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售華蘇-35 美媒:預報雙方關系牢固或為時尚早
參考消息網12月13日報道 美媒稱,先前有關俄羅斯長期推遲向中國出售蘇霍伊-35戰斗機的說法出現了逆轉:俄軍工集團俄羅斯技術公司總裁謝爾蓋·切梅佐夫證實談判已完成,稱“我們已經簽了合同”。中國官方人士在很大程度上對有關這宗采購的媒體討論沉默以對。但是,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和工信部部長苗圩對一家相關發動機制造商的訪問,卻可以被看作是談判似乎正接近尾聲的跡象。
據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12月7日報道,作為該協議的附加內容,中國還將購買用于實現這種遠程戰斗機與其他飛機及基地聯系的先進通信系統。聯合儀器制造公司(UIMC)已宣布,蘇-35戰斗機將包括S-108機上通信系統和NKVS-27地基通信系統。該系統的覆蓋范圍為1500公里,從而使蘇-35戰斗機可以與基地和巡邏區域——例如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分界線以及中國提出主權要求的遙遠南中國海區域——保持遠距離聯絡。
報道稱,解放軍大校杜文龍在一次采訪中說,蘇-35的采購可能預示著俄中技術合作的進一步深化。隨著其他先進武器——包括提供給敘利亞的S-400“薩姆”地對空導彈系統——的交付、圍繞向伊朗出售“薩姆”導彈一事的問題得到解決以及印度尼西亞對蘇-35戰斗機表示出興趣,要求俄羅斯敲定對中國戰機銷售的壓力大增。此外,隨著中國因為自身經濟增長放慢而正在大幅減少從俄羅斯進口的資源,俄羅斯可能會更愿意向中國出售先進武器,盡管存在知識產權被竊取的風險。
報道稱,雙方都需要借助對方來完成自己的軍事現代化計劃。制裁已經損害了俄羅斯的軍工行業,同樣令其受損的還有獲得安東諾夫公司和西奇發動機公司等烏克蘭企業生產的重要的飛機機身和發動機的渠道被切斷。盡管俄羅斯政府武器出口機構Rosboronexport負責人阿納托利·伊賽金強調俄羅斯的當務之急是把這些系統生產出來,但這一壓力,以及中國同意減少首批購買的戰斗機數量(從先前的48架減少至24架),可能成為達成協議的關鍵。
蘇-35將取代蘇-30MKK成為中國最先進的戰斗機。除了先進的航空電子裝備和矢量推力能力,蘇-35還具備更大的航程。后一種性能將使它能夠勝任類似于目前由蘇-30所執行的遠程巡邏任務,包括從安徽肥東空軍基地起飛對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分界線”執行巡邏。
報道稱,盡管這些武器系統有很多是蘇聯時期平臺的改良版,但S-400“薩姆”導彈和蘇-35戰斗機的出售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它們代表了向后蘇聯時代的創新和現代化的轉變。可以理解的是,莫斯科不會情愿把遠程戰略武器系統傳授給中國,這些武器可能會反過來威脅到俄羅斯的領土。
報道稱,中俄軍事出口的討論大多是圍繞中方購買發動機展開的。這些發動機的主要來源聯合發動機公司(UEC)生產中國列裝的多款蘇霍伊戰斗機以及中國國產殲-10戰斗機所采用的AL-31F噴氣發動機。UEC公司生產的其他發動機包括D-30,它是中國H-6K遠程轟炸機改進型、KJ-2000預警機及Y-20重型運輸機原型機的關鍵。
此外,在一個正致力于擴大直升機群規模以提高戰術機動性的國家,俄羅斯發動機對于米-8系列運輸直升機和“卡莫夫”專業化反潛戰直升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國依賴于俄羅斯發動機,作為其發展中的遠程打擊能力以及戰略運輸手段的關鍵部件。
報道稱,先前俄羅斯軍事技術的對外出售發生在其經濟命運的低潮期。上世紀90年代曾出現過以俄羅斯技術換中國商品的易貨貿易。90年代末對西方食品進口的類似依賴曾導致怨恨——而不是關系的改善。把這宗銷售預報為是牢固的中俄信任的征兆,或許還為時尚早。(編譯/曹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