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烏克蘭危機爆發后,俄羅斯與歐美關系走向冰點。經濟制裁、高層交往完全中斷……梅德韋杰夫曾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用“新冷戰”形容僵局,這是冷戰以來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的最低點。然而,因烏克蘭危機造成的外交“寒冬”正慢慢退去,俄羅斯與歐美關系似乎開始“回暖”。
從對抗到對話
據路透社報道,北約與俄羅斯理事會將于4月20日在布魯塞爾重新啟動。烏克蘭危機爆發后,這是兩年內北約與俄羅斯首次舉行這一會議。會議的重啟并不代表北約與俄羅斯恢復正常關系,但雙方謀求對話的意愿顯露無遺。
就在幾天前,德國外長在七國集團(G7)上提議,一年后討論重新恢復八國集團模式,以及俄羅斯重返八國集團必須履行的條件。這已經不是德國第一次呼吁重新接納俄羅斯了。據悉,早在去年七國集團會議上,默克爾就曾強調,“俄羅斯仍是其他各規格談判的重要合作伙伴,我們將討論如何使俄羅斯加入。”
此外,3月24日,美國國務卿克里第三度訪俄。此次訪俄是美俄雙方兩年來最深入的接觸,雙方對敘利亞局勢、烏克蘭危機與美俄雙邊關系等展開討論。俄羅斯《生意人報》評論稱,此次訪問是雙方首次共同表示愿意在關鍵議題尋求合作。
時隔兩年,俄羅斯與歐美從劍拔弩張的對抗到互相試探的對話,外交僵局開始松動。
壓力改變態度
從嚴厲的經濟制裁到試探性的對話合作,歐美態度為何轉變?
“經濟制裁是雙刃劍,對歐洲本身是很大的麻煩,尤其是與俄羅斯經濟聯系緊密的德國。”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接受本報采訪時說,以法、德為首的老牌歐盟國家不愿過度得罪俄羅斯,歐俄雙方的制裁與反制裁,只會在讓自己在經濟衰退的泥沼里越陷越深,得不償失。
事實上,在這場“制裁之戰”中沒有一方是勝利者。有數據顯示,去年一年,在歐盟經濟制裁中,歐盟對俄貿易減少10%,損失了200萬個就業崗位和近千億美元產值。
而且,能源領域的利益捆綁也讓歐盟在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時百般思量。根據美國能源部提供的數據,歐洲依賴俄羅斯作為原油和天然氣的供應來源。2014年,歐洲超過30%的原油和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同時,俄羅斯依賴歐洲作為原油和天然氣市場。2014年,俄羅斯超過70%的原油和幾乎90%的天然氣出口到歐洲。
如今,內外雙重壓力讓歐盟不堪重負。面對國內困局,經濟與社會壓力讓歐盟分身乏術,歐盟將重心聚焦于內部事務,需要與俄羅斯穩定關系。“對于歐洲來說,需要面對恐怖襲擊和難民危機,所以希望與俄羅斯的緩和繼續保持。對于美國來說,過度刺激俄羅斯也不是好事。保持緩和更有利于西方控制局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所所長崔洪建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此外,“伊斯蘭國”、敘利亞問題與難民危機等也為美歐與俄提供了暫時和解的動機。丁純說,“如果沒辦法在源頭上解決難民問題,歐盟將面臨諸多麻煩。所以,歐盟希望俄羅斯能做力所能及的貢獻。盡管在敘利亞問題上,俄羅斯與歐美存在分歧,但面對恐怖勢力,一定程度的妥協對各方都有好處。適當給俄羅斯提供臺階,讓其能夠發揮作用,順理成章。”
合作才有未來
德國前聯邦總理施羅德在接受《萊茵郵報》采訪時曾表示,歐洲只有和俄羅斯合作才有未來。
“俄羅斯與歐盟的關系是共生而矛盾的。”崔洪建說。從地緣關系上說,歐盟與俄羅斯的關系是共生的。作為彼此的鄰居,即便未來歐盟與俄羅斯關系走向惡化,也不會朝著決裂的方向發展,不可能兩敗俱傷,這是雙方共識。
不過,合作之路注定不會是坦途。崔洪建指出,由于歷史、文化差異,歐盟與俄羅斯的關系又是矛盾的。冷戰后,俄羅斯沒有朝著融入西方社會或是歐洲化的方向發展。但是,歐盟一體化也不可能“消化”如此龐大的俄羅斯。所以,“隨著一體化進程的深化,兩者互不兼容的態勢會越發明顯。”
不同的地緣政治利益使得俄羅斯與歐盟面對尷尬的局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俄羅斯研究所馮玉軍表示,2016年,歐盟將扮演一個尷尬的角色:“既要推動烏克蘭的西向進程,又要避免過度刺激俄羅斯;既要與俄協作調解烏克蘭危機,又得保持與美國‘跨大西洋同盟’的戰略一致性”。(張 紅 趙家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