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學者吁各方冷靜應對南海裁決 做出負責任選擇
針對南海仲裁案仲裁庭7月12日作出的裁決,多位中美兩國學者在華盛頓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中美學者吁各方冷靜應對南海裁決,做出負責任的選擇。
美國《全球策略信息》雜志華盛頓分社社長威廉·瓊斯認為,南海仲裁案實質(zhì)是部分島礁的領土主權(quán)問題,仲裁庭裁決缺乏法律基礎,構(gòu)成“越權(quán)”,對中國不具有約束力。他強調(diào),中國與菲律賓在和平解決分歧方面有共同利益,希望雙方通過對話達成一些共識,并推動這些共識成為地區(qū)解決爭議的某種范例,而美國應發(fā)揮促進中菲對話的作用。
瓊斯呼吁亞太地區(qū)構(gòu)建新型安全架構(gòu),并將中國的安全關切納入其中,而非排除中國,也不應繼續(xù)訴諸以冷戰(zhàn)同盟為基礎的舊安全架構(gòu)。
卡內(nèi)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當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他看來,北京和馬尼拉對裁決的初步反應“比較冷靜”,他希望華盛頓也采取“避免激化緊張局勢”的舉動。“對中國和菲律賓來說,解決爭議的最好途徑是通過雙邊對話談判。”包道格說。
除了對話,他呼吁中菲開展更多投資貿(mào)易往來,這有助于局勢降溫。包道格強調(diào),中美不值得為南海島礁問題最終走向沖突,相信雙方都已認識到當前形勢所蘊藏的風險,并已將上述風險納入考慮。
包道格指出,美國派軍艦進入南海水域執(zhí)行主張航行自由的任務,包括防長卡特在內(nèi)的多位軍方高官頻頻就美國在南海利益表態(tài),上述做法激起中國國內(nèi)更多情緒,使得強硬政策比溫和政策更具吸引力。他提醒,如果美方的目的是讓中方展現(xiàn)更大靈活度,那么上述“具體戰(zhàn)術(shù)”正在起到反效果。
美國海軍學院語言和文化系副主任馬偉寧在接受采訪時強調(diào),從長遠看,談判才是解決南海爭議的“唯一途徑”。
他預計,短期內(nèi)美方不大可能改變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美國未來的行動將取決于地區(qū)其他各方的行動。如果中國和菲律賓能開始對話談判,找到爭議解決途徑,或者先擱置爭議,留給后代解決,這都將是“積極的舉動”。
美海軍退役少將邁克爾·麥克戴維特說,希望美官方對裁決保持充分克制,不要使局勢升級。雖然中國不會對裁決感到高興,但中菲仍有協(xié)商解決爭議的空間。
復旦大學教授沈丁立12日在出席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舉辦的研討會間隙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他說,中美不會因一紙仲裁而升級潛在沖突的可能性,兩國應尊重所有致力于解決分歧的“和平手段”,包括對話、談判、磋商和調(diào)停等。
沈丁立說,中國曾同多個鄰國通過談判解決邊界爭議,在他看來,直接對話和談判才是解決南海爭議的現(xiàn)實途徑,各方要在談判基礎上做出妥協(xié)。
他強調(diào),30年前美國拒絕執(zhí)行國際法院關于尼加拉瓜訴美國一案的裁決,裁決未能解決兩國間的爭議,他反問,為什么今天有人指望一份裁決能解決中菲之間的爭議。他還強調(diào),當年做出上述舉動的美國沒資格強迫今天的中國采取不同的做法。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教授薛桂芳說,一般而言仲裁法庭在有關島、礁法律地位問題上采取回避態(tài)度,但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卻作出“出格”的裁決,中國對于有關這場裁決系“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的表態(tài)是有道理的。
她表示,裁決無益于南海爭端解決,還可能給中菲對話增添難度,但目前雙方仍有對話可能性。地區(qū)有關國家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都需做出負責任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