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首座雙層公路大橋-長江雙層鐵路公路
視頻加載中...
江山壯麗,我說長江。我叫劉亦奇,是一名橋梁設計師,來自“建橋國家隊”——中鐵大橋局。有著“萬里長江第一橋”之稱的武漢長江大橋就是我的前輩們設計建造的。
武漢長江大橋的今昔
滔滔江水之上,從武漢長江大橋開始,已建成的大橋有百余座,每一座橋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對我們武漢人來說,橋的故事格外多。小時候的語文課本上、玩具上、自行車上乃至學校發的筆記本上都印著“橋”。1995年,武漢長江二橋通車,爸爸媽媽一左一右牽著我,被人流推著登上大橋。我記得密密麻麻的后腦勺和周圍歡快的笑聲,也記得橋下的風景和霓虹燈。
1995年,武漢長江二橋通車現場
橋,是屬于武漢的驕傲。
這份驕傲到底是什么?直到2015年,24歲的我入職中鐵大橋局時,我才明白,那是一份讓“天塹變通途”“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驕傲。
1955年武漢長江大橋初建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建造這座大橋所用的12000噸鋼材全部從前蘇聯進口。但前輩建設者們并沒有被動地等待,他們靠著公式反復推演,手繪出一張張圖紙,研究出了新工藝——管柱鉆孔法,把屬于中國人的智慧與尊嚴刻上了橋梁的每一處。正是這樣建出的大橋,可以在屹立近七十年后,仍“結實得像個青年”。
武漢長江大橋
成為橋梁設計師后,我對橋的精神有了新的認識,對造橋的技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這幾年,我參與了五峰山長江大橋的建設。它和武漢長江大橋一樣,是一座公鐵兩用橋。而與幾十年前不同的是,它已經是世界上首座能跑高鐵的懸索橋,也是目前荷載重量最大的鐵路懸索橋。五年多的建設期里,我頻繁往來于鎮江和武漢,每一次的短暫分別,大橋的建設都以“中國速度”飛速向前推進。
作為橋的孩子,我可以驕傲地說,我們造出的五峰山長江大橋,用上了全球直徑最大的懸索鋼纜,僅兩根主纜鋼絲相連就有1.73億米,足以繞地球4圈。我們采用了多項新工藝、新技術,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其中不少都代表著未來跨江大橋的技術突破方向。
而作為長江的孩子,我更可以驕傲地說,我們的設計,可以確保橋梁不對長江黃金水道的航運造成影響。
五峰山長江大橋
2021年,五峰山長江大橋南北公路接線建成開通??粗鴺蛎嫔宪嚵髌椒€駛過的那一刻,跨越時空,武漢長江大橋和眼前的五峰山長江大橋好似重疊在了一起。這一路,大橋承載了多少榮光與夢想,值得我們永久銘記、傳承。
造橋的我,已看過快三十座長江大橋,還有更多的大橋等我去打卡甚至設計。每一座橋建成之時,曾聽見怎樣的歡呼、承受怎樣的激動,長江不會忘記。從武漢長江大橋起步,“中國橋梁”征服江河湖海、深山峽谷,正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與公共藝術研究所所長 田林: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寫下新中國橋梁史話的首章。而今,長江干流建成的大橋已經有超過140座。
武漢長江大橋是長江橋梁建設史上的偉大成就,更是我國從一窮二白到建立全球最完備、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歷史見證,展現我國勞動人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和艱苦卓絕的努力。
監制丨高巖
策劃丨沈靜文 楊寧
記者丨凌姝 王波濤 張馳
編輯丨杜希萌 章宗鵬 丁驍
音頻制作丨李曉東
視頻導演丨張弛
視頻拍攝丨王波濤
視頻剪輯丨陳以恒
后期制作丨張永鵬 蔚天雄
設計丨宋瑜珊 曹懿心
學術顧問丨任慧
專家統籌丨高琰鑫
學術指導單位丨中國藝術研究院(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處)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