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周市鎮黨委班子成員—周市鎮副鎮長有幾位
開欄的話
近年來,我市廣大黨員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帶頭學習提高,帶頭爭創佳績,帶頭聯系群眾,帶頭遵紀守法,帶頭弘揚正氣,涌現出了一批信念堅定、敢于負責、敢于擔當、善于創新、勇于奉獻的先進典型。為進一步樹立典型、弘揚先進,激發黨員隊伍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本報從即日起推出“時代先鋒·最美黨員”欄目,對吳根平等10名榮獲昆山市首批“黨員時代先鋒”稱號的員進行全方位報道,充分展示新時代昆山員的先鋒形象。
滄海桑田,大自然的變遷何其漫長。周市鎮市北村,昆山曾經的“北大荒”,要變成人均年收入3.6萬元、村強民富環境美的先進村,又該需要多少歲月?
51歲的吳根平給出的答案是:19年。在他帶領下,市北村確立了“黨建、發展、為民”工作總思路,原來的矛盾村變為村級資產超2億的富裕村,村民過上收入多元、保障多重、生活多彩的“三多生活”。
面對榮譽和褒獎,吳根平卻淡然地說:“市北人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快樂,不奢求人人都叫我‘好書記’,只要一句‘書記好’,我就知足了。”
走活黨建“一盤棋”,“敢擔當”挖掉“窮根子”
1997年9月,32歲的吳根平站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當時,周市鎮推進昆山農村現代化示范村建設,需要充實一批政治素質高、創業能力強的“能人”,在市北村長大的吳根平服從組織安排回村工作。
可現實遠比他想象中困難,那時村里一片蕭條,村級經濟入不敷出,干部群眾人心渙散。“舍小家,為大家”,為了家鄉能富裕起來,吳根平沒有猶豫。
“我有很多個人致富的機會,但為了大局考慮,為了給村民謀福利,我一次次地放棄了。”吳根平的話語之間,透露出的堅定和黨員身上過硬的品質讓人難忘。“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吳根平從容地實施著自己的“施政計劃”,“一產穩村、二產強村、三產興村”躍然紙上。
發展生態農業,規劃建設500畝糧油基地,建成近800畝傳統種植與現代都市觀光農業相結合的綠色無公害種植基地,年銷售額逾5000萬元。同時,采取 “民進村退”形式,實行企業改制轉制,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益,鼓勵農民自主創業,目前村里有各類企業60多家。村里還利用自身的區位特點和招商優勢,建造2.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農貿市場等用于出租,組建并完善農村“三大”合作社,搭建富民強村載體。
今年,2.8萬平方米的市北大廈正式啟用,昆山商廈周市店、維嘉豪酒店相繼入駐。19年的時間,吳根平一點一滴地改變著市北的面貌,將一個負債累累的窮村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示范村,村級資產超2億元,可支配收入超20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近36040元。
一線難題一線解,“望聞問切”習慣成自然
市北村東接太倉,北與常熟蔣巷村毗鄰。有時工作上遇到了煩心事,吳根平就跑到常德盛書記那里“取經”,討教心得。蔣巷村的優美環境,令吳根平心動。就在幾年前,吳根平提議,將原本坑坑洼洼的青陽北路變成一條通暢美觀的景觀路,并將公交車通到了蔣巷村。
樹綠,水清,小橋,石駁岸,村民殷美英贊道:美。“市北村的明天,是要打造實實在在的美麗鄉村,不但經濟實力要更強,老百姓要更富有,社會要更和諧,還要生態環境更優美。”一幅美麗新市北的藍圖正從吳根平腦中逐漸變成現實。
村強了、民富了、環境也美了,但吳根平卻無心享受這一切。已經過去的18個年頭,吳根平的小年夜都在走訪群眾、自掏腰包送溫暖,每逢重陽節看望高齡老人也已成為習慣……村里總結出了一套“一線工作法”:情況在一線掌握,問題在一線解決,工作在一線推動,感情在一線融洽。市北村工作人員徐佳說,“一線工作法”是吳書記搭進群眾心間的一座“橋”,用法治理念治理村,用哲學思想管理村,用超前思維發展村,吳根平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管理經”。
因此,吳根平常常教導年輕村干部,當好一名基層書記就是要努力地當好一名優秀的“全科醫生”,做好群眾工作的“望聞問切”:“望”,就是察看群眾的面色,體會群眾的冷暖疾苦,回應群眾的關切期待;“聞”,就是傾聽群眾的呼聲,傾聽群眾的真話實話牢騷話;“問”,就是詢問群眾的需求,了解群眾關注的現實問題;“切”,就是把握群眾的脈搏,找準解決問題的“處方”,做到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快事快辦。
吳根平也坦言,如果給自己的幸福指數打分,現在只有30分,而原來開公司做生意可以得99分,現在要操心的事情實在太多。但他很欣慰:“如果能用村干部的‘辛苦指數’來換群眾的幸福指數,這很值得!”他常說,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夸獎,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口碑。
不攀“高親”攀“低親”,情注民生抒寫“幸福樣本”
驅車沿青陽路往北,很快就到了市北村郭家灣自然村。70多歲的殷美英在這里住了20多年了,前些年兒子想接她去昆山城里住,但她舍不得離開市北。“這里環境多好啊,村里還幫我辦了城保,現在一個月養老金有1000多元,日子不要太開心哦。”老太太說。
殷美英的幸福生活,是市北村民收入多元、保障多重、生活多彩“三多生活”的縮影。“要讓村民過上‘三多生活’,關鍵我們村干部要吃苦在前。”吳根平說:“不與領導攀‘高親’,要與村民攀‘低親’。只有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家人。”
市北村有個獨創的“幸福鈴”,村里的孤寡、空巢、高齡老人、重殘人員,只要輕輕按一下按鈕,住在周圍的子女、村干部、黨員、鄰里鄉親就會及時趕到家中幫助他們。80多歲的翁永誼老人開心地說:“還是村里為我們想得周到。”
在村委會廣場的宣傳欄里,貼著好民警、好媽媽、好村官、好媳婦等“十個一”典型人物故事,時不時有村民走過,抬頭看看。“農村里,村民文化程度不高,外來人口也多。”吳根平說,把大道理化作身邊的“小雨點”,將仁愛、孝順、尚學等正能量落進群眾心田,潤物無聲。
“老典型要有新目標、新思路、新夢想、新內涵。”吳根平不斷創新推出各項惠民政策和惠民工程。去年,市北村成立了周市鎮首個村級慈善工作站,已募集善款15萬多元,首批10位受助對象獲得30000元捐助,“小額捐助不出村,小災小難有人幫”救助保障平臺在市北生成。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看班長!”吳根平認為,以黨建促穩定,夯實農村和諧之基,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才算是有了“根”。
記者 史 賽
昆山日報
【掌上昆山】昆山市官方客戶端,為您全面提供當地新聞資訊、國內外熱點新聞和服務信息。了解更多,可在豌豆莢、騰訊應用寶、360手機助手以及蘋果應用程序商店等下載“掌上昆山”客戶端,開啟魅力鹿城之旅。