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讓我辦虛擬卡違法嗎_被兼職騙了開了虛擬卡怎么辦
高價回收SIM卡、銀行卡,50元---100元一張!APP刷流水輕松日入250元!注冊登錄XXXAPP,工資日結,多勞多得……這么容易就能賺錢嗎?真有這么好的事?你信嗎?
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看到這些信息,可得多留個心眼,千萬不要心動,這很有可能是犯罪分子在給你下套,稍有不慎就會構成刑事犯罪。
可別不信!今天,讓我們一起通過廣州黃埔法院審結的多起案例,揭開該類行為的真相。
案例一:用微信賬號注冊“全民支付”轉賬賺傭金
2019年7月起,被告人鄺某經他人介紹,使用自己和親戚的微信賬戶、支付寶賬戶注冊、登錄“全民支付”等違法平臺,為該平臺轉賬洗錢,以賺取傭金牟利。2020年8月后,其還辦理了多張銀行卡為上述違法平臺轉賬洗錢,為多起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進行資金流轉。
案例二:借手機給他人注冊App刷賭款流水
2020年8月,被告人余某在找工作時,一名男子聲稱借其手機申請一個APP幫他人在刷流水,承諾一天報酬人民幣250元。被告人余某同意后并將手機交由該男子使用,該男子隨后下載登錄APP,使用被告人浙江網商銀行賬戶進賬3752600元。被告人余某獲利500元。
案例三:收購手機電話卡給他人用于電信詐騙
2020年8月起,被告人邵某通過QQ、“蝙蝠”等聊天軟件接受“老板”安排,先后招攬被告人曾某等4人,大量收購、提供作案手機電話卡及搭建、管理卡池、網關發射器等網絡通信設備給他人用于實施電信網絡犯罪活動。截至2020年11月9日,被告人邵某等人為他人提供電話卡1000余張,他人利用上述設備、電話卡進行電信網絡詐騙,致使戴某、沈某等48名被害人被騙款項共計200萬余元。
案例四:開通銀行卡賣給他人用于網絡詐騙
2020年9、10月間,被告人院某在開立其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賬戶后,違反國家金融管理規定,出售給他人使用。他人將該賬戶用于網絡詐騙,交易的涉案金額合計人民幣227100元。被告人院某建設銀行、農業銀行賬戶(存/轉入) 總額人民幣93萬元。
據調查,這些“實名不實人”的銀行卡、電話卡、支付賬戶等被境內外犯罪分子獲取后用于實施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達到隱藏身份、逃避打擊的目的,隱藏性極強,嚴重威脅著社會治安和人民群眾的錢袋子。
上述案件中,被告人在明知他人利用絡實施犯罪后仍然提供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均因犯幫助絡犯罪活動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兩年三個月至七個月不等,并處罰金。
法院在此提醒廣大市民群眾,要重視個人信息安全,絕對不能出售、轉讓、出租、出借銀行卡、電話卡、支付賬號等,閑置的卡片可按照各機構管理規則辦理銷戶,證件、手機丟失后也要第一時間掛失并補辦,以免個人信息淪為網絡犯罪的“工具”。
法律知多D
幫助絡犯罪活動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第一款 明知他人利用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章程 通訊員:黃埔法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莫偉濃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