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抗生素14天會耐藥嗎、用抗生素14天會耐藥嗎女性
抗生素耐藥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重要的健康問題之一。由于細菌出現抗生素耐藥性,曾經可以用抗生素有效治療的感染越來越難以治療,特別是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如糖尿病患者或癌癥患者,以及流感后繼發細菌感染的老年人。亂用和過量使用抗生素是導致這種抗生素耐藥性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
沒有哪個國家能幸免于這個問題。世衛組織估計,到2050年,將有1000萬人死于抗藥性感染,今年公布的數字顯示,抗藥性感染在去年增加了約9%。
如果我們不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將回到人類因諸如割傷或刮傷之類的簡單事情而死亡的時代,也會產生由于風險過高,必須取消髖關節置換等常規手術的現象。
抗生素耐藥國家數量創新高
5月26日,WHO公布了2020年全球抗生素耐藥性和使用監測系統(GLASS)報告,來自全球66個國家64000多個監測點的數據顯示,抗生素耐藥國家數量創下新高,越來越多的細菌感染對手頭的治療藥物產生了抗藥性。
抗藥性菌株引起的感染在不同國家、地區之間有很大差異。8個低收入國家和15個中低收入國家的比例高于13個中高收入國家和29個高收入國家。報告的感染大多是尿路感染(79%),其次是血液感染(20%)。最常報告的耐藥菌是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鏈球菌,其次是沙門氏菌。
分別有25個和49個國家、地區報告了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對第三代頭孢菌素耐藥的大腸桿菌感染。觀察到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中位感染率為12.11%(IQR 6.4-26.4),對第三代頭孢菌素耐藥的大腸桿菌的中位感染率為36.0%(IQR 15.2-63.0)。
經常用于治療尿路感染或腹瀉等常見感染的抗生素高耐藥率表明,世界上或許已經沒有解決這些疾病的有效方法。例如,在33個國家的報告中,環丙沙星(一種常用于治療尿路感染的抗生素)耐藥率為8.4%到92.9%不等。
中國細菌耐藥監測結果顯示:情況不容樂觀
2019年CHINET三級醫院細菌耐藥監測結果顯示,我國細菌對抗菌藥物的耐藥形勢仍較嚴重,尤其是碳青霉烯類耐藥革蘭陰性桿菌、革蘭氏陽性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但碳青霉烯類耐藥肺炎克雷伯菌的檢出率首次出現下降趨勢。
CHINET官網
我國抗生素用量約占世界一半,此前世衛組織推測,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我國抗生素耐藥每年將導致100萬人早死。
世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博士說:"隨著收集到更多的證據,我們更清楚、更充滿擔憂地看到,全世界失去至關重要的抗生素藥物的速度有多快"。這些數據強調了保護我們所擁有的抗生素和開發新抗生素的重要性,以有效地治療感染,維護上個世紀取得的健康成果,并確保未來的生命安全。
目前科學家們也在致力于解決抗生素耐藥問題,并取得了一定進展。
對抗超級細菌,新藥Teixobactin嶄露頭角
革蘭氏陽性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是兩種著名的超級細菌。一種新藥Teixobactin已經顯示出對抗這些微生物的希望。近期關于Teixobactin對MRSA的殺滅機制的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 Therapeutics and Prevention 雜志上。
Teixobactin是近30年來由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的Kim Lewis教授及其同事在2015年發現的第一種新型抗生素,它從一種名為Eleftheria terrae的土壤細菌中天然開發出來。
Teixobactin已被證明對MRSA和VRE都有效,而這項研究考察了Teixobactin實現這一目標的機制。研究顯示,Teixobactin合成物Leu10-teixobactin可以破壞涂覆在細菌上的膜脂,包括甘油磷脂和脂肪酸。它還影響了肽聚糖(脂質I和II)的代謝以及細胞壁tehoic acid(脂質III)的生物合成。這些作用有助于殺滅細菌,也防止了耐藥性的產生。
這是第一個表明Teixobactin對耐藥菌的代謝途徑有新作用的研究。該數據將極大促進Teixobactin的臨床前開發。它作為一種“抗耐藥性”抗生素,將對MRSA等高度耐藥的革蘭氏陽性病原體大有可為。這些新成果將為開發新型抗菌藥物,治療由某些類型細菌引起的多重耐藥性革蘭氏陽性感染打開大門。
除了新藥物的開發,減少抗生素的使用也是保持其有效性和限制抗藥性出現的重要解決辦法。
菌血癥患者抗生素的使用周期,應是14天還是7天?
抗生素仍然是我們對抗導致許多疾病的細菌的最佳武器。例如對菌血癥的治療,即使病情迅速改善,大多數醫生也會常規性地開出14天的抗生素,以至于在有限的抗生素目錄中,可以使用的抗生素效果不斷降低。
來自瑞士日內瓦大學(UNIGE)、日內瓦大學醫院(HUG)、洛桑大學(UNIL)、沃州大學中心醫院(CHUV)和圣加侖州醫院的醫生們希望在一項包括500多名菌血癥患者的多中心研究中,測試是否有可能縮短抗生素治療時間,從而減少耐藥性的發生。研究結果于6月2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
研究涉及2017年4月至2019年5月期間在三家瑞士醫院招募的504名菌血癥患者。第一組接受常規14天抗生素治療;第二組接受同樣的抗生素,但只用7天;第三組根據每個患者的炎癥程度,個性化制定抗生素持續使用時間,且只要患者CRP水平從高峰期下降了75%,就停止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對于菌血癥患者,抗生素治療時間縮短一半同樣有效。此外,科學家們還證明,根據每個患者的個體特征和疾病模式定制抗生素治療方案,將使藥物劑量進一步減少,且不會喪失治療效果。
治療14天、7天組結果對比
這項工作帶來了新的建議,旨在促進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一刀切”的原則在醫學上越來越不適用,炎癥生物標志物的表征可以帶來真正的個性化治療,同時限制耐藥性風險。作為第一步,可以建議將菌血癥治療時間縮短到7天。
根據美國CDC數據顯示,人類多達三分之一的抗生素使用是不必要或不恰當的。抗生素不能對抗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支氣管炎和大多數喉嚨痛。不過,很多患者還是希望醫護人員開出抗生素來 "治愈 "小病。但是現在幾乎所有的細菌感染都對其對應選擇的抗生素治療產生了耐藥性。同時,當抗生素在食品生產中(比如飼養牛和雞)過度使用時,細菌也會產生耐藥性。此外,抗生素會殺死人體內的 "好 "細菌,導致腸道和其他問題。
抗生素可以救命。凡是有細菌感染的人,都應該按規定服用抗生素。但當病情較輕,或者可能是病毒引起的,最好是對癥下藥。"記住,當醫護人員說沒有必要時,不要要求使用抗生素"。
來源 | Bio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