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野戰炊事比武告別“保姆模式”
以往組織炊事比武,第14集團軍某團保障處處長鄧建紅總是為籌集比武所需的保障物資而忙碌。然而這次,鄧處長和機關人員卻當起了“甩手掌柜”。年終歲尾,該團結合冬季野營拉練組織野戰炊事比武,不僅不設保障人員、取消保障物資,還頻出戰術情況制造“麻煩”,錘煉部隊實戰條件下伙食保障能力。
崇山峻嶺間,隨隊拉練的炊事分隊臨時改變行軍路線,攜帶相關給養物資趕赴比武地點。一路上,他們先后處置小股“敵人”襲擾、通過染毒地帶等多個戰術情況。率先抵達的一連炊事班班長肖健發現,比武現場除了一片空曠的場地,沒有任何物資,全靠自主搜尋保障。
“上了戰場,誰去幫你找柴打水?”現場指導比武的該團政委黃云告訴記者,以往組織類似比武,團機關都會成立專門的保障小組,把水、柴、燃油等物資準備齊全,分發到各單位,而這次炊事比武,機關人員只攜帶比武考核所需的秒表、記錄本,目的就是要把炊事人員逼上戰場。
比武模式的轉變,給比武場帶來了濃濃的硝煙味,也給炊事人員心里打上了實戰化的“烙印”。一個炊事班在取水時,由于對水源的檢測不到位,炊事用水不符合衛生標準,被判“出局”;某連炊事人員大鍋菜做得既快又可口,卻因無煙灶挖得不達標,燒柴做菜出現濃煙,被扣了分;還有幾個單位因攜帶的炊具、給養物資不齊全,準備不夠充分,結果飯菜遲遲拿不出手。比武結束,副團長高朝寧的總結點評,讓官兵深有感觸:“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只有按照真實戰場環境組織炊事比武,才能真正提高戰時伙食保障能力?!?/p>
炊事保障緊貼戰場需求,帶來部隊戰斗力的“水漲船高”。連日來,雖然該團官兵日行軍距離不短,但每天都能吃到兩頓熱食,大家士氣高昂、體力充沛。一路上,他們圓滿完成指揮所演習,先后處置了防敵空襲、開辟雷場、武裝奔襲等30多個戰術情況,在上級考核組的抽考中獲得全優的好成績。(陳忠林 凌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