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日電 美國總統奧巴馬5月結束了他的又一次亞洲之行,帶走了“史上首位造訪原子彈爆炸地廣島的美國在任總統”和“為美越關系正?;瘎澤暇涮?rdquo;的名頭。
有人說,奧巴馬這次訪問亞洲,是為鞏固他的“亞太再平衡”政治遺產。
在奧巴馬任期剩下最后半年時,我們有必要詳細數一數,他的再平衡究竟給亞洲帶來了什么。
【拉舊盟友,加劇亞太軍事化】
2015年4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美期間,美日外長與防長聯合發布了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5個月后,日本國會不顧國內和鄰國的反對,強行通過新安保法案。就此,奧巴馬與安倍一拍即合地把日本“綁上了”美國亞太戰車。
在多個版本的奧巴馬政府“亞太再平衡路線圖”上,加強與盟友的關系都列在任務單第一個。
奧巴馬的做法總結起來也很簡單:簽軍事協議、派美國大兵、設炮艦基地。
目的也很直接:讓盟國分擔美國在亞太的軍力負擔,維護美國在地區內的軍事霸權。
后果呢?奧巴馬對盟國的“再平衡”讓亞洲成為全球軍費的增長點。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度全球軍費開支出現4年來的首次增長,其中亞洲是主要拉動力之一。
——日本:奧巴馬政府在明里和暗里力挺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并把日本軍力引入南海,力圖把日本變成它在太平洋的“馬前卒”。為此,奧巴馬不惜縱容安倍政府在武裝化的道路上狂奔,也不惜放棄歷史道義親赴廣島。
——韓國:隨著朝鮮半島局勢不斷反復,奧巴馬政府一次次“撮合”韓日的安全合作和情報共享,并別有用心地力推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
——澳大利亞:美澳2014年簽署駐軍協定,達爾文港基地成為美國在太平洋的一個“軍事橋頭堡”,為美國向南海及東南亞方向投送兵力、繼而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增加了一個重要戰略支點。
——菲律賓:也是在2014年,美菲簽署《加強防務合作協議》。在這一框架下,菲律賓今年3月確認向美軍開放5座基地,允許美軍以輪換駐扎的形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