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疾控中心確認小頭癥由寨卡病毒引起
新華社華盛頓4月13日電(記者林小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13日得出確定性結論說,寨卡病毒是導致新生兒小頭癥和其他幾種出生缺陷的原因。
美疾控中心當天報告說,研究人員“使用既定科學標準認真評估現有證據”后得出了上述結論。這意味著女性在孕期感染寨卡病毒后生出有缺陷孩子的風險增加,但不意味著所有孕期感染寨卡病毒的女性都將生出有缺陷的孩子。
報告強調,如同流行病學和醫學中的典型情況一樣,現有證據沒有一條是確鑿性的,確定寨卡病毒與胎兒出生缺陷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是因為最近在這方面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支持證據日益增多。
美疾控中心主任托馬斯·弗里登在一份聲明中說:“這項研究標志著寨卡疫情的一個轉折點,現在很清楚的是寨卡病毒會造成小頭癥。”
弗里登說,美疾控中心將開展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小頭癥是否僅是“我們所見到的對大腦造成破壞性影響及其他發育問題的冰山之一角”。
此前,寨卡病毒僅被認為與小頭癥和其他一些出生缺陷相關聯。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是,基于觀察和對照研究,已有“強烈的科學共識”表明寨卡病毒與小頭癥以及其他出生缺陷之間存在“高度可能”的因果關系。
美疾控中心在新一期美國《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報告說,雖然這項研究回答了一個重要問題,但還有許多其他問題存在,包括寨卡病毒會造成哪些缺陷、母親在妊娠不同時期遭感染會導致胎兒出現缺陷的風險各有多大,有哪些因素影響女性出現不良妊娠結果等。
美疾控中心說,最新結論不會改變現有的防范寨卡病毒的相關建議,比如依然建議孕婦應避免赴寨卡病毒流行地區旅行,生活在寨卡病毒流行地區的女性在計劃懷孕時最好先咨詢醫生了解如何減輕有關風險等。
自去年以來,寨卡病毒在巴西等美洲國家持續肆虐。當地的新生兒小頭癥病例和其他出生缺陷顯著增多,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2月將這場疫情認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寨卡病毒1947年首次在非洲被發現。伊蚊叮咬是感染寨卡病毒的主要渠道,但性接觸也可傳播寨卡病毒。絕大多數寨卡病毒感染者癥狀溫和,與登革熱等疾病癥狀類似。目前尚無對寨卡病毒的有效治療方法和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