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傳入中國時間-水稻 傳入中國
文游天下(873)
上山考古遺址公園
文/石巖磊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國家穩(wěn)定的基石。我們正是因為有了像袁隆平這樣的雜交水稻專家,才確保了口糧的安全,那最早的稻米出現(xiàn)在哪里?是誰馴化了野生稻呢?答案就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
2000年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浦江縣黃宅鎮(zhèn)的一個名叫“上山”的小山崗有了驚人的發(fā)現(xiàn),他們發(fā)掘出一些陶器殘片,并在陶片上意外地找到稻殼的痕跡,這可以從側(cè)面佐證當?shù)叵让褚言谑秤么竺?,而接下來又收獲了一連串石破天驚的成果。
首先,研究人員喜獲一粒完整的碳化稻米,經(jīng)測定其已有一萬多年的壽齡,確鑿無疑地實錘了我國才是水稻的發(fā)源地。袁隆平院士聞訊趕來,欣然題詞:“萬年上山,世界稻源?!币活w黑乎乎的大米,承載著十四億國人的驕傲,其堪比金種子,熠熠生輝,璀璨奪目。
其次,隨后的發(fā)掘工作進一步證明了稻源上山。在探坑中,出土了許多原始石器,有的圓整如盤,有的長條似杵。專家推測,上山先民就是利用這些簡易的工具舂米,去掉稻殼。而一些陶片復原后為陶盆,應該是用來煮飯之用。由此,一條清晰的稻米食用鏈條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上山古人于溝谷間栽種水稻,用石磨盤和石頭錘對稻穗脫殼,然后在陶器上制作美味的大米飯。
第三項重大發(fā)現(xiàn)是,上山遺址中還存在房屋柱基以及城壕的痕跡,說明先民已聚群而居,其為我國最早的村落,所以博得“遠古中華第一村”的美譽。定居使古人過上安穩(wěn)的生活,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上山人開始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這又牽扯出另外一項亮眼的發(fā)現(xiàn)。
在幾十件出土陶器中,有幾件的表面為紅色,它們是目前全球已知最早的彩陶。陶器外部掛釉后頓時增色不少,猶如村姑開了美顏,立馬晉級為女神。而其意義不僅在于美觀,更是代表著制陶業(yè)的一次飛躍,是向瓷器制造的過度,向China邁進的重要一步。
如此眾多的考古成果匯于一地實屬罕見,上山遺址列入“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即是必然。其也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當?shù)匾灿?016年在遺址基礎上建起保護性公園,包括兩座展館以及大片稻田。游人不僅可以參觀遺址發(fā)掘現(xiàn)場,還能在百畝稻田里下地干活。
公園里栽培了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的幾十個品種的稻米,其中就包括袁隆平團隊發(fā)明的幾款雜交稻。許多青少年前來體驗生活,他們在收獲季節(jié),挽起褲腿,彎腰割稻,親身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滋味,更可體會到腳下這片土地的神奇。上山,稻米之源,村落之先,值得您移步一游。
202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