支援武漢醫護人員和防護物資的重要通道,隨即發回視頻新聞《疫情面前,如何守住流動的防線》,20分鐘內,瀏覽量迅速超過百萬。1月29日,她發回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急救中心護士郭琴愈后馬上返崗的抗“疫”故事。在武漢采訪中,她實地探訪火神山醫院、疫情防控重點社區等戰地前線,采訪了“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首位呼吁采用CT檢測確診”的張笑春、“象征青春力量”的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43名90后醫護人員等一大批一線戰“疫”英雄,發回大量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新聞報道。截至目前,她已采寫視頻、文字、圖片等稿件共計30余篇。她說,作為一名曾經的軍人,此刻,自己又成為一名戰士。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董倩
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董倩報名來到武漢做抗擊疫情的報道。截至2月26日,僅僅一個月時間,董倩在武漢前線完成了42期新媒體《央視新聞面對面》人物專訪,4期新聞頻道《面對面》人物專訪,7期《武漢觀察》專題片等多期節目,以及包括《新聞1+1》《東方時空》等新聞頻道各時段的大量直播連線報道和評論。目前,她在武漢的工作依然在進行中。
作為新聞頻道晚間兩檔重要欄目《面對面》和《新聞1+1》的主持人,董倩常年承擔著《面對面》欄目一半多的采訪任務,這意味著她幾乎每周都要出差。無論如何急難險重,董倩總是排除困難到達新聞現場完成采訪任務。與此同時,她還承擔《新聞1+1》一部分的主持工作。走出演播室,走向新聞現場,回到首都機場,直奔演播室,是她工作的常態。干了25年記者主持人,董倩越來越熱愛這份職業。多少年來,她幾乎沒有節假日,不怕奔波,不怕危險,哪里工作有需要就不計得失沖向哪里,體現出新聞人高度的敬業精神和專業能力,贏得了身邊同事的尊崇,也贏得了社會公眾的贊譽。
●湖北日報 余瑾毅
余瑾毅,湖北日報記者武漢新聞中心醫療記者。疫情發生后,她除夕當天進入武漢首批發熱定點醫院武漢紅會醫院,成為湖北日報第一位進入隔離病房的女記者。由于醫院倉促改造,防護措施有限,她冒著巨大的感染風險分別進入發熱病房和重癥隔離病房,跟隨醫生近距離查房約20位患者,記錄了武漢早期隔離病房的狀況《隔離病房氣氛緊張忙而不亂》。
2月18日,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因感染搶救無效犧牲。余瑾毅立即趕往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成為最早到達現場的記者。在無人愿意接受采訪的情況下,余瑾毅蹲守現場約6個小時,用心用情尋找采訪突破口,搶在多家媒體之前采寫出《用生命守護生命》稿件。此后,在信息極為有限情況下,她繼續跟蹤,采寫出《英勇無畏的斗士——友人眼中的劉智明》《用生命書寫初心——記倒在戰“疫”火線的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從除夕離家,余瑾毅的足跡遍布協和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武漢肺科醫院、江漢方艙等地,記錄疫情故事,寫出了《昔日同事談張定宇——災難面前往前沖》《武漢破解重癥慢病患者購藥難》《每天都是戰斗每秒都在待命》等稿件。至今一人在外隔離,無暇顧及家中3歲的女兒和一對病中的父母,只因不愧對“黨報記者”的責任和使命。
●光明日報 王斯敏
王斯敏,光明日報智庫辦公室主任、智庫版主編,報社首席記者,主任編輯。曾獲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兩次獲得中國新聞獎。工作14年來始終奮戰在一線,在雅安地震抗震救災等重大報道中表現突出。此次疫情發生后,她主動報名赴武漢采訪。從2月14日至今,撰寫報告文學一篇、頭版重點報道四篇、人物特寫7篇,參與撰寫頭版報道10篇、其他稿件數十篇、新媒體產品十余個。采訪報道中,她著力聚焦一線醫護人員,在主筆的重點稿件《白衣天使的力量》作品中,濃墨重彩書寫了醫務工作者的奉獻精神、高超醫術、仁愛之心。
發揮光明日報文化特色,作為主筆,她撰寫了報告文學《決戰ICU》。在采訪11位奮戰在武漢各醫院重癥監護室醫生、護士的基礎上,用文學筆法還原現實場景,書寫了危重癥搶救的艱難險阻與醫護人員的傾力付出,記錄了全國醫護精銳部隊馳援武漢帶來的巨大力量,創作出一篇凝聚著淚水、愛心、力量和希望的精彩作品。作品刊發后,被學習強國平臺及多家網絡媒體轉載,得到各界高度評價。
她同時負責《光明視野》版、《智庫》周刊主編工作,來武漢后,每天都在完成當日報道后,與后方團隊商定選題、審改稿件,忙碌到深夜。2月14日至今,這兩個版面持續推出了10期防控疫情訪談及文章。
●湖北廣電
湖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90后女記者,作為第一批進入隔離病區采訪的記者,在抗擊疫情期間,多次進出醫院感染區,近距離接觸重癥新冠肺炎患者,用鏡頭帶給人們信心和希望。
1月22日,《湖北新聞》推出《直面疫情萬眾一心》抗擊疫情專題報道,當天在缺少防護物資的情況下,與同事彭翰帶上僅有的口罩,冒著容易被感染的危險,作為第一批進入隔離病區采訪的記者,采訪近5個小時,報道了全省首次使用ECMO(人工心肺)成功救治一位重癥患者的經過,并邀請救治專家詳解新冠肺炎的防護知識,這個消息引起了全國的關注,安穩了人心,更堅定了信心。
2月9日,武漢全面落實“四類人員”分類集中管理。2月10日決戰大轉移之夜,一批危重癥病人連夜轉運進定點醫院,和同事龍科前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探訪。即使穿了防護服,要近距離接觸重癥患者,她的內心還是有些害怕,但當患者轉運過來時,她立刻調整好狀態,向大家介紹身后轉運的一幕。應收盡收,這讓全國人民看到了這場戰役勝利的希望。
●經濟日報 喬申穎
喬申穎,經濟日報社新媒體傳播部編輯二室主任。
報社發出赴武漢報道記者征集令后,第一時間主動報名。1月29日,她作為報社首批報道組成員趕赴武漢,帶領團隊幾名年輕成員,共同面對任務急、采訪量大、情況不熟等困難,身兼記者、編輯、新媒體策劃和各項工作協調人等多重身份,積極與前后方溝通對接,夜以繼日,出色完成相關任務。制作了一系列有口碑、有溫情的融媒體作品。代表作品有《快!來看你的基建英雄!》《除了致敬,我們還能為白衣戰士做些什么?》《生日快樂呀,志愿者小哥哥》《“走到哪里,都是滿滿的愛!”》《“你笑起來真好看”——記者原創水彩畫》等。
《生日快樂呀,志愿者小哥哥》記錄了志愿者余靖的一天,并在他生日當天發出,請他的小伙伴提前制作了祝福生日的短視頻作為余靖的特別生日禮物,被湖北相關志愿者負責人認為是“對志愿者報道最有溫度的一篇”,被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等廣泛轉發。《“你笑起來真好看”——記者原創水彩畫》創新形式,發揮個人繪畫特長,畫出了六位采訪過的醫護人員的笑臉,把水彩畫和短視頻結合起來,展示醫務人員柔軟內心和堅強意志,受到數百家中央和地方媒體廣泛轉發好評。
●長江日報 田巧萍
田巧萍,1963年10月生,1985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1995年加入中國,長江日報報業集團高級記者。先后榮獲武漢市優秀黨員、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武漢市三八紅旗手、湖北省三八紅旗手稱號,享受武漢市政府專項津貼。
新冠肺炎戰打響以來,田巧萍主動請戰到最危險的地方,一直戰斗在一線。她深入發熱門診、新冠肺炎收治定點醫院,發現并采寫了重大典型——“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
在采訪中,她留意到醫生們的一個說法:有人上報過疫情。經過深入采訪,反復求證,田巧萍找到了第一位上報疫情且一直奮戰在救治一線的張繼先醫生。張繼先是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與重癥醫學科主任,在2019年12月29日,她就向武漢市衛健委報告了疫情。
今年2月2日,田巧萍采寫的報道《最早上報疫情的她,怎樣發現不一樣的肺炎》發布,引起全國廣泛關注。
田巧萍還采訪報道了用六重身份與病毒作戰的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身患絕癥帶領金銀潭醫院全體干部職工沖鋒陷陣的張定宇院長。她的筆下,還有火速馳援的護士,有用摩托車換乘7小時返回崗位的醫生,有志愿者。她用手中的筆,尋找激勵戰勝新冠肺炎的精神——武漢力量,她用自己翔實的調查及時反映戰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力圖給政府決策提供來自一線的資料,彰顯了新聞人的責任擔當。
●中國日報 王曉瑩
80后記者王曉瑩,第一時間主動請纓奔赴武漢一線。1月31日,抵達武漢后,一直奮戰在采訪一線。她多次冒著風險進入隔離區采訪,用紀錄片的方式,用第一線最真實的現場記錄這場沒有硝煙的全民戰“疫”。當采訪任務需要時,她沒有過多思考,立即拿起攝像機和麥克風走進了現場。在新聞現場,她記錄了遼寧醫療隊不懼風險為重癥患者做有創插管;記錄了醫生用ECMO救治一名年輕的患者;記錄了8位護士給患者做俯臥位治療全身濕透;記錄了空降兵老兵給主治大夫敬了一個軍禮等一線最真實的場景。主要參與制作的《全民戰“疫”》系列微紀錄片已經發布四集,目前正在制作抗“疫”一線90后系列。
●澎湃新聞 羅梓晗
澎湃新聞記者羅梓晗,主動報名跟隨上海馳援武漢第一批醫療隊采訪報道。她在大年三十晚上緊急出發,是隨隊報道上海援漢醫療隊抗擊疫情工作的唯一女記者。上海醫療隊交接當晚,她隨醫療隊進入收治最危重病人的金銀潭北三病區,獨家直播危重癥病房情況,獲得公共場域的廣泛關注,該報道在微博獲得7000多條評論、2000多次轉發。在后續的報道中,羅梓晗沖在一線,蹲點多個病區,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幾十篇真實反映醫護人員抗擊疫情的感人報道。其媒體產品內容也十分豐富,包括直播、短視頻資訊、熱點跟蹤等類型。隨著疫情報道深入,羅梓晗將關注的領域、報道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她多次探訪跟蹤百步亭社區、方艙醫院,直擊社區工作人員、醫護人員及警察等一線抗擊疫情的普通人,感人的場景、豐富的細節引起讀者廣泛共鳴。羅梓晗在一線報道中注重采用多元方式,例如用Vlog的形式記錄武漢抗疫過程中的面貌與細節,精準展現這座城市浴火重生的過程。
人們說,在這次武漢疫情中,90后憑借自己敢于擔當、勇挑重擔的形象,成為廣受關注的焦點人群,而身為90后的女記者,羅梓晗正體現了新時代新青年的清新風貌。
●中國新聞社 張芹
2019年12月30日晚,一張朋友圈的《關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截圖讓張芹睡意全無。第二天一早,她向分社領導匯報,在分社領導指揮下,迅速形成立體報道隊伍,拉開了抗疫報道的序幕。大家每日奔走于一線。起初,防護物資缺乏,就連口罩也要省著用,甚至一只口罩連帶三天。即便如此,仍然沒有一個人退縮。一個多月的采訪,她去了很多次別人避之不及的“疫區”,急診科。采訪了志愿者、支援湖北醫療隊、重癥病房的患者……
不安與恐慌的情緒與記者就要上一線的決心相互交織,她一邊叮囑家人注意防范,一邊一次次走出家門。由于家中兩個尚年幼的孩子需要人照顧,她無法做到與孩子完全隔離,每天只有盡可能地做好防范,及時消毒。
經歷了從第一次穿防護衣的不知所措,到第二次、第三次的輕車熟路,從最初的焦慮不安,到現在的坦然面對。都說記者應該時刻保持理性,這一個月來她常常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徘徊不定。生于武漢長于武漢的她,看到自己的家鄉“生病了”,常常感到心痛。看到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道冷冷清清、全國各地醫務人員不顧危險奔向一線、年輕的醫生因為感染不幸離世……她不知道流過多少次淚。但正如稿件中所寫“生活仍在繼續”,她的工作也將繼續。
●現代快報 孫蘭蘭
孫蘭蘭,41歲,現代快報編委,“武漢戰疫隊”隊長。從1月29日到現在,快報武漢戰疫隊已經在武漢連續作戰一個月。
1月28日深夜,報社發出號召出征武漢時,孫蘭蘭還在淮安老家,5歲的孩子聽說媽媽要去那個最危險的地方,哭著說“怕媽媽回不來了”。雖然萬般不舍,她還是決定要去一線。愛人連夜開車將她送回南京。第二天一早,她便帶領5名隊員出發奔赴武漢。
進醫院、訪社區,深入雷神山、火神山、方艙醫院。作為隊長,孫蘭蘭帶頭深入“感染區”。“我相對來說經驗更豐富一些,必須走在危險的前面。”從下午1點到晚上7點,她和同事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在“感染區”里整整6個小時。醫護人員竭盡全力地救治和照顧,援湖北醫療隊的醫護人員與武漢病人之間令人動容的情誼……她和她的戰友將這些真實而寶貴的場景,傳遞給受眾。
危險不僅僅在感染區。為了解新冠肺炎醫療垃圾是如何處理的,她和同事深入醫療廢物焚燒處置點,只有到了現場零距離接觸,才會采訪到這些第一手的新聞。
她牽頭策劃了系列報道“武漢凡人英雄”,不拔高不唱高調,用口述的方式,平實的語言講述他們的故事,目前已連續推出近20篇報道,他們的事跡感動了千萬網友。
(本版圖片均為女記者工作照。資料圖片)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08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