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柯比,也煞有其事地透露稱,這次中美會晤的重點,主要是圍繞烏克蘭問題以及臺海問題。
一般情況下,中美元首正式會晤前,相關部門都會提前接觸,為兩國會晤做鋪墊。最近幾次的中美高層通話,主要談論的問題就是烏克蘭以及臺海問題,所以這次中美元首通話也會主要聚焦這兩個問題。尤其是對美國來說,也十分急切地想要在烏克蘭和臺海問題上與中方進行有效溝通。
臺灣問題上,由于佩洛西計劃竄訪臺灣,致使臺海局勢迅速升溫,中美關系也受到了影響。面對佩洛西的“竄臺”計劃,我們已接連6次發聲警告,措辭更是一次比一次嚴厲,外交部、國防部、國臺辦也都紛紛發出警告。
另一邊,有消息稱,美國軍方在反對無效的情況下,正在為佩洛西制定護航計劃,以保證其不會遭到中國軍機攔截。中美兩國目前圍繞佩洛西“竄臺”一事,可以說是劍拔弩張,在臺海發生戰略誤判的可能性,正急劇增加。
從此前,美國反復要和中方建立所謂“護欄”,以及美國軍方初始的不認同佩洛西“竄臺”計劃,可以看出,拜登政府現在沒有勇氣和中國攤牌,所以拜登急著想要和中方通話,以化解此次危機。同時,按照美國的一貫做派,也不排除會拿佩洛西“竄臺”一事,作為手中談判的籌碼,要求我們在部分悠關美國利益的問題上,做出讓步。
當然,佩洛西“竄臺”一事,作為一起突發事件,若是真的實現會晤,肯定會有所提及,但絕不會是,中美在臺灣問題上要探討的全部內容。在臺灣問題上,拜登這次可能還會繼續和中方談及建立“護欄”一事,因為未來拜登政府勢必還會打“臺灣牌”,但同時拜登也希望把“打臺灣牌”的風險,降至最低。所以建立“護欄”就成了美方眼里最好的選擇。
這點上,美國可謂頻繁提及,從中美防長會晤,到G20外長會上的中美外長會晤,美方一直都將“護欄”設置,作為中美對話中的重要議題。
在美國國內如今“打壓中國,阻止中國崛起”,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的環境下,美國想要建立的“護欄”,不過是一種框住中國,避免中美關系緊張的手段,其核心本質還是“我要繼續在周邊地區制造矛盾,打壓你,而你不允許反抗。”所以一旦跟著美國節奏走,建立所謂“護欄”,那么美國只會變本加厲地在臺海、乃至南海方向上制造摩擦。正因為如此,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才明確回應稱,“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就是中美關系最好的“護欄”。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只要美國認真履行承諾,不與我們制造摩擦,中美關系只會向好發展,而不會向壞的一方滑落。所以美國即使再度提及所謂“建立護欄”,也不會有什么改變,在這點上,美國的哄騙對我們沒用。
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目前被牽扯住大量精力,而在其不愿親自下場的情況下,想要依靠制裁和武器援助贏得戰爭,基本沒有可能性,所以美國現在有求于我們。
俄烏沖突的爆發,源于美國不斷拱火挑撥,可如今點火的一方卻收不了場,只能求助于他國幫忙。在烏克蘭戰場上,烏軍雖然獲得了不少來自美國的武器援助,但這些武器根本無法幫助烏軍扭轉戰局,再拖下去,烏軍只會敗得更慘,烏軍的失敗打的是美國的臉,美國自然不甘心被打臉。
可在經濟戰中,俄羅斯并沒有被擊垮。在外交戰中,俄羅斯也并沒有被政治孤立。自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與中國、越南、伊朗、埃及等多個國家仍然有著密切經貿和外交聯系,甚至北約成員國土耳其,也和俄羅斯走得很近,美國在管不了的情況下,只能當作沒看到,眼不見心不煩。
如今的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處境非常尷尬,不敢親自下場,經濟以及政治圍堵的效果又極其有限,再拖下去,美國最后可能會落得個,像阿富汗戰爭那般狼狽離場。而在歐洲家門口丟臉,將極大削弱美國在西方的號召力和全球影響力。
那么美國該如何做,以挽回不利局面呢?目前來看,拜登選擇看向中國,幻想中國能夠減少與俄羅斯的經濟來往,以此打擊俄羅斯的經濟,促使俄羅斯無法繼續維持戰爭。我們雖然重視中美關系,但中俄關系也同樣重要,在這場烏克蘭沖突中,我們早已表明立場,那就是“兩不相幫”,努力當好調停者的角色,美國的想法只怕會落空。
最后,對于外界比較關注的關稅問題,白宮已經表示不會成為中美高層會晤的焦點議題。在經濟問題上,中美高層在月初有過對話,但沒有提及關稅問題,只提到了供應鏈穩定問題,事后我國商務部依然在督促美國取消對華加征的關稅,說明中美就關稅問題并沒有談妥,而且比起關稅問題,烏克蘭問題以及臺灣問題對中美關系的穩定,顯然更具有影響力。當然,其中也有美國自身內部沒有達成一致的問題,反對取消對華加征關稅的聲音還十分強大,拜登也無法扭轉局面。
自拜登政府上臺以來,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中美元首已經實現了4次通話。如此頻繁地對話,說明美國急于穩定中美關系,著急與我們談需求。但美國目前對華政策變動性較大,對我們作出的承諾也具有虛偽性,所以通話可以,但主要還得聽其言察其行。
另外,有很多人表示,既然美國一直不守信用,那完全沒有必要談。但國際外交場上的事,不能用個人情感去衡量,中美兩國作為全球大國,雙方保持對話交流,有利于全球的治理和穩定,同時通過對話,我們也能準確表明自己的立場和訴求,逼美國不得不作出承諾,即使部分可能兌現不了,但至少我們能以此爭取到戰略博弈主動權,仍舊是有利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