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運行軌跡圖(嫦娥五號行程安排)
圖為嫦娥五號返回
從月球返回的嫦娥五號探測器,不但帶回了寶貴的登月數據,并且還取得了月球巖石樣品,然而在嫦娥五號返回的過程中,總航程達到38萬公里,如何做到精準落地的,會跑到別的國家嗎?如果跑到別的國家咋辦?那不就意味著辛辛苦苦取得的數據與月巖樣品,拱手送人了?別擔心,中國有獨門絕技,能夠讓嫦娥五號的降落萬無一失。
圖為嫦娥五號
現在,嫦娥五號能不能精確返回早已塵埃落定,還帶回了珍貴的月壤樣本,我們已經不需要再為了這個問題而擔心,但是在當時,這個問題還是引發了比較熱烈的討論的,由于返回時,嫦娥五號返回艙需要在大氣層表面多次彈跳,借鑒了著名的“錢學森彈道”,一些人就對這條標新立異的返回軌道抱有疑問,害怕返回艙發生事故,只不過所有的疑慮最終全都煙消云散,嫦娥五號勝利返回,精確降落在預定區域。
實際上,所謂的“水漂彈道”并非只有錢學森彈道一種,除了錢學森彈道之外,還有另外一種桑格彈道,而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在于,桑格彈道可能更加接近字面意義上的“水漂”,航天器再入大氣層之前,會在大氣層表面由于空氣動力的作用多次彈跳,在這個過程中減速到恰當水平,而錢學森彈道,則是在大氣層頂部,空氣稀薄的區域乘波滑翔,持續不斷的利用空氣動力進行減速,嫦娥五號再入大氣層的彈道,實際上是桑格彈道與錢學森彈道的混合,前半段采用桑格彈道,后半段是錢學森彈道。
圖為桑格彈道和錢學森彈道
至于所謂的“返回艙誤降他國”的可能性,只能說這在概率學上確實存在,但是作為目前全球頂尖的航天大國,中國的航天技術團隊會將這種可能性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由于航天器返回時的速度極高,彈道如果產生任何微小的偏差,都會被瞬間放大,造成難以接受的后果,最壞的結果,就是航天器發生事故,無法成功返回,或是降落在錯誤的地點。
但是,作為起步較早,技術積累雄厚的航天大國,中國自有一套非常成熟完備的技術體系,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實際上,航天器在發射過程當中,火箭的每一個部分都會受到嚴密監控,哪怕是前期分離下來的助推器和殘骸碎片,要么落入中國國內的無人區,要么就落入公海,幾乎不存在掉落別國的可能性,更不用說返回艙了。
圖為嫦娥五號
就算最糟糕的情況發生,也不用擔心中國會無法拿回嫦娥五號的返回艙,作為《外層空間條約》的締約國,中國可以向其他條約締約國要回誤降其領土上的本國航天器,只需要出示相關的證明資料,證明嫦娥五號是中國發射的航天器后,其返回艙就會被返還給中國,哪怕嫦娥五號落入其他國家,按照國際條約的規定,他們也是會將其返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